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论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价值的深层本质之探索
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
价值本质是最令人困惑的价值哲学的元理论问题。十年前,我初步提出“历史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界定“价值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但是未把价值的本质说明白。十年来继续探索,进一步认识到价值有广义价值和狭义价值之分,广义价值的深层本质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狭义价值的深层本质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二者在根本点上是同一的,即是说,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其中,“现实”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所有价值活动都是为了事物(或人)的现实发展;“历史”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过程,由价值发生、形成、实现等若干活动环节构成;“发展”是事物(或人)指向未来的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新旧更替、新陈代谢的价值活动,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生命和活的灵魂,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原则,所以,发展是价值的最本质的规定性,发展就是价值的深层本质,价值就是发展,历史价值论的实质是历史发展价值论。
一
“价值”问题与每个人都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人们做事情都会考虑这件事情有没有价值,每个普通老百姓都很重视“价值”,人们把“价值”理解为事情的“意义”。但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很复杂,它包含意思、含义、作用、功能、规范、目的、尊严、重要性等等意义,歧义性很大。因此,要深入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价值的本质,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把“价值”规定为与“是”或“不是”联系起来的命题相对立的由“应该”或“不应该”联系起来的命题,人们把它称之为休谟命题。休谟命题的意义就在于他发现了区分价值与事实是价值思维的逻辑前提,价值思维方式与一般认识论思维方式是完全不相同的,一般认识论思维方式是主体面向客体反映和重构客体的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而价值思维方式是人们面向未来展望和追求理想存在状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思维模式。他的观点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引向深入了。但是新的问题同时又出现了,因为他所讲的“应该”或“不应该”与“是”或“不是”是完全对立的,就是说,价值不是事实,价值离开事实存在,这样他就把价值问题完全归结到主观意识领域。正如休谟所说:“至于德或恶的功过,那是快乐或不快情绪的一个明显的结果。”休谟的影响很大,自休谟之后的西方学者几乎都把“价值”看成是一个主观意识范畴。正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客观正确地指出:“‘价值判断是主观的’,这个观念是一种不断被许多人像常识一样加以接受的哲学教条。”可是,只要你抛开主观成见就会发现,其实价值是以事实为前提和载体,价值离不开事实,价值离开事实就不能存在。当然,事实本身是中性的,而价值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即休谟所发现的“价值”是由“应该”或“不应该”联系起来的命题。“应然的”首先不是观念的,而是事物(或人)的活动,是事物(或人)在相互作用中发生的指向未来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其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事物的发展性。
当然,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有宇宙观和价值观两方面含义的区分。就是说,当我们对事物发展本身进行考察时,发展本身作为事物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新旧更替、新陈代谢的运动趋势和活动规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客观真理的问题,人们对事物发展本身的科学认识构成科学发展观或辩证宇宙观。与科学发展观相对立的是错误的发展观和静止观,即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这就是休谟发现的由“是”或“不是”联系的事实认识论问题。可是,当你思考事物(或人)的发展和事物(或人)的存在的关系时,即发展对存在的意义时,发展问题就由宇宙观问题转化为价值观问题。就是说,事物的发展不仅以事物的事实存在为前提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只有发展事物才能存在和更好地存在,否则,事物就无法存在,也谈不上更好地存在;就是说,所有价值活动都是为了事物(或人)的现实发展,“现实”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事物(或人)的价值活动有个历史过程,由价值发生、形成、实现等若干活动环节构成。事物(或人)的发展作为事物的价值活动,就是事物(或人)在现实中应该存在的过程,就是事物(或人)对不应该存在的革新过程,就是事物(或人)对未来应该存在的创新、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就是事物(或人)发展的成果为发展者消费和享用的过程,这就是事物(或人)的内在自我价值。另外,一事物对他事物作用的价值就在于促进了他事物的发展,这就是事物的外在对象价值。现在人们都爱讲“终极关怀”,其实只有事物的发展才是一种没有终极的终极关怀,这是事物的终极价值。可见,发展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过程中的生命和活的灵魂。所以,发展是价值的最本质的规定性,发展就是价值的深层本质,价值就是发展。这就是休谟发现的由“应该”或“不应该”联系起来的价值论命题。
我们面前有两类价值事实:一类是自然物的价值事实,另一类是现实人的价值事实。我们先来分析具有广义价值的自然物的价值事实。在不少人看来,价值只是对人而言的,自然界无价值可言,自然物无价值。我认为,这是睁着眼睛瞎说一通。第一,一个人只要你尊重起码的事实,你就会看到自然物的价值是作用价值。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物,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直接的现实的作用价值。马克思指出:“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的生活从物质方面来说都表现于:人(和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同样地,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物质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现为食物、燃料、衣着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二,自然物之间也有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自然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植物趋利避害是其本能。只不过自然物之间的这种价值关系与人类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现实的价值关系,对人类而言,它们是一种前价值或潜在价值。第三,自然物的价值活动的本质是为了自然物的现实存在,归根结底是它们利用外部自然界,以维持自己的存在或生存,自然界中自然物的价值活动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然物以其本能适应自然选择的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进化发展”则是自然物价值活动最根本的规则和总的趋势。第四,自然物的价值活动以其自发性、被动性、受动性、自在性和自然性,使其在整个宇宙事物的价值活动里既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又处于较低级的层面。第五,无视或低估自然物的价值,人们就不会敬重自然,保护自然,难免破坏自然界,破坏生态平衡,其结果使人类的生存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事实正是这样,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食物污染等,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绝大多数现代文明国家的政府现在也都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人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自然物和自然界的价值的充分肯定的证明。
