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心理补养: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1)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在承受着心理的煎熬,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看到的是一张没有睡足的苦瓜脸;上班,面对着的是没有笑容的同事;下班,带着一肚子的气愤和抱怨回家……这些都是因为藏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在作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些小情绪、小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让人置身于幸福的环境而不自知,品尝美味的食物而毫无感觉,健康自然无从谈起,生命质量也大打折扣。
化解悲伤,找回心灵的阳光
远走他乡、孤身一人时,会独自黯然神伤;失去心爱的人,会心如死灰、痛苦不已;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要好朋友,会悲伤心碎。身体不适、失去健康,丢失心爱的宠物,都会让人产生悲伤。尘世难得开笑口。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都逃脱不了失落的困扰。悲伤是因失去而产生的孤独感、隔离感及痛苦,是因精神打击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一段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内,悲伤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影响我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和行为举止。
悲伤在行为上常表现为睡眠失常、食欲反常、精神恍惚、做事心不在焉等。悲伤的人通常无法专心的一件事情,常常唉声叹气,有时还会一个人独自抽泣,甚至会有离家出走的冲动。过度悲伤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失去最爱的人,或心爱的人去世时,无异于生一场大病。生活中,离异后的单身女性常出现诸多的身心不适,如神经质、忧郁、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有时还会出现头痛、晕眩、失神、消化不良、呕吐、胸口疼痛及其他生理症状,也是因为过度悲伤。
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化解悲伤。
1.悲伤的时候不妨哭出来
人都难免有悲伤的时候,悲伤了就放声的痛苦哭出来。痛哭可以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眼泪也可以排出心中与身体中的的毒素。因为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流泪后的心情往往会好受许多,这是由于悲伤引起的毒素,通过眼泪得到了排泄的缘故。此言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学者对几百名男女分别研究后发现,在他们痛快地哭过后,自我感觉都比哭前好了许多,健康状态也有所增进。悲伤时流出的眼泪,含有更多的荷尔蒙。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男人是不能随便哭的,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他们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往往强压悲伤,忍住泪水。这对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不流泪水就无法排泄出毒素。研究发现,通过流泪心中的悲伤一般会减低40%,悲伤而不爱哭泣的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并促使某些疾病恶化,如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2.远离可能伤害你的人
悲伤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来保护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当处于易伤害的时期,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段时间最好远离可能伤害自己的人。如有些父母会这样安慰刚刚离婚的女儿:“我早就知道那家伙是个什么人,8年前我就料到你们的婚姻会有这样的下场。当时我就劝过你,可你不听我的,还是不顾一切地和他结婚。”当感觉情绪不稳时,必须防止别人再往自己伤口上撒盐。这就好比扭伤了脚踝,疼痛且肿大,而此时如果有人拿铁锤再敲击它几下,脚肯定好不了。受伤的心灵应该在平静中自然恢复,这就恰如不用受伤的脚踝来支撑全身的重量,这样脚踝就会自然复原。
3.多和理解自己的人沟通
受到伤害的心灵很难相信别人,除非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人生贵在有知己,知己是自己心灵的影子,更是心灵可以停泊的港湾。所以正经历悲伤时,当你想倾诉时,善于理解你的人是最好的听众。他不会对你目前的处境进行羞辱和批评,只会对你的悲伤感到理解。此时他们总能给心灵带来抚慰,并让复杂的悲伤得到释放。他们会给你提醒,会给你勇气和信心,让你重拾对他人的信心。与此同时,他们又会保守秘密。这时,和知己在一起会有一种心理的归属感。
4.让自己忙碌起来
失落时,一直处于悲伤状态对自己没有好处。此时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安排自己正常的工作活动。忙于处理日常事务会让你悲伤时的生活变得稳定。如果生活工作不忙碌就应该安排每天的活动,让自己充实起来。即使每天没有按时完成日程表中的活动也无所谓,关键是让自己每天有事可做。当然,在悲伤的时候保持活力似乎很难做到,但保持忙碌的确有化解悲伤的作用。心理学家也建议道:“如果你有工作继续做下去;如果没有,就去找份工作。就算是有孩子需要你照顾,你还是要找份工作。任何能够提供例行性与稳定性的工作都可以,包括兼职工作与志愿性的工作。”
心灵维他命:不要把失去的理想化
在失恋或离婚后,一些人会失去自己正常的生活。研究认为,把失去的理想化是悲伤过程中正常的一面,尤其是在失去的第一年。面对失去,不要刻意在悲伤中忘却,更不能对所爱慕的人过度理想化。任何爱情关系的结束,都可能因为你过度理想化而延长悲伤的时间。尽管你会在失去他或她的日子里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空虚。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他(她)的品德、能力、仁慈与善良都是最好的。一旦失去他们后,你必须进行自我调整才能适应生活的变化。为了避免过度悲伤,你应该让自己尽快摆脱对他(她)的怀念,并把他(她)在你心中的位置转移。
