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0年来国内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反思
张学广
(西安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教授、哲学博士)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价值哲学研究异军突起,成为哲学研究中日益兴旺的重要论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圈中,有些学者将价值哲学研究看做是哲学范式的一个标志性转变;在西方哲学研究圈中,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正在发生价值哲学转向;在中国哲学研究圈中,一些学者在不断从价值哲学角度进行传统哲学诠释。价值哲学研究的繁荣兴旺之势的确值得我们庆贺,但反思30年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确实也有一些不能令我们满意的地方。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总结和反思。
一
国内价值哲学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的引入。除了新中国成立前有过少量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出于批判需要而进行不多译介外,国内对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价值哲学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价值论的研究。因而相对于西方价值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国内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时间还较短,还不能说已经达到很高程度。
价值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哲学问题的提出,或者对跨领域的(经济的、道德的、审美的,甚至逻辑的)价值现象的一般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哲学研究分支,开始于西方哲学界,已有100多年历史。虽然近代以来不同学科对价值现象都有过相对独立的研究,例如休谟对事实和价值的著名区分,亚当·斯密在政治经济学中对交换价值的研究等等,但直到19世纪一些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才将价值扩展为一般的哲学问题,并在20世纪初受到更多探讨,他们包括洛采(rudolfhermannlotze,1817—1881)其宗教哲学影响了现代哲学,强调由存在中描画出价值的问题。主要代表作:《逻辑》(1843)、《微观宇宙》3卷(1856—1864)、《形而上学》(1879)。里策尔(albrechtritschl,1822—1889)德国路德派神学家,后来人更多关心其对基督教和天国与人类个人肉体存在相关性的研究,主要著作是3卷本《论证和复圣的基督教义》(1870—1874)。尼采(friedrichnietzsche)、迈农(alexiusmeinong,1853—1920)奥地利哲学家和神学家,主要贡献是价值理论和对象理论,认为价值可以作为独立于体验和感觉经验的对象,两种价值情感的例子是,存在于特定对象的快乐体验和对对象存在的悲伤体验。其对象理论主要在《论文集》2卷(1913—1914)和芬德莱的《迈农的对象理论》(1933)中,其他重要著作包括《论可能性和或然性》(1915)和《情感显现》(1917)。埃伦菲尔斯(christianvonehrenfels,1859—1932)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并对价值理论作出重要贡献,2卷本《价值理论体系》(1897—1898)从心理学上将价值概念看做欲望的功能,人们在各种对象上所设置的价值成为社会的和个人的伦理观的基础,其他与价值理论有关的著作包括《伦理学基础》(1907)和《性伦理学》(1907)。哈特曼(eduardvonhartmann,1942—1906)强调无意识心理的中心作用,力图调和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将黑格尔理性乐观主义和叔本华悲观主义结合起来,被20世纪哲学看做虚无主义,《价值论纲要》(1909)中第一次在著作中使用“价值论”一词。明斯特伯格(hugomunstefrberg,1863—1916)应用心理学奠基人,力图将心理学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得到詹姆士的赏识。厄尔本(wilburmarshallurban,1873—1952)美国哲学家,其所著《评价:其本性和法则》(1909)一书是第一本英语价值哲学论著。培里(ralphbartonperry,1876—1957)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中新实在论的创始人,力图提炼和发展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价值的一般理论》(1926)为价值理论研究的力作,后来在《价值的领域》(1954)中归纳了价值的八个领域:伦理、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俗。在价值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家对其中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1)有关价值分类问题,有学者将价值区分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而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著价值论著作主要有《人的本性与行为》(1922),《评价理论》(1939)。更多反对这一区分;其他哲学家如刘易斯(c.i.lewis,1883—1964)美国逻辑学家、认识论家和道德哲学家,其价值论著作有《知识和评价的分析》(1947)。
赖特(georghenrikvonwright,1916—2003)芬兰哲学家,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其伦理学、一般价值和规范理论的主要著作有《规范和行动》(1963)、《好的多样性》(1963)等。弗兰克纳(w.k.frankena)还做了其他区分,如工具价值和技术价值、部分价值和全局价值。(2)有关内在价值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快乐主义者认为是快乐,实用主义者认为是满足,康德主义者认为是善良意志,人道主义者认为是和谐的自我实现,像摩尔(g.e.moore,1873—1958)英国实在论哲学家,伦理问题是其主要哲学关注点之一,代表作有《伦理学原理》(1903)和《伦理学》(1912)。罗斯(w.d.ross)、舍勒(maxscheler,1874—1928)德国哲学家,所关注的伦理学中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1913)、《同情的本性》(1923)、《论伦理学与认识论》(1933)和《论道德的更新》(1950)等。培里这样的多元主义者认为内在价值多种多样。舍勒尤其对价值的等级序列进行了深入研究。147(3)有关事实与价值区分问题,一种倾向像培里认为的,价值来自于人的需要,而像摩尔、哈特曼(nicolaihartmann,1882—1950)德国哲学家,认为人类给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世界赋予价值和意义,其价值论代表作有《伦理学》(1953)等。则认为,不管是否需要都存在着价值。但两种倾向共同认为,价值判断都具有认知地位。而非认知主义者不承认价值有认知地位,或者像艾耶尔(a.j.ayer,1910—1989)英国哲学家,认为所有道德以及其他的评价性判断都是非经验的,因而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只是情感的表达,价值论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语言、逻辑和真理》(1936)、《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认识的问题》(1956)等。那样认为价值的主要功能是情绪性的,或者像黑尔(r.m.hare)英国哲学家,所著《道德的语言》(1952)研究道德判断与命令句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伦理学的非认识理论。那样认为价值是描述性的。像萨特(jean-paulsartre)这样的存在主义者则强调一个人的自由、决定和价值选择,反对事实与价值的逻辑的或本体论的联系。746-747如果细致描述,西方价值哲学在这一时期所研究的问题应该更多,尤其是与各种其他哲学问题的关系。
