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以理解宽容的话打动人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际交往中需要宽容和谦恭。与人交谈,据理力争似乎无可厚非,倘若多一分理解与宽容。在遇到矛盾时,主动让一步,交往就会进入另一番境界。现实生活中,待人宽厚,善于理解他人的人,总是容易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有更多的朋友。相反,斤斤计较,说话刻薄尖酸的人,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不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任何正面影响,反而会日益失去众人心,越来越没人缘。
1.话让三分,人心易动
2.宽容的话能够感化别人
3.学会息事宁人,反而会得人心
4.争辩是非也不要伤了和气
5.得理也需给对方个台阶
6.以宽容的语言替下属承担责任
7.以宽容的语气与同事交谈
8.学会一点宽容,化敌为友
1.话让三分,人心易动
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时,难免会因分歧、争论和冲突而产生口角,而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生的事。而且,通常这些争吵都是由一些无关原则、是非的问题引起的,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为此而伤了大家的和气,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在工作中发生冲突呢?培养和锻炼宽容人的心态,如果你平时就注意遇到矛盾时,就能做到:
说话时有理说话时也让人三分。在工作交际中,肚量直接影响到你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在工作时也不例外,这些矛盾有时并不严重,只是因为一时的误解所造成的。
专家提醒您你如果能够有较大的肚量,以宽容的态度和言悦色地去对待你的同事,就可以为你赢得友谊、缓和矛盾。
对于小事和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在事业上是干不出什么成就的。只有做到豁达大度,才能使人际关系变得轻松。
然而,说到“豁达大度”很简单,真正能做到却也并不容易。
这就要求你在工作中,必须抑制个人的私欲,少想一点自己的利益。不要在工作场所为了一己之利去争斗,甚至与他人吵得而红耳赤,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去贬低他人,要做到豁达大度,说话时就要有一种广阔的胸怀,把一切都看成“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慌乱时,说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沉静下来,从容自如;忧愁时,说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能得到安慰,增添一些欢乐;艰难时,说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鼓起勇气,与同事并肩作战;取得了成就时对自己也说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才会自省自责,谦虚如常,只有这样放得开的人,才是豁达大度的人。
有的人说话,总是“得理不让人”,气势汹汹,这样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让人忌恨。
所以,在对待同事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时时刻刻给他人留有面子。这样那些同事会因此感激你的,你的人缘就会越来越好。
2.宽容的话能够感化别人
作为一个领导,遇到与下属发生矛盾时,如果能从下属的角度想一想,分析其错误行为的“合情合理”之处,以宽容和理解来感化下属,就能获得下属的感激和爱戴。
下属犯了错,当然不是为犯错而犯猎,势必有他个人的考虑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在里边,领导只从原则和纪律上约束,则管得住其人却管不住其心,下次看不见时他也许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如果领导也能从下属的角度考虑其处境以及他所作出的种种抉择,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并对下属主动改正错误、恢复正常工作的做法表示真心的感谢与欢迎。这样做虽没有直接传达批评之意,但却从心灵深处感化了犯错误的下属,起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效果。
某厂有一位青工,钳工技术过硬。为了赚钱,未曾向领导请假,就私自外出一周,给某单位装配自行车。他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拉他到厂里去见领导。
青工的师傅见了,气呼呼地说:“我不是他的师傅,他的本事比我大。”那青工知道理亏也没吭声。
父亲拉着儿子又去见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要他写检查,那位青工噘了嘴。父子俩最后来到厂长办公室。
厂长对那位青工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在我这个厂里工作,真是吃了苦头。他和其他许多工人一样,都很聪明,也很能干,可他们在这儿辛辛苦苦地干活,挣的钱不多。我很对不起他们。
我知道,凭他们的本事,要是到外面去做工,那么,收入会高出这里几倍。你的孩子年轻,有技术,有力气,到哪儿还挣不了钱?所以,我觉得他在这儿做工,是委屈的,我心里过意不去。他把我安排的工作做好了,我真不知要怎么感谢他。现在,他愿意回厂工作,再来跟我吃苦,我还会有什么想法呢!我只有欢迎,只有感谢。”
就几分钟的谈话,感动得老人流了泪,使那位青工受到启发,激动地对厂长说:“厂长,你处分我吧。以后,我决不给你丢脸!”厂长信任地和青工紧紧握手。
这位厂长面对违反厂规厂纪的青工,并没有正面提出批评,而是站在青工的角度来审视其所做所为,指出对于其个人来说,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强调责任在厂而不在他,并对青工归厂表示真诚的感激。在这里,厂长并没有着意于约束青工的行为,而是致力予以理解和宽容打动他的心,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学会息事宁人,反而会得人心
在日常交往中,由于种种原因,人的情绪波动很大,不少人可能会为并不太严重的事情而大动肝火,因此要善于稳定情绪、减低愤怒。
专家提醒您发生冲突时,讲几句妙趣横生的言词,很可能就会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一场激烈的交锋。
当年,威尔森参加英国首相竞选,有一次发表竞选演说时,话刚讲了一半,反对他的人就高喊:“狗屎!垃圾!”打断了他的演说。
很显然,这个人的意思是说威尔森“胡说八道”“讲空话”“名声很坏”……可威尔森佯装不知,报以容忍的一笑,平静地说:“这位先生,请不要着急,我马上就要讲到你提出的肌乱问题了。”于是,高喊的这个人陡然闭住了嘴。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周末的傍晚,乌云密布,狂风呼啸,眼看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在某市的一个候车亭下,众人盼望的最后一趟车终于来了,车还没有停稳,人们就纷纷抢着上车了。突然,一个男子大吼道:“你没长眼啊,看看我的鞋子……”
“对不起,先生。”另一个男子急忙说。
“哼!一声对不起值多少钱?我这双皮鞋是刚刚花了300多块钱买的!才穿了十几分钟就叫你踩脏了……”
“真的很对不起,先生,是我不小心,请原谅!”
“少废话!快点擦干净!”被踩的那人毫不留情。
“唉!两位静一静,”这时,年轻的女售票员拨开众人过来了,她接着说,“很对不起大家,我的车子少,让大家久等了。大雨就要来临,我们在末班车里邂逅,患难与共,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在我们乘车的过程中,彼此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希望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语未毕,掌声四起。那男子似乎有点尴尬,片刻,他不好意思地对踩他皮鞋的那人说:“很抱歉,刚才我过分了。多多谅解!”
“请你多多原谅。踩了你的皮鞋我也心痛。以后我多多注意!”
于是两人都笑了。
4.争辩是非也不要伤了和气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
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然而由于争论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此,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
专家提醒您如果你能够在论辩多思考,多宽容就能,既做到探求了真理,又不伤和气。
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避免无益的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