舒缓紧张,恢复身心舒畅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就不利于问题地解决了。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身体健康。因此,要克服紧张的心理,设法把自己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当一个人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反应时,该怎么调适呢?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上常常会劝慰当事人:“别紧张!”“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当事人自己也通常会这样告诫自己:“别紧张!”“有什么了不起的!”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几乎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会使人更加感到不安。因为这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给你制造更大的紧张。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情绪如潮,越堵越高。”当紧张的情绪反应已经出现时,有效的调适方法如下。
1.改掉乱发脾气的习惯
如果你感到自己想要发脾气,应先尽量克制一会儿,同时用抑制下来的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整理居室,或者散步、打球,以平息自己的怒气。
2.谦让
你可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应该静静地去做,而不要去和别人一争高低。
3.为他人做些事情
如果你感到紧张、烦躁时,试着为他人做些事情,你会发现,这种使人紧张、烦躁的情绪会转化为动力,让你有一种做好事的愉悦感。
4.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只做一件事,把其余的事暂时放到一边。
5.对别人要宽容
有些人对别人期望太高,当达不到他的要求时,便感到灰心、失望。因此,不要过分苛求别人,而应发现其优点,并帮助其发扬优点。
6.给别人超过自己的机会
竞争是有感染性的,你给别人超过自己的机会,是不会妨碍你前进的,而且,你还会在别人的带动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7.使自己变得“有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认为自己被人看不起。实际上,这只是自己的想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看不起你,也许别人正希望你能有突出的表现。因此,你要主动一些,而不要等着别人。
8.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选一个四周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不受干扰、可自由活动的地方,保持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
(2)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群,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3)做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
(4)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等。
(5)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但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人生需要消除紧张,如果像一只松软的旧袜,就有了些许的从容。
心灵维他命:咀嚼口香糖舒缓紧张情绪法
全新的舒缓压力小酷招——咀嚼口香糖,让他们通过“歇一歇,嚼一嚼”来寻求繁忙工作间隙的轻松一刻。据介绍,有专家采用脑电图(eeg)技术,发现咀嚼口香糖可引起α脑波增强。研究表明,α脑波的减弱与紧张和焦虑密切关联,因此可以推导出:咀嚼口香糖增强了α脑波,可能会使情绪状态相对放松。另外,研究者对咀嚼者的大脑活动的分析表明,咀嚼提高了海马组织的信号活络性,海马组织能控制血液中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从而帮助放松情绪。因此,专家得出结论:咀嚼口香糖是舒缓紧张情绪的方法之一。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6%的被调查者同意“咀嚼口香糖帮助我克服日常紧张情绪”的说法。
平息焦虑,为心灵解锁
说起焦虑,人人都有切身的体验。比如当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的时候,是不是心神不宁?当你第一次和心仪的对象约会之前,是不是焦急难耐,激动不已?当你毕业后面临找工作时是不是惴惴不安?当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你是不是诚惶诚恐,手足无措?当你发现孩子得了疾病的时候。是不是心急火燎……诸如此类的事件都会令你感到焦虑。
“焦虑”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却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我们日常所说的“焦虑”往往与“害怕”所表达的意义不是很相近。通常我们所说的焦虑大多是指焦虑情绪,即在遭遇到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将要面临充满风险的新环境,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产生担忧的情绪。
实际上,焦虑大多是没有明确原因、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紧张与恐惧;是一种自己预感到的未来似乎存在的某些威胁,而自己本身也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的负面情绪。如果这种焦虑情绪持续的时间很长,很有可能导致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的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并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头晕、呼吸困难、胸闷、尿频、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症。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面手发麻等症,似乎有“要死去”或“要发疯”的感觉。
适度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反而还会促使你鼓起勇气,去应付即将发生的某种危机。这是焦虑积极的一面,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如果你过度焦虑,以至于形成焦虑症,那么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反作用,更会妨碍你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危机,这就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大多数时候,无缘无故地就会感到焦虑,什么事都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