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静观其变
七皇子带了些栗子糕进了寿禧宫,正在和太后说着话。
“哀家知道你有孝心,你身子也还未痊愈,不必这样每日进宫请安。”太后慈爱的看着胥盛琰。
“孙儿身子已经大好了,太奶奶不必挂念。之前去了大梁,许久未见,思念太奶奶的紧,左右孙儿也没有什么正事,不如多陪陪太奶奶。”胥盛琰从带来的食盒中拿了糕点出来。
“孙儿记得太奶奶喜爱吃栗子糕,前几日去十七皇叔的院子里,见有许多栗子树,便想着带些回来给太奶奶尝尝。”
太后拿过一块糕点咬了一口:“果然苏甜软糯,比小厨房里做的还要好吃呢。”
“太奶奶喜欢就好,这是新鲜采摘的栗子制成的,更加清甜些。”胥盛琰微微笑着。
“原来如此,哀家也许久未见老十七了。”
“十七叔开了个院子,亲自种植了一些瓜果蔬菜,还培植了许多花木,那日还问起太奶奶身子,说是等这几日收成完了,送些新鲜东西过来呢。”胥盛琰递上一旁的茶水给太后解腻。
“哀家看呐,这整个大楚,恐怕就老十七这日子过的最悠然自在。”太后喝了一口茶,微微笑着。
“孙儿也羡慕皇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太后摆了摆手:“老十七是年纪不小了,你正年盛,还是要以为你父皇分忧为重,他那般闲散的日子,你还不到年纪。”
“太奶奶教训的是。”胥盛琰有些失意的低下头。
太后这才想起,胥盛琰虽被封为肃王,却没有什么官职,不过一个闲散王爷,就算有报效朝廷之心,也没有机会。
太后拍了拍胥盛琰的手:“你如今身子刚好,也不必急于一时,休养好身子才是,你启蒙晚,多跟着太傅学习,也多和朝中有识之士交流、来往。”
胥盛琰冲太后点了点头:“孙儿知道,自当刻苦用功。”
太后慈爱的笑了笑。
“太后,皇上的圣驾往寿禧宫方向过来了。”芳嬷嬷进屋禀报。
“那太奶奶多保重身子,孙儿就先告退了,改日再来给太奶奶请安。”胥盛琰起身拱手告辞。
太后点了点头:“去吧!对了,听闻你向你父皇请旨赐婚,皇上已经答允,下次带上哀家的孙媳妇儿来给哀家瞧瞧。”太后看着胥盛琰精神倒是好了许多,只是身子总是看着有些羸弱。
“孙儿知道了。”胥盛琰行礼后出了宫门。
“七皇子是真孝顺,记得太后最爱这栗子糕,老奴听说这些栗子是七皇子亲自采摘而来,对太后孝心真切。”芳嬷嬷让人撤走了胥盛琰的杯盏,整理了桌椅。
“这孩子确实有心,只可惜...”太后悠悠叹了口气,想到了小雅,原以为这两孩子能在一起,却不想,洛神无意。
“儿子给母亲请安。”没过一会,皇上就进了寿禧宫。
“皇帝来了。”
“太后这几日身子可好?”
“还不就是老样子,没什么大碍。”
“儿子方才见肃王,可是来给太后请安?”
“嗯,盛琰带了些栗子糕来,说是去老十七那采摘的新鲜栗子制得,让哀家尝尝鲜。”太后抬了抬手,芳嬷嬷抬了栗子糕过来。
皇上尝了一块:“确实,那日在十七那儿子也用了些,栗子养胃健脾,太后时常胃寒,确实可以多用些。盛琰此事做的孝顺。”
太后笑了笑:“说到盛琰,前段时间听闻他向皇帝请旨赐婚,却并非我大楚世家女子,哀家也听的糊涂,不知他求娶的是何人?”
皇上放下了手中的栗子糕,接过侍女递上的帕子擦了擦手:“确有此事,是大梁圣梁王义女,名叫玉椒烟。盛琰说二人互相救过性命,已是生死相交,两情相悦。圣梁王亦亲书愿两国再结秦晋之好的书信,儿子也不愿做棒打鸳鸯之事,便下旨赐了婚。”
“义女?身家可清白?原籍如何?”
“听闻原本也是书香世家,家遭意外,父母双亡,在进京途中与盛琰他们相遇,后被圣梁王收做义女。”
太后微微皱眉,那不就是来历不明?
“皇后可考察过那女子言行品貌?毕竟是皇家婚事,马虎不得。”
“儿子已让那女子进宫觐见过皇后了,相貌上皇后说可与公主相比,不过染了喉疾,暂时说不得话。”
“染了喉疾?可能痊愈?”
“听太医回禀再休养几月就会痊愈,如今也并非完全不能言语,不过声音低哑了些。”
太后点了点头,总归是个外族女子,又来历不明,对着玉椒烟的初印象就不怎么样。
“皇帝赐了何时成婚?”
“明年开春之后再择个好日子,今年...今年盛琰带他母妃衣冠冢迁址大梁,算是新葬,总还是要避忌。”皇上拿起桌上的茶盏,又放了回去。
太后看着皇上有些失神,微微摇了摇头。
太后挥了挥手,芳嬷嬷带着侍女退了出去。
“哀家知道,这么些年,皇帝一直介怀当年月贵妃之事。只是,盛琰毕竟是皇家血脉,如今也到了弱冠之际,皇帝也莫要因他母妃,对他太过苛刻。”
皇帝回过神来。
“去年盛琰被封了亲王之后却未封官职,难免让人议论,如今又是两国之子,皇帝还是的顾及皇室颜面和两国邦交才是。”
“太后提醒的是,此事确实是儿子疏忽了,但也并非介怀当年之事。只是之前盛琰一直身体不好,又去了趟大梁,各种繁杂之事,儿子一时忘了。待儿子询问过太傅后,会给盛琰安排合适的职位,多少也学习些政事。”
“皇帝自己斟酌便是。”太后迟疑了一下,还是开了口:“常言天家无情,当年之事已时过境迁,皇帝还是要学会放下才是,多思无益。”
“儿子知道,只是这两年来,总觉得当年之事太过蹊跷,疑点重重,儿子心中总有疑虑解不开,故而难以释怀。”皇上沉思片刻后才悠悠开口。
太后微微皱眉:“日月逝矣,何必执着于过往?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