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以悲情的话打动人心
人是有理性又有感性的动物,理性和感性共同支配着人所做出的一切决定和行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交际中不仅要注意从理性上说服对方,还要注意从感性上感染对方,甚至于主要在感性上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打动人心的交际技巧。其中,异常悲情的话,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是要尽量把抽象的事物和感受具体化,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东西。具体的技巧有:一、把痛苦作形象化、具体化处理,增强感受性;二、设置具体情境,引导人们对比今昔;三、强调善良、正义、信任、关爱等遭到的背叛;四、把不幸和感动细致地表达出来,强化现场感。
1.打动对方哭比笑好2.激发同情心,难事不难办
3.巧用悲情,博得对方同情
4.悲情加论理,效果更佳
5.教你几招如何说悲情的话
1.打动对方哭比笑好
在办事情的过程中,眼泪是一种武器,这种武器能攻克铁石心肠的堡垒,如果女人用起来,其威力更大。
你有没有在与人交往谈话时,对方突然哭起来的经历?当你和别人为某件事争论不休时,你占尽了情、理、法,各项事实完全偏向于你,而让对方毫无辩解余地,对方突然泪流满面求你饶恕时,你怎么办?恐怕很少有人会毫不在乎,无动于衷的。泪水确实可以轻易地打动对方,求人时确实哭比笑有效。
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是前博阿尔内子爵夫人,一向水性杨花,生活放荡。当拿破仑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场浴血搏斗时,新婚不久的她却与一个叫夏尔的中尉偷情私通,对拿破仑毫无忠贞可言。她原以为拿破仑会战死沙场,不再等待他归来,像没有拿破仑一样安排后事。
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法国并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消息传到巴黎,约瑟芬惊呆了。拿破仑成了欧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国的救星,前程无量。她欺骗了拿破仑,并想抛弃他,这时又后悔了。
于是她不辞辛苦,坐着马车,长途跋涉,去法国南部的里昂去迎接拿破仑。她想在拿破仑与家人见面前见到他,并趁着他的兴奋蒙骗住他,不使自己的丑事暴露。
她好不容易到达里昂,可是拿破仑已从另一条路走了,并与家人会合了。拿破仑对妻子的不贞早有耳闻,只是不怎么相信,当他确信约瑟芬对他不忠时,就暴跳如雷,下定决心与其离婚。
约瑟芬知道大事不好,日夜兼程赶回巴黎。
拿破仑吩咐仆人不让她走进家门。她勉强进了门,只觉心跳气急,不知怎样来应付与丈夫相见的场面。片刻之后,她静下神来,决定壮着胆子去见丈夫。
约瑟芬来到拿破仑的卧室门前,轻轻敲门,没有回答;转动门柄,无济于事。
她再次敲门,并温柔而哀婉地呼唤,拿破仑没有理睬。
她失声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仑无动于衷。
她哭着,用双手捶打着门,请求他原谅,承认自己一时轻率、幼稚而犯下了错误,并提起他们以前的海誓山盟……说如果他不能宽恕,她就只有一死。这些却仍然不能打动拿破仑。
约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们,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
她知道,拿破仑爱她的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尤其喜欢欧仁,这是打动拿破仑心肠的好办法。倘若孩子们求他,他可能会改变主意。
孩子们来了,天真而笨拙地衷求着说:“不要抛弃我们的母亲,她会死的!……还有我们,我们怎么办呢?……”
人心都是肉长的,约瑟芬这一招终于成功了。
她的哭声在拿破仑的脑海里泛起他们相爱时的美好回忆。而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的哭声则彻底冲破了他心中设下的防线,他已热泪盈眶。
于是,房门打开了,拿破仑与约瑟芬重归于好了。后来拿破仑登基时,约瑟芬成了皇后,荣耀之至。
不仅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有时比女人的更有用。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旦男人哭起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弃甲而逃。
一家公司曾经用一年时间来解雇一位普通员工,但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原因是这个高大魁梧的领班擅长哭。
经过是这样的: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人事室经理与这位领班会晤了4次。而每次都在尚未进入主题时,领班已经泣不成声了。也许是他的演戏的天分,对这位人事经理已经达到了绝佳的效果。每次经理都对公司领导者说:“如果必须开除他,你们自己去说吧,我办不到。”就这样,领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着。
一般的人都是很重感情的,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达到。
在日本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有一位田中派的候选人,由于田中形象的阴影使他处于不利的形势,但仍当选了。他就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宇架压得透不过气来”等低姿态,以流泪的神情来争取民众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于街头,向来往的行人哭诉,因此获得了多数民众的同情票。
在办事过程中泪水是最厉害的一种武器,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被求的一方往往因为对方的泪水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对对方的请求一一应充。铁石心肠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
2.激发同情心,难事不难办
并不是说,凡求人办事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当我们在求人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办成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美国曾有一位老妇人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法庭开庭。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最后,他说:
“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
如果仅靠情感也打动不了对方时,还有一着就是激发起所求之人的责任心,让同情心与信任心一并被激发。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俱备,但职称总评不上,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虽然竭尽所能让领导引起对自己处境的同情,但仍收效不大,这位领导听后反而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此君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你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事情最终得以解决。
这位办事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你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在求人办事时,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当你巧妙地点醒对方身负的责任和手中的权利时,会使对方衍生出一种自豪感,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同时站到了你的立场上。到了这个时候,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得成。
3.巧用悲情,博得对方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巧用悲切的语言,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使对方产生“同命人”之感,从而唤起对方的同情,也不失为解难的一个好办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衣衫褴褛的顾客,他一脸的悲哀、愤怒,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这时,店里的电话响了。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