第22章不要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封闭 - 改变心路,就能改变出路 - 李问渠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不要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封闭

第22章不要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封闭小屋,广结善缘(1)

要是每个人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就不会受世俗的干扰,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参照物和对比,走起路来也无所顾忌。要是坚定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比自己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巷道,只有一条道走到黑,而且也无法确定前面是否会柳暗花明。如果把自己的心敞开,就好比坐在公交车上欣赏沿途的旖旎风景,在众多画面中你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一个人的世界是孤独的,这就好比把自己的心关在笼子里,看不到外面的芸芸众生,也得不到大自然的净化。只有与社会融为一体,你才能更多地体验生活,才能在对比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改变参照物,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只有在大自然中,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只有走出去,广结善缘,才能真正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走出封闭世界,享受人际快乐

生活中有自我封闭倾向的人不在少数。据心理专家称,自我封闭的人同其他人在行为上没有太大的不同,突出的表现是有些缺乏自信,认为别人要比自己出色,而自己则很平庸。自我封闭的人往往不愿主动地分析和接纳外界的信息,认为那些与自己无关。但是,他们与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人有很大的不同,自我封闭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无力操纵外界的事物,即使自己努力接受外界信息,也赶不上别人。他们的这种思想可能从社会交往中逐渐扩展到工作单位和家庭中,并感到有很多事不是自己能够应付的。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逃避,逃避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体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而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就会引起个人焦虑,如果焦虑越积越多,最后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也有因果关系。

时下,“宅男宅女”成为网络流行的语言,这些“宅男宅女”们大多单身,以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者居多。他们依赖电脑,沉迷于网络,喜欢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当中。极少出门,不愿与陌生人接触,性格多少有两面性。作息时间不稳定,少数人则不想上学、工作。

“宅生活”的出现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虽然说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然而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来看,“宅生活”都是不利于健康和未来生活的。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心理、性格和能力都是在社会交往、人际互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长期脱离现实社会,会造成社会性退化。心理上会趋于退缩和自我保护,难以有切实的自我评价,可能会过分自卑或者自傲,还可出现社交能力减退,人际关系淡薄,社会适应不良,自我封闭等现象。

有这样一位读中学的女孩。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慢慢地产生了摆脱父母的心理,开始有自己的书房和小书桌,每天偷偷地写日记后,藏在抽屉中,不让妈妈看。她希望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可是面对纷繁的现实世界,繁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沉重的学习压力,她感到一种不安全感。于是,她开始变得孤僻,害怕人际交往,在内心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封闭心理。有时,还一个人跑到小河边望着宁静的河水流泪。她渴望与同学们交往,羡慕其他同学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参加集体活动,可她又害怕主动与别人交往,还抱怨别人对她不理解、不接纳。

这种心理特征就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需求的满足等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向往。我们不喜欢面具、虚伪和险恶,我们渴望别人对自己友善、理解、宽容,希望与每一个人都融洽相处。这并不是奢望,前提是你要先学会友善、理解和宽容……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如果自己身上存在明显的缺点,就要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

只要你想进入大家的圈子,想成为社交的一员,想受到大家的欢迎,想拥有许多朋友,你就会努力去学习社交,就会调动你的一切智慧去掌握社交技能,慢慢地,你就会学会社交。

良好的人际交往来自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来自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只要你真诚待人,心怀友善,乐于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敢于开放自己、表达自己,就一定会遇到不少真正欣赏你、懂得你的朋友和知己。

赶走傲慢偏见,尊重每一个人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觉得那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带着偏见去看待别人。

可以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可能全都合我们的心意。所以说,如果想真心实意地和他人交往,首先应该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对别人宽容些,彼此的关系自然就会好处了。我们不喜欢一个人,自然有我们的理由,我们见不得他身上那些我们看不惯的、与我们不相容的缺点,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去看,也许你会发现对方身上的一些优点。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不喜欢做的事情你却不得不去做,比如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场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尽管在看到他们的时候,想离他们越远越好,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与他们合作,离不开他们。甚至有时候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还必须和他们保持和谐的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而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谐相处,却是一种能力。我们不能强迫对方一定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我们甚至可以在心底反感别人,但一定要尊重别人。

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无论这个人的身份和工作多么卑微,我们都应尊重他,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要知道,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在尊重自己。

李老师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的杂志评审工作,他的这个工作报酬虽然不是很多,但确实是一项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了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李老师年年有此“殊荣”,正是这种“殊荣”让大家都羡慕不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