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巾帼素衣 - 三国5:出师北伐 - 日吉川英治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三国5:出师北伐 >

第82章巾帼素衣

杰出的统帅一旦错失绝好战机,其心中的痛惜是常人无法知晓的。

蜀军营中一片欢腾,上下均在对表面上的大胜庆贺,独有孔明心中郁积着无法释怀的遗憾。

自他率领大军暂时移阵渭南之后,营中就频频有一种令人感到不安的气氛。

孔明询问左右营中何以时有骚动,部下答道:“不知因何缘故,魏延整日都在怒气冲冲,寻衅滋事。”

孔明遂将魏延唤来问道:“有人说你屡屡口出怨言,不知你心中有何不平?”

魏延一听,怒目直视着孔明说道:“这话丞相该问问自己才是。”

“什么?你此言何意?”

“既然丞相要问,末将也就直言不讳了。”

“你但说无妨。”

“将司马懿引进葫芦谷中,可是丞相下的命令?”

“当然是我命令你的。”

“当时若非上天有眼,大降甘霖,将葫芦谷中烈火浇灭,我魏延岂能在此回丞相问话?恐怕早已命归黄泉,与那司马懿父子一同被烧成焦炭了!想来是丞相憎恨我魏延,才设此毒计,要让我陪司马懿去一同做鬼的吧。”

“你就是为此愤愤不平?”

“此事岂有不怒之理?”

“太不像话了!”

“我太不像话?”

“不,是马岱太不像话了。我早已仔细叮嘱过他,须得确实看到你脱身的信号,方能推石堵路、发动火攻,他岂可如此草率!来人啊!把马岱找来!”

孔明的愤怒比魏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魏延大感意外。

马岱进帐以后,被孔明一顿痛骂,又被剥去衣服,挨了五十刑杖,最后从一路人马的统兵大将被贬为伍长。

马岱黯然回到营中,无颜面对自己部属,只是独自掩面愤然落泪。入夜以后,孔明的亲信樊建悄悄来到他的帐中,安慰他道:“丞相命我前来向将军赔礼。那魏延三心二意、早有反骨,丞相本欲在葫芦谷一役之中将其除去,不料天降大雨,坏了丞相大计,使司马懿与他得以苟全性命。将军本无任何过失,只是事到如今,倘若那魏延怒火不息,叛蜀降魏,实对我军不利,丞相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让将军这般蒙冤受辱。丞相望你为了蜀国暂且忍辱负重,来日机运来临之时,必会当众为你平反叙功,加倍补偿你所作出的牺牲,以雪今日之耻。”

听完樊建的一席话,马岱心中怨恨豁然冰释,反而更加体谅孔明的苦衷。

岂料心术不正的魏延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想要让贬为伍长的马岱终日不得安生。这一天,他向孔明提出要求:“请丞相让马岱做我的部属。”

孔明心里明白他要报复马岱,自然不会答应他的要求。但魏延对孔明想要保护马岱心知肚明,因而再三要求,毫不让步。马岱听说此事之后,反而主动对孔明请缨:“我愿意到魏将军麾下效力。”

马岱看上去是自愿当了魏延的部下,但他心中强忍下的屈辱,旁人又何以知晓。

却说此时的魏军营中,也弥漫着一股骚动不稳的气氛。与魏延对孔明的愤懑不同,魏军营中并未有对司马懿的愤恨,亦无诸将之间的内斗,而是由于连战连败导致的愤愤不平。

这种愤愤不平愈演愈烈,以致魏营上下怨声载道,无人不是满腹牢骚。

这些牢骚抱怨并非事出无因,而是源自于葫芦谷战败之后各营张贴的一纸告示:“玩忽职守离阵出营者,斩!妄言惑众挑拨是非者,斩!随意出阵挑衅敌营者,斩!”

