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内篇杂上第五(1)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9章内篇杂上第五(1)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

[原文]

晏子臣于庄公,公不说。饮酒,令召晏子。晏子至,入门,公令乐人奏歌曰:“已哉1,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2?”晏子入坐,乐人三奏,然后知其谓己也。遂起,北面坐地。

公曰:“夫子从席,曷为坐地?”

晏子对曰:“婴闻讼夫3坐地,今婴将与君讼,敢毋坐地乎?婴闻之,众而无义,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其身,若公者之谓矣。且婴言不用,愿请身去4。”

遂趋而归,管籥5其家者纳之公,财在外者斥6之市,曰:“君子有力于民则进爵禄,不辞贵富;无力于民而旅食,不恶贫贱。”遂徒行而东,耕于海滨。居数年,果有崔杼之难7。

[注释]

1已哉:等于说“算了吧”。2为:用在疑问句句末,已虚化为语气词。3讼夫:打官司的人。夫,成年男子的通称。4愿请身去:希望辞官离开朝廷。古代臣子侍奉君主,即是委身于君,要辞官,等于要求把身体归还给自己,所以说“请身”。5管籥(yuè)其家者纳之公:把家里的乐器交给公家。管和籥都是古代乐器名,这里泛指乐器。6斥:指拿出去。7崔杼之难:指庄公为崔杼所杀事。

[译文]

晏子给庄公当臣子的时候,庄公却不喜欢他。有一次宴饮,庄公下令召晏子来。晏子到了,进了门,庄公私下命令歌手唱道:“算了吧,算了吧!我始终不喜欢你,你为什么要来呀?”晏子坐到座位上,歌手一连唱了三遍,然后晏子迟钝的才明白,这是说的自己。他于是站起来,面向北坐在了地上。

庄公说:“先生您陪我喝酒,为什么坐在地上?”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意见不合的人要坐在地上,如今我将跟您争论,怎敢不坐在地上呢?我听说过,人口众多却不讲道义,势力强大却不讲礼仪,喜好勇力却厌弃贤人,他自己一定会招致灾祸的,这些就像说您的啊。再说,我的话不被听信,希望您允许我辞官离开朝廷。”

说完就疾步走着回去了,而且把家里的管籥等乐器等都交给公家,把在外边的财产都拿到市上去卖掉,说道:“君子有能力为百姓办事,就加官进爵,不拒绝富贵;不能为百姓尽力就辞官,寄食他乡,不厌恶贫贱。”于是步行往东方而去,在海边耕田种地。过了几年,果然发生了崔杼杀死庄公的灾祸。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原文]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1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然2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3?”曰:“行4乎?”晏子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5?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6,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

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婢子7也哉?其缢而从之也?”

遂袒免8,坐,枕君尸而哭9,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注释]

1俄而:不久。2然:同“喟然”,叹气的样子。3吾死也:我为什么要殉死呢?4行:指逃亡国外。5口实:指俸禄。6私暱:指受宠爱的人。7婢子:等于说“小女子”。8袒免:袒指露出胳膊,免指摘掉帽子。9枕君尸而哭:把君主的尸体放在自己大腿上哭泣。

[译文]

晏子做齐庄公的臣子的时候,他的建议都得到采纳,每次朝见,庄公都给他加官进爵,增加他的食邑。可是不久,晏子的建议就不被听信了,每次朝见,庄公都收回他的一些食邑与爵位。爵位与食邑很快就被回收殆尽,晏子退朝后,乘车返回,感慨地叹息,叹息完后又大笑。他的仆人说:“您为何几次三番的时而叹息时而大笑呢?”晏子说:“我叹息,是哀怜我们的君主不能回避灾难;我大笑,是庆幸我能明哲保身,我不会死了。”

崔杼果然杀死了庄公。晏子到崔杼的门外站着,仆从说:“你想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他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为他殉死!”仆从说:“你想逃亡国外吗?”晏子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过失吗?我为什么要逃亡国外!”仆从说:“你想回去吗?”晏子说:“我的君主死了,怎么可以回去呢?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难道可以凌驾于百姓之上吗?君主的责任是统治国家;作为君主的臣子,难道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臣子的责任是治理国家。因此君主是为国家而死的,臣子就应该为他殉死,君主为了国家而逃亡,臣子就应该随他一起逃亡。假若君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死,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逃亡,除了他宠爱的人,谁能担当这样的责任。再说,有人侍奉君主却把自己的君主杀了,我怎么能为他殉死呢?怎么能为他逃亡呢?但是我又将回到哪里去呢!”

