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心理补养: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2) - 心态好身体就好 - 周传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心态好身体就好 >

第11章心理补养: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2)

(3)给自己留点思考时间。面对海量的信息,你需要选择,需要放弃,更需要给自己留点思考时间。填鸭式地盲目接收信息很容易让你患上信息焦虑症。没有消化的信息一条条堆积在脑子里,必然会出现消化不良,而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信息焦虑就可以在思考中摆脱了。

走出抑郁,消除你的“心头患”

有一个高级中学的教师,他43岁那年,领导让他去教初中的课。为此,他总认为自己没能力、活在世界没有意思,一时想不开,就上吊自杀了。

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像这个中学教师一样轻生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大多在40到50岁之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人多是无法面对更多的压力,无力面对更多不顺心或突发的事件,这时,他们的心情肯定会受到影响,出现失落或忧郁,从而产生轻生的想法。

忧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展成严重忧郁症。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世界上患有抑郁症的人约有1亿,而且数量与日俱增,抑郁症俨然已经成为本世纪一种“流行性疾病”。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很多人无法适应和承受巨大的压力,最终引起苦闷压抑的失调情绪,成了“心头之患”。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疾病,主要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其显著特征就是持久的心情低落,通常还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治疗,它不仅会影响病人的生理,还会对社会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抑郁心境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抑郁症也可以延缓慢性疾病的康复。曾经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长期伴有抑郁心境的躯体疾病的病人,死亡率高于不伴有抑郁心境的病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对患者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自杀问题,研究证实在自杀死亡者中,50%~70%是死于抑郁症,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是自杀死亡的。由此可见,抑郁症的确是不容忽视,更不得不加以防范的“杀手”。

作为现代人,想要和抑郁绝缘,必须注重情绪的调整,在生活中利用一些方法使自己走出阴郁,让自己以愉悦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

1.坚持正常工作

忧郁症患者,一般都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有能力搞好家务。所以,得了忧郁症的朋友,要坚持去上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

2.学会肯定自己

取悦自己的人会高度地肯定自己,他对自己和人生充满了积极与乐观的态度,他懂得追求完美,但也懂得原谅自己。他明白即使现在很糟糕,通过他的努力,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所以,每天晚上睡觉前,你一定要充分肯定自己在这一天中的成绩和进步,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只要你天天这样记日记,就感觉生活充满了乐趣。

3.不要给自己加压

不少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满。他们中有些人喜欢在压力中生活,在压力中挑战难题,这样便有一种惬意的满足。但不是每次都有好运气,压力多了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会有忧郁心理,从而祸及自己的身心健康。

4.学会宽以待己

“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专家发现抑郁的人往往对别人比对自己慷慨得多。这岂非助纣为虐?如果你是个善感抑郁的人,学会对自己更宽容一些。

5.多休息一段时间

休假两周。没有人能真正剥夺你休假的权利,只要你坚持。如果你感觉到了极限,就消失一段时间吧,没有任何事情比健康更重要。

6.加强人际交往

研究表明,善于交朋友的人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快乐得多。所以,生活和工作中,多交一些良师益友,可避免和摆脱由孤独而引发的抑郁症。此外,可以信任的朋友也是自己倾诉的最佳对象,他们往往在倾听你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会给予你一些开导,帮助你释放心情,疏导不良情绪。

7.精神胜利法

这种方法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你可以用阿q的精神调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氛围。

8.随遇而安法

这种方法是心理防卫机制中一种心理的合理反应。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古人云:“吃亏是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心灵维他命:抑郁症的自我判断

要判断是否得了抑郁症,需要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一般来说,症状学标准有9条,如果9条中具备其中4条,并且情绪低落,那么就可以初步断定患上了抑郁症。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没有愉快感;

(2)感觉人生无望,有时伴有孤独、自闭等表现;

(3)精神运动性迟滞,如行动、反应变慢,不可控制地发脾气;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者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7)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摆脱压抑,让心灵透透气

压抑是指心理上感到束缚、抑制、沉重、烦闷的消极心态。

压抑与忧郁不同。虽然忧郁能产生压抑感,压抑有时会伴有忧郁,但忧郁仅表现为忧愁郁闷,通常没有被约束、被压制的感觉;而压抑则表现为心情沉闷,心里仿佛有块石头压着,有明显的束缚感、抑制感,且有强烈的发泄欲望和冲动,以致经常吐怨言、发牢骚,似乎有股无名火在心中燃烧,因而忧郁与压抑虽同属情绪失调,但内心体验是不一样的。

在心理学上,压抑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让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美琳是个年轻的女孩儿,在公司做财会工作。工作虽然单调,但还算轻松。每天下班回到家,除了看电视、吃饭、睡觉,就再没有什么事情能唤起她的兴趣了。

“累!烦!”不知不觉成了她的口头禅,疲惫感充斥了她的整个身心,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躺在床上睡懒觉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同龄人的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她身上了无踪迹。

长期受压抑的人其情绪往往表现为:孤僻、易怒、固执、轻率、自卑、焦虑、妒忌、悲观、失望等异常心理,以及其他类型的变态心理,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心理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还会影响人的健康,妨碍工作、家庭和事业。

那么,我们该怎样自我调适压抑心理呢?

1.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

要知道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社会有光明,也有阴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上的差距。人与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要正确看待自己

遇到挫折,应先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特长去弥补不足之处;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短处,只要积极有为,长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

3.多读些圣贤哲理与名人传记

圣贤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能从挫折中走出来。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战胜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圣贤们的思想与足迹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孔子讲学“三虚三盈”,但他不气馁,不断努力,终于培养出“三千弟子”。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为反对种族歧视坐牢26年,终于取得斗争的胜利,这些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4.积极做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

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动手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为了与懒惰作斗争,不妨列出一个工作、学习、生活日程表,包括晨练、读书、写作、交友、上街、娱乐等。不论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并认真、专心地去做。假如没有心情编计划,只要先行动起来就够了,你不必等到想做事的时候才开始,因为你没有做事的欲望,可能永远也懒得动。一旦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工作,心里就会踏实得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