作为狭义价值的现实的个人的价值事实是我们人类最关心的话题。*指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之所以是世间第一个可宝贵的事物,原因就在于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就是价值:其一,人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有的自觉自为的创造性的物质生产劳动能力,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本质的规定性,劳动创造世界史,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化自然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其二,人具有其他存在物不具有的自觉性和理性的理解能力,人不仅能认识对象的现象,而且能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功能价值,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其他存在物包括动物,它们最多只具有感知对象的能力,因此只能认识对象之表象,不可能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其价值活动的结果失败多于成功。其三,趋利避害是人和动植物共有的本性,但是人是“理性经济人”,人明白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时必须保持理智,人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较理智地处理私人利益之间、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可是,动植物趋利避害完全处于本能而无知。动物趋利避害虽有一定目的,但情感多于智力,为争夺食物和配偶,动物之间会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人在一般情况下比动物高明一点。其四,动物可以离群索居,而人离不开人,人与人交往形成人类社会,个人只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一分子,社会整体决定个人的生存发展,个人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个人是社会人,因此,个人把自己为社会做的贡献,视为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其五,“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类社会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特别是公共事务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人类社会以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方式,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行为规范(包括公共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政策等),以保证个人之间公正、公平、公开的自由竞争,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范价值。其六,“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所谓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就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固有的价值评价标准。人的内在固有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本质是精神价值或理想价值的评价尺度,人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的内在的精神价值或理想价值的评价尺度,真与假相对立是认知价值,善与恶相对立是道德价值,美与丑相对立是情感价值。其七,人类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是人类的历史价值活动以其劳动实践性、主体性、自觉性、理智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社会性、规范性、理想性,成为宇宙事物中最高级的价值活动。其八,从总体上看,人类的价值活动呈现为现实的个人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选择形成的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进步发展”是人类价值活动最根本的规则和总的趋势。可见,狭义价值就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人类社会却是人自为而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界以其根本不相同的特质规定性相区分;自然物的价值活动与现实人的价值活动的方式明显不同,并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但是,“历史发展”又把二者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一,人类史是自然史的现实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所做的准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其二,自然物的价值活动和人的价值活动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定历史条件”指宇宙运动的一定时间段内个别事物之外的全部存在物的总和。自然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里为生存而进行着价值生产的活动,其活动方式和活动规律都比较简单。现实的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生产活动就复杂多了。每个人不仅要生存,而且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料并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历史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其三,历史条件变化发展了,事物的价值及价值量必然发生变化。原先有价值的现在无价值,原先无价值的现在有价值;原先价值量大的现在价值量小了,原先价值量小的现在价值量大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产生新事物的新价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其四,事物所有的价值活动都是为了事物的现实发展,为了事物现实的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事物只有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价值生产能力才能达此目的,否则,它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什么更好的生存。
从上述对自然物的价值事实和现实人的价值事实的历史考证和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广义价值就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狭义价值就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二者在根本点上是同一的,即是说,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其中,“现实”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事物(或人)的所有价值活动都是为了事物(或人)的现实发展;“历史”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过程,由价值的发生、形成、实现等若干活动环节构成;“发展”是事物(或人)指向未来的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新旧更替、新陈代谢的价值活动,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原则,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过程中的生命和活的灵魂。所以,发展是价值的最本质的规定性,发展就是价值的深层本质,价值就是发展。事物(或人)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世界,是事物(或人)价值活动的前提和载体;以事物(或人)现实的历史的发展为内涵的应然世界,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价值世界。所以,价值与事实有区分又是统一的,这就是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二
当今,我国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只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的商品价值论,相反,更多的学者无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不承认马克思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般理论。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或者说他们并没有真正读懂马克思。我提出的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就来源于马克思,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研究发现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原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马克思把这一发现科学的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这既是马克思所概括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观,也是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价值观,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发展价值观是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辩证地理解马克思这段话,这就是说,立足于人类现实的历史发展之上科学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论,就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的真理观(即唯物史观),而且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般论(即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论)。
