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友情诗(2)
词的上阙描写了为丁玲的到来而举行的盛大的欢迎宴会。开头两句写景,生动地描绘了古城保安的革命新气象,并且交代了宴会举办的时间和季节,一个“飘”字,写出了夕阳与红旗交相辉映的动态美,而“西风漫卷”则突出了西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也暗示着小城保安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接着作者的笔锋一转,由写景开始写人,“保安人物一时新”是上阙的中心句,含义极为丰富,既指经过长征来到这里的红军,又指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当然也指丁玲的到来。新人物的到来给保安带来了革命的生气,也使革命的队伍变得壮大起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突出了上阕的主旨:欢迎丁玲同志,设宴的地点并不是在高楼大厦里,而是在窑洞里,这已经很特殊了,而被欢迎的对象又是“出牢人”,这就更加不寻常,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革命环境的艰苦以及丁玲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我国的古代就有许多巾帼英雄,例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而丁玲与这些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她是一位著名的左翼女作家,她不舞刀弄枪,而是靠手中的笔和敌人进行斗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在下阙里对她进行了高度的赞许。
下阙一开始,作者就化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称赞丁玲的文学作品就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强大武器,这也说明当时的革命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干部。作者采取设问的句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一种波澜起伏的感觉。
“阵图开向陇山东”,这句由写人转为叙事,说明了当时红军的作战地点以及丁玲的行踪,正是因为丁玲随军开往前线,作者才唱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样的豪迈词句。通过“昨天”与“今日”,“文”与“武”,“小姐”与“将军”的强烈对比,使丁玲投笔从戎的英武形象跃然于纸上。
总的看来,这首词格调欢快鲜明,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并且毛泽东是以一种完全平等甚至有点溢美的口气写出的这首词,显得格外亲切。这固然因为丁玲是湖南人,算是他的同乡,且才貌双全、能文能武,无形中拉近了两者的距离,还在于当时的毛泽东极为重视文化工作,而红军中也缺少像丁玲这样的文艺人才。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曾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三十一年还旧国——《七律1·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
饮茶粤海2未能忘,索句渝州3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4,落花时节5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6,风物7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8,观鱼9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附:柳亚子原诗
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题解
和是诗词的一种写作方式,首作叫唱,答作叫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交往较早,1926年5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两个人因政见相同,因此成为好朋友,并且从此多书信来往。
1949年2月,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柳亚子得到毛泽东的邀请,离开香港,转赴北平(今北京)。3月25日,毛泽东从西柏坡抵达北平,柳亚子同各届人士亲赴西苑机场迎接。当晚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先生等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柳亚子应邀出席。在宴会上,他的情绪十分高昂,即席赋诗三首。但是,3月26日,中国共产党决定派周恩来在4月1日与国民党代表谈判,这让柳亚子感到难以接受,又联想到来北平后遇到的一些不快,便在3月28日写下了一首满腹牢骚、企图归隐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毛泽东在1949年4月29日,依据那首七律写下了这首酬和诗。
注释
1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一般联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按顺序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饮茶粤海:在南粤海边喝茶,这里指柳亚子与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的交往。柳亚子在1941年《寄毛泽东延安》诗中曾有“粤海难忘共品茶”的句子。
3索句渝州:指1945年柳亚子向在重庆的毛泽东索取诗稿。渝州:重庆市的旧称,简称渝。
4三十一年:指毛泽东1919年离开北京,1949年初回到北京。旧国、过去的国都。
5落花时节:初稿为“暮春时节”,改为“落花时节”,由抽象变具体,增加了句子的形象性。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淹《别赋》:“行于肠断,百感凄恻。”
7风物:风光景物,这里引申指一切事情。冯延巳《抛球乐》:“梅落新村入后亭,眼前风物可无情。”
8昆明池水浅:指北京西郊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当时柳亚子住颐和园内。杜甫《秋兴八首》:“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9观鱼:观赏游鱼。里指《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看水中观鱼的故事。
富春江:富春江即钱塘江富阳至桐庐段。东汉隐士严光曾隐钓于此,后人称其垂钓处为子陵滩。柳亚子诗中以严光自许,毛泽东故有此对。
赏析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追述了他与柳亚子深厚真挚的情意,劝勉友人要放开胸襟,并希望他留在北京共商国家大事。通篇以理服人,情真意切,既有真诚挽留之意,亦无强人所难之心。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首联作者回忆了与柳亚子的两次交往,第一次是在广州。1926年5月,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与作者相识。在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所谓的“整理党务案”,其用意在于排斥共产党,夺取国民党党权。毛泽东等据理力争,揭露蒋介石的反共阴谋,而作为国民党左派代表的柳亚子也对毛泽东表示了支持,共同的政见和立场,让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以至于作者至今仍然铭记在心“未能忘”。第二次是在重庆,当时柳亚子向作者献诗并索诗,作者以手书《沁园春·雪》相赠,这件事在重庆引起很大轰动,一时传为佳话。作者在首联里通过回忆表明了自己和柳亚子的交往并非泛泛之交,这就在感情上与柳亚子拉近了距离。
颔联从忆旧转到了当前,“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北京与柳亚子的第三次相会,作者先说自己,三十一年后自己才重回北京,在北京又能与老朋友相见,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后再说对方,在这美好的春季又读到了对方华美的诗篇,这既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和诗的缘由,也为下文的劝导做了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的主旨,在《感事呈毛主席》的诗中,柳亚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学问家,因此要求有上等的待遇,出入要有小车,当这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开始满腹牢骚。对于柳亚子所流露出来的不满情绪,作者给予了委婉而知心的批评,他说:“牢骚太盛防肠断。”对柳亚子所发的牢骚,作者表示理解,但同时也指出,如果一个人总是发牢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然后开导他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言外之意是规劝柳亚子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从长远着眼,以国事为重,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这两句是针对柳亚子“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而言的。柳亚子以“分湖”、“子陵滩”这些语言表明自己想要回乡隐居,而作者则用“昆明池”、“观鱼”等语言规劝柳亚子取消归隐的念头,留在北京共商国家大计。柳亚子读到毛泽东这首和诗后,非常感动,马上写了一首《次韵奉和毛泽东惠诗》,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的句子,从而表示他接受劝导,留下来不走了。
委婉含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毛泽东为劝导挽留友人,先从两人长期交往的友情说起,表明他十分珍惜两个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这也就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让对方在感情上得到极大的安慰。针对友人所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他既给予委婉批评,又加以知心的开导,以真情打动对方,使其接受批评和劝导,最后对友人进行恳切的挽留,这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宽阔坦荡的胸怀和从容洒脱的气度。
初稿对照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暮春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1·和柳亚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