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内篇问下第四(4)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8章内篇问下第四(4)

晏子说:“衡量钱财的多少而节约使用,富裕了就把钱财分给穷人,不积攒金钱;贫困了就节衣缩食,不向人借贷,这叫作啬。积攒了很多钱财,却不分给穷人,一心想着厚待自己,这叫作吝。钱财不能分给穷人,又舍不得自己使用,这叫作爱。所以说啬是君子的原则,吝和爱是小人的品性。”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君子之大义何若?”

晏子对曰:“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1,溪盎2而不苛,庄敬而不狡3,和柔而不铨4,刻廉而不刿5。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6,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

[注释]

1缘:循,顺着。2溪盎:指用心深邃。3狡:通作“绞”,急。4铨:通“跧”,卑。5刿:这里是伤害的意思。6罢:通“疲”,此指疲困之人。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君子的大义是什么?”

晏子说:“君子的大义,与世俗和睦协调但不循俗,面临危难但不苟且偷生,庄敬从容但不急迫,和平柔缓但不卑下,奉行廉洁但不伤人,行为清白但不彰显别人的污浊,崇尚同一但不遗弃无能,富裕显贵但不傲视别人,贫苦穷困但不改变操守,尊重贤能但不背弃愚笨。这就是君子的大义了。”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进不能事上,退不能为家,傲世乐业,枯槁为名1,不疑其所守2者,可谓能行其道乎?”

晏子对曰:“婴闻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则正,不可以正则曲。其正也不失上下之伦,其曲也不失仁义之理。道用,与世乐业;不用,有所依归。不以傲上华3世,不以枯槁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今以不事上为道,以不顾家为行,以枯槁为名”。

“世行之则乱,身行之则危。且天之与地而上下有衰4矣,明王始立而居国为制矣,政教错而民行有伦矣。今以不事上为道,反天地之衰矣;以不顾家为行,倍先圣之道矣;以枯槁为名,则世塞政教之途矣。有明上不可以为下,遭乱世不可以治乱。说若5道谓之惑,行若道谓之狂。惑者狂者,木石之朴6也,而道义未戴7焉。”

[注释]

1枯槁为名:即“以枯槁为名”,靠把容貌弄得憔悴获取好名声。2不疑其所守:对自己所遵循的原则不怀疑。3华:通“哗”。4衰(cui):差等,差别。5若:此。6朴:本色,这里指没有经过雕治。7戴:通“载”,这里是具备的意思。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当官却不能辅佐君主治国,不当官也不能治理家庭,并以傲视当世作为乐事,以身形憔悴瘦瘠来博取名声,对自己所实行的原则从不加以质疑,这样的人可以称作能实行道义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去能按道义行事的人,对社会的不良现象量力而行,能纠正的就予以纠正,不能纠正的就委曲求全。他们纠正不良现象的时候,从不违背君臣上下的伦理关系,他们委曲求全的时候,从不违背仁义的准则。如果道义能实行,就和世人一起安居乐业;如果不能实行,就修身养性。他们不把傲视君主当作哗众取宠的资本,不把隐居避世形容枯槁当成获取名声的手段。因此,道义是社会安定,自身平安的根本原则。当今的百姓,从把不侍奉君主当成有道义,也把不照顾家庭当作有品行,靠隐居避世形容憔悴瘦瘠博取好名声。

“社会上都如此效仿,那么国家就会发生混乱,个人这样行事,那么自身就会遭遇危险。再说,天与地上下之间是有差别的,圣明的君主登上王位统治国家,就依照天地上下的差别制定了等级制度,这种教令一旦实行了,百姓的行为就有规矩可循了。如今百姓不把侍奉君主当作道义,就违背了天尊地卑的等级制度;不把照顾家庭当作是好的品行,就违背了古代圣贤制定的原则;靠隐居避世形容憔悴瘦瘠博取好名声,那么就堵塞社会上实行政策教令的途径了。其结果是,虽有圣明的君主却不能治理百姓,遭逢乱世却不可以治理混乱。鼓吹上述原则的叫作惑乱,实行上述原则的叫作狂妄。惑乱的人和狂妄的人,就如同没有经过加工雕琢的木材石材一样,是不具备道义的。”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何若则可谓荣矣?”

晏子对曰:“事亲孝,无悔往行;事君忠,无悔往辞。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过1,不责得。言不相坐2,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足以变人。身无所咎3,行无所创。可谓荣矣。”

[注释]

1:隐藏。2坐:争论是非曲直。3咎:罪责。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人怎样做就可以称得上荣耀了?”

晏子回答说:“侍奉长辈,并对他们孝顺,对以往的行为从不悔恨;侍奉君主,并对他忠诚,对以往的言辞从不悔恨。对弟兄和睦,对朋友讲信用。不隐瞒自己的过失,不贪求富贵。说话不自相矛盾,行为不前后不一致。身居上位能够管理百姓,足以使君主尊贵;身居下位主持教化,足以使百姓向善。做人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可以惩诫的。这样就可以叫作荣耀了。”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人何以则可谓保其身1?”晏子对曰:“《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2’不庶几3,不要幸4,先其难乎而后幸,得之时其所也5,失之非其罪也,可谓保其身矣。”

[注释]

1保其身:保护他自身。2“既明”四句:见《诗·大雅·蒸民》篇。意思是:聪明有智慧,用来保自身,从早到晚不懈怠,用来侍奉周天子。3不庶几:不怀希望。4要幸:侥幸。5得之时其所也:谓成功是适得其所。得之,谓取得成功。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一个人怎样行事才可以说明哲保身?”晏子回答说:“《诗经》上说:‘知识渊博又明理,可以明哲保身,从早到晚不懈怠,以它侍奉周天子。’不怀希望,不求意外之财,先艰难困苦而后得福,得到是他所应得到,没有得到的不是他的过失,可以说能明哲保身了。”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

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原文]

曾子1问晏子曰:“古者尝有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以成行义者也?”

晏子对曰:“察其身无能也,而托乎不欲谏上,谓之诞意2也。上惛乱,德义不行,而邪辟朋党3,贤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4,而从邪以求进。故有隐有不隐,其行法士也,乃夫议上,则不取也5。夫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婴不识6其何以为成行义者也。”

[注释]

1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2诞意:虚情假意。诞,荒诞,虚假。3朋党:结党。4不易其行:不改变这些邪僻的行为。5这几句文字多有脱误,很难讲通。6不识:不知道。

[译文]

曾子问晏子说:“古代曾有对上不劝谏君主,对下不顾念百姓,退隐在山水之间,而成就洁行高义的人吗?”

晏子回答说:“在我看来,这种人本身没有什么才能,却托辞说不愿劝谏君主,这叫作妄诞欺人。君主昏庸无能,不能实行德政和仁义,邪僻的人结党营私,贤德的人得不到任用,士人也没有试图去改变这样的状况,而跟着干邪僻的事以求得做官的机会。因此有隐居的也有不隐居的,这都取决于士人自己的意愿。对上不劝谏国君,对下不顾念百姓,退隐在山水之间,我不明白这些人是怎么成就洁行高义的。”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

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原文]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1,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2?”晏子对曰:“婴闻之,顺爱不懈3,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4不可以事一君。”仲尼闻之曰:“小子识之5!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注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