人类社会当然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的。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做了这样的解释:“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就是说,现实指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现实的个人只不过是个人的现实存在的人格化,个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决定着个人的现实本质、个性和人格。从个人的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的价值的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方法。马克思讲:“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现实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发展则是人类历史的本质。恩格斯40年后重申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这一精神实质。他说:“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确切地讲,马克思超出费尔巴哈并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因为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提出和论证了“异化劳动论”,不仅有别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而且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论——引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论述给我们指明了价值哲学的研究方向,说明狭义价值就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生产劳动发展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因此,要搞清楚人的价值,就应当到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寻找。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发展价值论的实质是揭示了人类社会以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内部的价值关系。第一,马克思说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历史发展的第一个价值前提。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说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即使感性在圣布鲁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它仍需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就是说,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是决定人类全部历史的具有第一位重要意义的价值。第二,马克思说明现实的个人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同时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工具的生产。他说:“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三,马克思说明人口生产是一开始就进入人类历史的第三种关系。他说:“一开始就纳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第四,马克思说明现实的个人在从事上述三种生产活动时,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状况。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第五,马克思说明人的意识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反映。他说:“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马克思强调说:“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第六,马克思说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交往是国家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他说:“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这一名称(市民社会——引者注)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样,马克思就以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发展的内在价值结构。40年后恩格斯回顾说:唯物史观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锁钥的新派别。”可见,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发展价值论,说明了狭义价值就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据此,必须承认马克思的劳动发展价值论是具有一般哲学意义的人类社会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狭义价值论,我国哲学界无视马克思的劳动发展价值论显然是错误的,有的人把马克思的劳动发展价值论误解为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论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劳动发展价值论是从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那里发展产生出来的,又超出了费尔巴哈。第一,费尔巴哈十分重视自然界的价值。他说:“空气是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们靠空气生活,但不是单靠空气生活,还靠无数其他的物和物质;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所喝和所吃的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是我们不限于只有这些感情关系;我们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咬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他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马克思同样很重视自然界的价值,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超出费尔巴哈的方面在于:马克思不仅承认人依赖现成自然界来生活,而且提出人主要依靠“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来生活。第二,费尔巴哈不懂得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无视劳动价值,因此,他只能用自然生物的观点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他说:“性的区别,决不是表面的或仅仅局限于身体某些部分的区别;它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它一直植根于骨髓之中。男人之本质就是男性,而女人之本质就是女性。”他认为,所谓人类社会就是男人和女人相结合的类的社会。他说:“只有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才形成实在的人,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就是类之实存。”他无法解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物质劳动生产关系以及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而马克思则以他的物质生产劳动发展价值论解释和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部内在价值关系,因此,马克思超越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第三,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和心,结果陷入唯心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价值论。他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行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第四,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中最重要的是“爱”,他晚年倡导建立“爱”的宗教,以解救人类的苦难,但是他的所谓的“爱”,因无物质力量的支撑而显得苍白无力、抽象空洞。而马克思所倡导的“爱”则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博爱,是靠物质力量支持的真正能够实现的博爱。正如马克思所说:“无神论的博爱最初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直接追求实效的博爱。”第五,在费尔巴哈的心目中和视野里自然界是永远不变的原始自然界,而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和视野里人类的物质劳动生产不断改变着自然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区别在于:费尔巴哈只知道自然界是自在的不变的;马克思却不仅承认现成的自然界,而且提出“人化了的自然界”。可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明显地超出了费尔巴哈的原始自然观。费尔巴哈最多只知道自然科学和原始自然界的价值,而马克思则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发展的价值科学地说明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论,说明狭义价值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为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现实的历史发展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哲学研究的科学方*。