这种专守防卫、消极作战的军令,钳制了魏军的一切军事行动。

冬去春来,渭水冰化,魏军依然按兵不动,与蜀军维持着对峙的局面。

“大都督看来忘了是在打仗了。”

尽管有军令掣肘,魏军营中的牢骚抱怨声依然越来越大。司马懿对这些讥讽并非毫不知晓,但他始终置若罔闻,一脸视若无睹的表情。

这一天,郭淮前来向他禀报:“据末将观察,孔明看似打算有所动作,像是要将阵地移往别处。”

“你也这么认为?我也觉得孔明像是要转移阵地。”

司马懿多日来不言战事,此时终于向郭淮透露出自己对形势的看法。

“孔明若是举斜谷、祁山之兵,取道武功,依山向东挺进,形势将愈益对我军不利;如果将大军朝西开往五丈原,我军便可从容应对,无甚堪忧之处。”

司马懿果然慧眼如炬,他出此言之后不过几天,孔明大军便开始了大转移,而且目的地不是武功,而是五丈原。

武功即今日之陕西省武功县。司马懿认为,孔明若是将大军转移至此,则表明他已破釜沉舟,要与魏军进行一决雌雄的殊死决战。对魏军而言,这将是一场难有胜算的恶斗。

然而,孔明未走这步险棋,而是转移到了便于进行持久作战的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蜿蜒千里的渭水之南、今日宝鸡县西南三十五里之处,与历次对垒中蜀军的阵地相比,离蜀中更远,更为靠近中原。来到此地之后,魏国的长安府、潼关甚至都城洛阳,都已近在咫尺,指日可达。

无论从孔明选择的这一筑阵位置,还是从蜀营的军容士气来看,都凸显出孔明的气魄与决心,“此番出征,若不能从此地直捣魏都洛阳,甘愿化为五丈原之土,誓不空手返回汉中!”

而司马懿得知消息之后,却也庆幸,“蜀军移兵至此,实乃我魏国之大幸。”他之所以对孔明移师五丈原如此高兴,是因为自己对与孔明打持久战颇有信心。

此时令他感到困扰的,毋宁说是自己那些鼠目寸光、不观大局的部将。这些将领只知逞勇斗胜,见他一味坚守不出,不觉对他心生轻慢之意,动辄讥讽他胆小怕事,营中纪律更是每况愈下。

司马懿为了稳住军心,故意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出战,魏帝阅毕奏章,再次派辛毗持节前往渭北营中宣谕:“令司马懿巩固阵地,坚守自重。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

蜀军得此消息后,姜维立即进帐禀告孔明:“魏帝又令辛毗前来重申专守防卫,岂不更加挫了自家士气?”

孔明闻言含笑答道:“不然。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倘若司马懿真的求战心切,以为胜券在握,何须多此一举,舍近求远去请朝廷批准出战?说来可笑,定是他自己无意作战,却要在军中维持自己威信,才如此故作姿态,想借朝廷之威来为自己稳定军心。”

数日以后,忽有探子来报,云魏军营中频频响起“万岁”的呼声。孔明即再遣一名老道的细作再去打探。此人潜入魏军营中侦察归来,一脸愁容地报告道:“敌营中盛传,吴国已经向魏廷降服称臣。”

孔明一听,不觉大笑起来,语带安慰地责备那细作道:“以目前的形势,吴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向魏国投降。你已年届六十,为何眼力如此不济,竟然会相信这种可笑的谣言?”

自从移师五丈原之后,孔明处心积虑要引司马懿出战,而魏军只是坚守不出,对蜀军挑衅不加理睬。

蜀军虽然已经深入敌境,但孔明并不主动举兵攻击,只是令士兵频频叫阵,力图诱使魏军盲目出击。不得已采取这种战法,是缘于两军兵力装备上的差距。魏军占得地利先机,后勤补给远较蜀军充盈,利用按兵不动的这段时间,已经逐渐补充了庞大的兵力。据孔明估计,司马懿业已集结了八倍于自己的大军。

面对如此强大的魏军,蜀军在兵员与物资装备上均居下风,除了诱敌盲动、各个击破之外,已无更好的克敌制胜战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