但是,显然《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1974年开始)对价值哲学的这一描述是极不完全的,大约只到20世纪80年代,现在看来也将很多80年代以前其他不同倾向的西方价值哲学研究没有包括在内,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而且,80年代以后,西方价值哲学研究主要转向应用,也还没有受到充分关注。
二
综观中国近30年国内价值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80—1994年为起步和开拓阶段,主要借助马克思的论述和西方价值论的部分追溯,致力于确立并巩固自身作为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的合法性;1994年至今为研究的深化阶段,对一些重要的价值论问题如评价问题进行了纵深研究,学科自身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尤其重视从思维方式上自觉地挖掘价值论的学科特性,力图用价值论改造整个哲学,促进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单就国内价值论研究学界对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资料译介量、研究的深入程度和学科的成熟程度,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介绍引进时期,从1980年到1994年。在现代西方哲学复兴的大背景下,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价值哲学思想受到关注。从大约1980年开始的西方哲学流派资料的逐渐引入,到1981年开始的现代西方哲学教材的陆续出版,国内渐渐掀起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热潮,西方哲学中的价值论思想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关注,用以支撑价值论学科的合法性1980年,杜汝辑在《学术月刊》第10期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及其关系》一文,回顾了西方关于事实与价值的讨论,用以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论部分的合法性。进行哲学原理研究的学者也开始吸收西方哲学家的重要思想,价值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夏甄陶1986年出版的《认识论引论》便是比较早地提到“两个尺度”——客观事物尺度和人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哲学原理著作。于是,价值论研究遂在中国兴起,形成专门研究西方价值哲学的学者和论著例如江畅在《西方价值哲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第一次对西方价值哲学做了系统的介绍和专门研究。对西方价值哲学的翻译开始出现李德顺主编的《价值论译丛》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到1994年李德顺主编的《价值学大词典》出版,其中对西方价值哲学的引入和理解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第二阶段,消化吸收时期,从1994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国内价值哲学研究总的来说比较活跃,但主要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研究上,对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有不多的著作和一些比较零散的文章,比较系统的研究只有张书琛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西方价值哲学著作的翻译不多,其他专门的研究也很少出现。国内学者在逐步收集和逐渐消化一些西方价值哲学资料。与文本研究相对低沉的状况相反,国内学者与西方价值论研究者的交流却比较活跃,在国内与日本、韩国和欧美学者联合召开的学术会议有多次,国内学者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次数也大为增加,对于引进学术资料、实现观点交流、促进国内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第三阶段,深化研究时期,2002年以来。随着一批年轻博士对西方哲学家价值哲学思想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根据著作出版和学位论文的成果,截至目前受到专门研究的西方价值哲学家有尼采、文德尔班、布伦塔诺、杜威、怀特海、舍勒、海德格尔等。国内西方价值哲学研究进入新的时期,西方价值哲学的重要经典著作在组织翻译和逐渐出版,呈现一定的自觉性和系统性,对西方价值哲学各种观点的研究形成一定的争论。一些多年来受到忽视的西方大哲学家的价值论思想受到关注,一些学者试图挖掘非典型的价值哲学家的价值哲学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哲学思想受到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极大关注。国内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在总结中逐步提高。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进行中西价值哲学和价值观的比较研究,为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些新路。
三
毫无疑问,价值哲学不是独立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种问题研究,一种以问题为对象的哲学研究。如果进行学科划分的话,至多是由论域和问题而形成的哲学研究分支,属于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甚至更多是应用哲学分支。有许多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价值哲学主张,而是否将其当做价值哲学家,区别只在于他们是否着重研究价值哲学,或是否形成自己独立的、系统的价值哲学思想。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偏重于进行有关人、社会、政治、文化等对象、问题和领域研究的哲学家会对价值现象有更多探讨。但由于价值论研究的问题性归属,会在某一哲学家、某一哲学流派甚或不同的哲学学科中不断进行迁移和延伸。所以,我们甚至有理由说,对几乎每个大哲学家,我们都可以进行价值哲学层面的挖掘。
由于在西方价值哲学产生和发展近100年后国内才开始比较热烈地关注和研究它们,而且近30年来的研究也时起时伏,所以国内对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总的来说还很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资料积累不系统。目前尚没有翻译引进系统的西方价值哲学经典文献资料,对那些不能直接引用西文的研究者来说极不方便。(2)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对西方价值哲学的兴起原因、演化过程、主要问题、主要人物和基本主张等基本问题,大多数进行价值哲学研究的人尚不甚清楚。(3)从事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少。学术界对西方价值哲学的关注远不像对西方大哲学家、流派和其他哲学运动那样关注,因而实际上处于比较冷落的状态。(4)学科地位尚不够明了。从事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学者,基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有人介入这一研究领域,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在国内西方哲学圈中尚没有获得足够的空间和影响力。
哲学理论研究和哲学应用研究都离不开对学科历史的深刻挖掘。离开学科史的支撑,理论便很难有形而上的深度和广度,应用则亦容易陷入肤浅和实用化。对于价值哲学这一学科分支来说,尤其是相对于其他成熟的哲学分支尚比较年轻,就更需要和应该从其历史追溯中获得充足的合法性和相应的学科地位。所以,国内价值哲学的进一步繁荣寄希望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史中有关资料的有力支撑,而西方价值哲学的进一步引进、消化和碰撞就显得异常紧迫。
参考文献:
[1]〔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encyclopediabritannica[m].vol.1,15thedition,1993printedinusa.
[3]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