三
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的观点,不仅有历史的和理论的依据,而且有现实的根据和基础。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当代中国哲学价值论当然也应该是当代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价值是事物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就是对当代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抽象和概括。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和最显著的伟大成就就是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的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他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只是当时的中国尚处在争取民族解放独立的严酷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还不可能把发展物质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经济建设很快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晚年发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断了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
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大讨论,使全中国人思想大解放,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从战略上纠正*晚年的错误,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搞革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建立起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还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深刻揭示了快速发展物质生产力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强调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总结中国百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自1840年鸦片战争百年后的中国,就是因为物质生产力不发展,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贫穷就受人欺负。相反,只有快速发展物质生产力,才能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切现实问题,说明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快速发展物质生产力,这就是*的价值观。
*继承*的遗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必须不断向前发展。*强调说:“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说明*的价值观,就是发展价值观。
以*为*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的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过,我发现当前人们在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都没有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明白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价值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表明物质生产力发展是具有第一位重要意义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即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价值目标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工具手段,表明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在科学发展价值观里是完全统一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对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的。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两个核心,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说明人们并没有真正弄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其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构成要素,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讲的吗?不都是为了调动中国每个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吗?不都是为了中国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吗?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即是“以人为本”。但是,当前对“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又有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我认为,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答“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答案就应当是:“以现实的个人(即中国的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说,中国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既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价值动力,又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价值受益者。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里人的价值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最高的根本性的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又绝对不是唯一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表明科学发展观不仅重视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很重视物的价值,把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物的价值统一起来了。
科学发展观提出“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说,只有用全面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表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方法具有科学价值。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就是科学的历史发展价值论的具体体现。
四
当前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徘徊不前,陷入困境。我认为,历史发展价值论是当前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走出困境、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当前中国价值哲学研究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许多人把价值与事实混淆,误把事实当价值,取消了价值哲学研究。例如,“主体需要价值论”、“价值是人本身论”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主体需要”是什么?不就是人的需要吗?提出这种理论的人把它称之为“主体性事实”,主体性事实也是事实,它并不具有价值的特性。只有把人的需要区分为“正当需要”和“低俗需要”,才有价值可言。可是,“主体需要价值论”者却笼统地把人的所有需要都称之为价值,结果使自己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比如,当人们问他们“一些人的吃(抽大烟)、喝(酗酒)、嫖、赌的低俗需要,是不是也有价值”时,他们只能瞠目结舌,答不上来。“价值是人本身论”者同样犯了这样的错误。“人本身”是什么?不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人吗?不就是一个客观事物吗?如果要讲人的价值,那你就得把人区分为“好人”和“坏人”,你不能说做坏事的人也是有价值的吧?历史发展价值论作为一种价值哲学思维方法告诉人们,发展是相对停滞不前和落后倒退而言的,发展本身是从事物的分解和分化开始的,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新旧更替、新陈代谢,是真正具有应然意义的价值。只有以历史发展的价值哲学思维方式作指导,才能避免把事实误认为价值,才能进入价值哲学研究的领域。否则,你的所谓价值哲学研究还只是在价值世界之外徘徊。
