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内篇问上第三(3)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内篇问上第三(3)

景公问晏子说:“谋划一定能实现,做事一定能成功,有什么办法吗?”晏子回答说:“有。”景公说:“这种办法是什么?”晏子回答说:“谋划一定要符合仁义,就一定能实现,办事情顺从百姓,就一定能成功。”景公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晏子说:“谋划事情,不受身边的人的影响,不受上下人的牵连,他的言论不违背行为,他做事的结果不违反本意,谋划,上不违背天意,下不违背民心,用这种方法做事一定成功。”

“谋划大事就获大利,谋划小事就得小利。衡量事情的大小,权衡利益的轻重,使国家增加荣誉,百姓增加利益,用这个标准办事一定取得成功。避开义的原则去谋划,即使取得成功,也不能久安;轻视百姓去兴办事情,虽然成功也不荣耀。我听说符合德义的谋划方法是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所以违反仁义的原则去谋划,违背百姓的利益去做事,没有听说成功的。过去三代的兴盛,谋划一定先考虑注重德义,举事一定顺从民意。等到三代衰败的时候,谋划违背道义,做事情损伤百姓。所以,考虑符合道义和凭借百姓的力量,是谋划和做事情的方法啊。”

景公说:“我无能啊,听到好的建议却不去实行,那么其中的危害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上等的君主能做到尽善尽美,次等的君主在善与不善之间徘徊,最下等的君主邪僻集结于身,以问善为可耻。尽善尽美的君主能掌控住国家。在善与不善之间的君主有时问善,虽说也会处于危险之中,但还可以最终保全自身。以问善为可耻的君主,肯定不能保全自身。如今您虽然危险,不过还可以最终保全自身的。”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1,官能以敕2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3矣。”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4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乎是5,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目:“观之以其游,说6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7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8君。故通9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10者取人,其可乎!”

[注释]

1临国:治理国家。2敕:通“饬”,治理。3与若:亲近您。4庸:哪里,怎么。5不务乎是:不致力于此。6说:评论,论说。7靡曼:指言辞华丽。8荣:通“营”,惑。9通:指官位显赫。10物:事。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人,他们的方法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选拔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任用有才干的人来管理百姓,这就是他们的方法。选拔贤能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那么百姓自然就会顺从。”

景公说:“那么那些有贤能和有才干的人,我怎么分辨呢?”

晏子回答说:“有贤能却隐居的人,怎么还能称得上是贤能呢?我的君主不致力于寻求贤能的人,所以不会分辨了。”

景公说:“请问寻求贤能的人的方法。”

晏子说:“我们可以通过他所交往的人去观察他,通过他的行为去评判他。切忌凭借他华丽的言辞与辩词去判定他的行为,也不要听信别人对他的诋毁与诽谤去判定他的为人,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伪装自己的言行来赚取好名声,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私欲来迷惑君王。所以对得志的人要慎重考察他所做的事情,对失意的人要观察他所不做的事情,对富有的人要观察他与什么人分享财富,对贫贱的人要观察他有所不取的志向。最贤良的人,不会轻易出来做官却很喜欢引退;次等的人容易出来当官但也容易引退;低等的人容易出来当官却不容易引退。用这几条标准去录用人,这就可以了。”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治身荣,难乎,易乎?”

晏子对曰:“易。”

公曰:“何若?”

对曰:“为君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

公又问:“为君何行则危?为臣何行则废?”

晏子对曰:“为君厚藉敛而托之为民,进谗谀而托之用贤,远公正而托之不顺,君行此三者则危;为臣比周1以求进,逾职业防下隐利而求多,从君不陈过而求亲,人臣行此三者则废。故明君不以邪观民2,守则而不亏,立法仪而不犯。苟有所求于民,而不以身害之。是故刑政安于下,民心固于上。故察士3不比周而进,不为苟而求,言无阴阳4,行无内外,顺则进,否则退,不与上行邪。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注释]

1比固:树党营私。2观:昭示。3察士:能明察是非的人。4言无阴阳:说话不阳奉阴违。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作为一国之君,自身尊贵,百姓安宁;作为一国之臣,政事清明,自身荣耀,是难以办到呢,还是容易办到?”

晏子回答说:“容易。”

景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去做?”

晏子回答说:“作为一国之君,自身节俭,把自己不需要的财富施予百姓,那么自身就尊贵,百姓就安定;作为一国之臣,忠诚守信,不做逾越职权范围的事,那么政事就清明,自身就荣耀。”

景公又问:“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做就危险?作为一国之臣子,怎样做就罢黜他?”

晏子回答说:“作为一国之君横征暴敛,还借口说是为了百姓,大肆任用谗谀小人,还借口说是任用贤良,疏远光明正大的人,却借口说他们对自己不恭顺,君主做了这三件事就危险;作为一国之臣,结党营私以求得高官厚禄,逾越职权,严防下级,隐匿私利,贪求多得贪得无厌,侍奉君王,不直言君王的过失以求得君王的宠信,做臣子的做了这三件事就罢黜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从不做邪僻的事情,来伤害百姓,严守法则而不去损害法则,制定了法规而不去违犯,假若对百姓有所求,也不因自身的欲望而伤害百姓,这就律法政事清明,百姓安定,民心都归附君主。因此明辨是非的人不结党营私来求得高官厚禄,不为私欲而贪求财富,说话不阳奉阴违,行为始终如一,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当官,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引退,不与君主合谋做邪僻的事,因此当官时不丧失自己的廉正,引退时不违背自己的品德。”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持不仁,其无义耳也。不然,北面与夫子而义。”

晏子对曰:“婴,人臣也,公曷为出若言?”

公曰:“请终问1天下之所以存亡。”

晏子曰:“缦密2不能,蔍苴3不学者诎;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交游朋友从4,无以说于人,又不能说人者穷;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为者餧5;修道立义,大不能专,小不能附6者灭。此足以观存亡矣。”

[注释]

1终问:询问事情的究竟。2缦密:绵密,精微。3蔍苴:同“麤粗”,粗疏。4从:衍字。5餧:通“馁”,饥饿。6附:追随,协作。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我不能实行仁政,没有资格说什么了。如若不然,我将面向北与先生您一起议论治国大事。”

晏子回答说:“我是臣子,您为什么说出如此的话来?”

景公说:“请允许我刨根问底地询问您国家之所以生死存亡的原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