崔杼家的大门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你为何还不殉死,你为何还不殉死?”

晏子说:“祸乱发生的时候我不在场,祸乱结束了我也并不知情,我为何要殉死?再说,我听说,把逃亡看作是好的品行的人,不足以保全君主;把死看作是有骨气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勋。我难道是君主的姬妾侍女吗,他上吊我也跟着上吊!”

于是晏子袒露出身体,脱下帽子,坐在地上,将庄公的尸体枕靠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痛哭完后,站起身来,顿了三下脚,走了出去。

有人劝说崔杼,一定得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爱戴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原文]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1,坎2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3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4,所杀七人。

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俛而饮血。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5,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恺君子,求福不回。’6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7推之,婴不革矣!”

[注释]

1仞:八尺或七尺为一仞。2坎:挖坑。3拘(gou):通“钩”,勾拉。4疾:速,快。指不至血:手指不咬出血来。古代盟誓时,咬破手指,滴血于酒中,然后饮血酒以示庄重。5脰:颈项。6语见《诗经·大雅·旱麓》。莫莫,茂密。葛藟,都是蔓生的草。施,蔓延。恺恺,原诗作“岂弟”,快乐平易。回,违。7直兵:指剑。

[译文]

崔杼杀了庄公以后,改立景公做了齐国的君主,崔杼和庆封为相,共同辅佐景公,他们胁迫那些将军、大夫、著名人士和一些百姓,站在太庙旁的坑穴边,下令任何人都要参加盟誓。崔杼下令筑起了两丈多的高坛,在坛下挖了很深的坑穴,派上千披盔戴甲的武士围绕在坑穴边,盟誓的人都得解下佩剑才准进入。唯独晏子一人不肯解剑,崔杼允许他带着佩剑上坛。有胆敢不参加盟誓的人,就用戟勾住他的头,剑抵住他的心,命令参加盟誓的人发誓说:“不归顺崔杼、庆封而归顺王室的,天诛地灭。”话说得不够狠绝的,手指没有咬出血的人,立即被处死,就这样,先后被杀死的有七人。

依次轮到晏子起誓,晏子捧着歃血的杯子,仰天长叹说:“呜呼!崔杼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不但杀死自己的君主,而且命令凡不归顺王室而归顺崔杼、庆封的人,天诛地灭。”说完低头喝下了杯中的血。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对你的话做出悔改,那么我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愿意悔改,戟就会架在你的颈项上,剑就会指向你的心脏,希望你慎重考虑。”晏子说:“如果你用利剑胁迫我,强迫我抛弃自己的节气,这不是勇敢;如果你用厚利诱惑我改变自己的心意,让我背叛我的君主,这是不道义。崔杼!你难道没有看过《诗经》吗!《诗经》中说:‘茂密的葛藤长又柔,蔓延缠绕树梢头。平易近人好君子,不违祖德把福求。’如今我就可以用不端正的行为来求福吗?即使弯曲的利戟钩砍我的颈项,笔直的利剑直刺我的胸膛,我也不会改变我的心意。”

[原文]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1,而为小仁2,焉有中乎?”

趋出,授绥3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4而后去。《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注释]

1为大不仁:指杀死君主。2为小仁:指释放自己。3授绥:抓住绳子上车。授,受,二者古字同。绥,车上的绳子,乘车时抓住它才能上车。4按之成节:指走得很有节奏。意思是走得不慌不忙。

[译文]

崔杼想要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无道而杀了他,如今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又杀了他,这样就无法说服天下人。”崔杼于是就放了晏子。晏子说:“像崔大夫这样做了如此不仁义的事,而再试图做小有仁义的事来挽救,怎么能称得上是合适的呢!”

于是快步走出,拉住车上的绳子径直登上了车。他的车夫要驾车飞奔,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慢慢的走就行!跑快了不一定能脱离危险,慢慢走也不一定会死,鹿生长在野外,它的命掌握在厨师的手中,我的命也悬在他人手中。”于是驾着车子不紧不慢地离去了。《诗经》中说:“他是这样一个人,肯舍生取义。”这说的就是晏子。

晏子再治阿而信见景公任以国政第四

[原文]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1,三年而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

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辞而不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