其二,许多人又不善于在价值评价上把价值与事实统一起来,结果陷入主观主义的价值评价论的泥潭不能自拔。例如,“主体需要价值论”和“人道价值论”就是如此。“主体需要价值论”者一方面误把事实当价值,另一方面又按照休谟之后西方学者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思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需要判断和评价客观存在物是不是有价值,这就不能不掉进价值评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里去。“人道价值论”者把人的人格、尊严和人权视为最高价值,表面上很讲人道。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得人的人格、尊严和人权是由人的现实的物质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离开人的现实的劳动生产的物质基础讲人道,只是抽象地讲人道,只不过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道主义罢了。历史发展价值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历史发展不仅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而且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评价尺度,有了这个评价尺度,一切主观评价的空想和空话都会被消灭。历史发展价值论说明人类社会的价值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它把人的人格、尊严和人权完全置于现实的劳动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从而使抽象的人道主义变为现实的人道主义。
其三,中国绝大多数价值哲学研究者都把事物的肯定的方面和肯定的倾向理解为价值,都不理解事物的否定方面和否定倾向是更重要的价值。应该说,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二重性,合二而一,构成客观的事实存在。同样,世间一切事物又都是可以分解的,一分为二,构成发展着的价值事实存在,例如,真与假、是与非、对与错、利与害、贵与贱、成与败、得与失、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深与浅、高与低、上与下、轻与重、缓与急、快与慢、大与小、多与少等等,正是一分为二才有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可言。同时,事物一分为二,还只是价值发展的开始,而不是价值活动的终结。人对事物一分为二之后,必然要否定一方,肯定一方,这是人的价值选择的过程。既然现实存在中有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人当然应该变革它,变革就是否定,就是发展的生命。同时,人应当让应该存在的事物变为现实,这是人们进行价值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创新和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发展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新旧更替、新陈代谢。发展的成果最终为发展者消费和享用。可见,发展才是价值活动的开端,是价值活动的中心,是价值活动的终结。在历史发展价值论里事物否定的方面或否定倾向,当然比肯定方面或肯定倾向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否定的价值在历史发展价值论里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合情合理的科学解释。
其四,时至今日,中国哲学界大多数人都把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般概念等同于使用价值概念。不可否认,使用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不可或缺的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一般的具体表现形式、自然形式和自然属性,但是,使用价值尚不具有人类社会属性,不能说明人类社会许多重要的价值现象,例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贵与贱等等,因此,使用价值最多只是价值一般的初级本质,而不是价值一般的深层本质。列宁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所以,我们不应当停留在“使用价值”这个价值初级本质的层面上,而应当认识价值的深层本质。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就对“使用价值”这种价值论观点提出了严肃的批评。1880年马克思写了一篇《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重要文章。马克思指出,阿·瓦格纳完全按照劳的思路,从“价值”概念出发,提出“价值一般指的是什么?按照德语的用法,这应该是指使用价值。”马克思以讥讽的口气批评阿·瓦格纳的说法:“如果说,按照‘德语的用法’,这就是指物被‘赋予价值’,那就证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客观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阿·瓦格纳在把“价值一般”确定为“使用价值”之后,又搞所谓的“价值概念的推论”,得出所谓的“交换价值”,并进一步推论分割“价值”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并认为这是马克思《资本论》里的思维方法。马克思非常气愤地批评他:“这一切都是‘胡说’。
deprimeabord(首先)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把它‘分割开来’。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我分析商品,并且最先是在它所表现的形式上加以分析。在这里我发现,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这个观点来看,它本身就是‘交换价值’。对后者的进一步分析向我表明,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独立的表达方式,而后我就来分析价值。”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他说:“我并不限于考察商品的二重形式,而是立即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这种二重存在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有用劳动,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力消耗的劳动,不管它用何种‘有用的’方式消耗(这是以后说明生产过程的基础);论证了在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货币形式及货币的发展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另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论证了剩余价值本身是从劳动力特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中产生的,如此等等。”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使用价值只是商品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自然形式,而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因此,只有劳动才是商品的价值的本质。应当指出,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讲的劳动价值论的确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论。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联系马克思在创建哲学唯物史观时对劳动发展价值的论述,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发展价值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就是现实的个人以物质劳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因此,劳动发展价值论是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般论。当前中国哲学界几乎都把哲学价值一般等同于使用价值,特别是许多人把主体需要冒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很显然是对马克思的劳动发展价值论的误解。应当指出,20年前,青年学者郝晓光就指出当时中国哲学界把“使用价值”误认为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并否证了所谓“满足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说法。可是,20年后中国的价值哲学没有多大进步。这个基本价值事实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反思吗?出路在哪里?当然只能是回到马克思,再发展马克思。我们只有坚信价值是事物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只有以事物的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价值哲学思维方式探索价值真理,中国的价值哲学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周树智,历史价值论:一种对价值的历史性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8(4)
[2]周树智,论价值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历史价值论,社会科学辑刊1998(2)
[3]〔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6
[4]〔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7]*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1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14]*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15]*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6]*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7]*,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