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内篇问上第三(4)
晏子回答说:“他们毫不掩盖君主的过失,并对君主的过失能直面劝谏,而不是到外面去宣扬。他们能选拔贤德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对自己亲近的人也绝不偏私。他们能充分衡量自己的品德,再担任适合自己的官职,他们能充分估量自己的才能,再接受适合自己的俸禄。他们能遇到贤德的人,敢于屈就其下;他们能接受俸禄,绝不贪图额外的财富。他们能不把计较自己的职位高低当成好品行,不把衡量自己的地位高低当成忠诚。他们能不压制贤德的人,不隐瞒他们的优点,不苛刻地对待地位卑贱的人,不阿谀奉承地位尊贵的人。他们能君主健在就不侍奉太子,国家危难也不结交诸侯。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当官,否则就隐退,不跟君主合谋干邪僻的事情。”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
[原文]
景公问:“佞人1之事君如何?”
晏子对曰:“意难2,难不至也。明言行之以饰身,伪言无欲以说人3,严4其交以见其爱。观上之所欲,而微为之偶。求君逼迩,而阴为之与。内重爵禄,而外轻之以诬行。下事左右,而面示公正以伪廉。求上采听,而幸以求进。傲禄以求多,辞任以求重。工5乎取,鄙乎予。欢乎新,慢乎故。吝乎财,薄乎施”。
“睹贫穷若不识,趋利若不及。外交以自扬,背亲以自厚。积丰羡6之养,而声矜恤之义。非誉乎情,而言不行身。涉时所议,而好论贤不肖。有之己,不难非之人;无之己,不难求之人。其言强梁7而信,其进8敏逊而顺。此佞人之行也。明君之所诛,愚君之所信也。”[注释]
1佞人:善于巧言献媚的人。2意难:认为行义很难。3说人:讨人喜欢。4严:尊敬。5工:善于,擅长。6羡,饶也。7强梁:凶暴,强横。8进:指入仕,当官。
[译文]
景公问:“奸佞的人侍奉君主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他们整天患得患失,生怕名利与自己失之交臂。他们公开表示要行仁义,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假称没有私欲,其实是为了取悦于人。尊敬君主宠爱的人,其实是为了表明自己热爱君主。他们对君主察言观色,充分了解君主的喜好,并暗中给君主准备好,让君主满意。他们巴结君主亲近的人,暗中和他们结党营私。他们重视爵位俸禄,可是表面上却假装对这些毫不在意。他们以卑下的态度侍奉君主身边的人,可是表面上却以虚假的清廉显示公正。他们用尽计谋,目的是让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希望得到提拔。他们傲视俸禄,以便求得更多的俸禄;他们辞去官职,以便求得更高的官职。他们善于敛取钱财,对别人却吝啬。他们对新政令喜欢,对旧政令轻慢。吝啬自己的钱财,很少施舍。
“他们看到贫贱的好友也无动于衷,见到利益却争先恐后。他们对外巴结邻国,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名声,背弃亲属,目的是得到更大的利益。他们聚积丰盛的养身之物,却希望得到有怜悯贫穷的好名声。他们非难人或赞誉人全凭自己的私心,说的话自己从不兑现承诺。他们涉及到当时百姓议论的人,总是喜欢评论好或不好。他们自己具备的,就轻易地指责别人没有;自己不具备的,却轻易地要求别人具备。他们说的话好似刚毅诚信,他们得到提拔好似勤勉顺当。这些就是奸佞之人的德行。这些人是圣明的君主所谴责的,是愚昧的君主所信任的。”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曰:“上作事反天时,从政逆鬼神,藉敛殚百姓。四时易序1,神祗2并怨。道忠者不听,荐善者不行。谀过者有赉3,救失者有罪。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4长上,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是以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此圣人之不得意也。”
“圣人之得意何如?”
对曰:“世治政平,举事调乎天5,藉敛和乎百姓,乐及其政,远者怀其德。四时不易序,风雨不降虐。天明象而赞,地长育而具物。神降福而不靡6,民服教而不伪。治无怨7业,居无废民8。此圣人之得意也。”
[注释]
1四时易序:四季改变了顺序。指气候反常。2神祗(qi):天神叫“神”,地神叫“祇”。3谀过者有赉(lài):对过错加以奉承的人有赏。谀过,对过错加以奉承。赉,赏。4干:指求宫。5调乎天:与天意和谐。6不靡:不尽,不止。靡,尽。7怨:通“蕴”,蓄积。8居无废民:人民没有游荡怠惰的。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圣人不得意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晏子回答说:“君主做事违背自然规律,为政违背鬼神的意志,征收赋税往往耗尽百姓的资财;四季改变了次序,天神、地神都心生怨恨;言辞忠诚的人不被采纳,进献善言的人得不到重用;献媚君主过失的人得到奖赏,弥补君主过失的人反而有罪。所以圣人居住到荒郊野外,埋名隐居,不向君主求取官职,本着洁身自好,坚守道义的原则,不与世俗的人一起陷入邪恶,这样他们虽然地位卑贱却坚守道义,处境困窘却坚守廉正的品行。这就是圣人不得意的时候。”
景公又问:“圣人得意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晏子回答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政事清明,国家举措都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征收税赋符合百姓的承受能力;百姓对君主的政令满意,远方的人对君主感恩;四时运行不失去次序,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上天用显示吉祥的方式来表彰君主,大地永远化育万物,因而万物齐备;神灵降福永不停歇,百姓甘心服从教化;治理国家从没有延迟的政事,民间没有无业的游民。这就是圣人得意的时候。”
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恶乎失之?”
晏子对曰:“婴闻之,以邪莅国,以暴和民者危;修道以要利,得求而返邪者弱。古者文王修德,不以要利,灭暴不以顺纣,干崇侯1之暴,而礼梅伯2之醢,是以诸侯明乎其行,百姓通乎其德,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也。”
[注释]
1崇侯:崇侯虎。纣王的诸侯。2梅伯:纣王的诸侯。纣王无道,杀死梅伯制成肉酱。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古时候,一国之君统治百姓,却没有遇到危险,治理国家政事,却不使国家衰弱,应该先做些什么?”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凭借邪僻治国家、凭借残暴使百姓归附的,就危险;修养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利益,得到利益之后,又重新做邪僻事情的,国家就衰弱。古时候周文王修养道德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坚持自己诛灭残暴的行为,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纣王。他敢于冒犯崇侯虎的凶暴,以礼对待被做成肉酱的梅伯。因此,诸侯们彰显他的德行,百姓们传颂他的道德。所以他统治百姓就不会遇到危险,治理国家而不会使国家衰弱。”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晏子对曰:“地不同生1,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2,智者有不能给3;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4;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注释]
1生:通“性”。2无已:不止。已,止。3给:与下文的“赡”义同,都是供应充足的意思。4不强其短:不勉强任用人的短处。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统治国家管理百姓的人,他们任用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土地的性质各不相同,却在上面种植同一种作物,要求这些不同性质的土地都能生长这种作物,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百姓的才能各不相同,却委任他们同样的事情,就不能要求他们都做得很好。永不休息地要求众人做事情,就算再聪明的人也有不能做不好的时候;贪得无厌地索取财物,天和地也有不能供应充足的时候。因此圣明的君王任用人,不重用阿谀谄媚的人,不提拔结党营私的人。懂得任用别人的长处,不勉强任用他人的短处;任用别人做擅长的事,不勉强他做不擅长的事。这就是他们任用人的基本情况。”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
今闻公令如寇仇第二十五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1其国者,其常行何如?”
晏子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2。贵贱无亲焉,大臣无礼焉。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玩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3。
“好辩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4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5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难。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惠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6。此古离散其民陨失其国所常行者也。
[注释]
1陨失:损失。2专:专断,独断。3经纪:纲纪。4流湎:指流连沉湎于酒乐之中。5肃:严厉。6寇雠:仇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