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李清照(一) - 笑傲北宋 - 小生没财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笑傲北宋 >

第124章李清照(一)

看着气势逼人的女子,蔡义心里一阵莫名的发怵。苏氏一门,名人辈出,凡是苏轼的学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女子是苏籍的师姐,莫不是哪位大贤之后吧?

这般想着,蔡义拉着苏籍到一边,低声问道:“苏兄,你这位师姐什么来头?”

苏籍沉吟了一会,并未开口,似乎蔡义的问题让他很为难。看着苏籍这幅表情,更让蔡义觉得此女不凡了。当下故意冷声道:“怎么?苏兄,信不过在下啊?”

苏籍微微摇头道:“蔡公子的为人,家兄时常提起,在下自然信得过的。只是师姐她的家世,若是蔡公子知道了,怕是会给蔡公子带来一些麻烦。”

蔡义皱眉道:“此话怎讲?”

苏籍向周围打量了一圈,发现附近没什么人,这才低声道:“蔡公子,我师伯姓李,字文叔,齐州章丘人士。言尽于此,还望蔡公子恕罪!为了不给蔡公子带来麻烦,我这就带师姐走。”

也不知道苏籍跟那女子说了些什么,那女子倒没有再不依不饶,识趣的静立在一旁。苏籍向蔡义行了一礼道:“蔡公子,告辞!”

就在苏籍带着那女子转身的瞬间,蔡义突然道:“苏兄,既然你师姐想要进去参试,就让她进去吧。”说完,蔡义便带着李忠径直离开了。

那女子看着蔡义离开的背影,悠悠道:“他还真如你大哥所说,有些与众不同呢!”

苏籍苦笑道:“师姐,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

那女子嘴角浅笑,道:“这怎么行?我还没参试呢!你在这等我一会把。”

苏籍正要说些什么,那女子已经转身进了凌烟阁,在进门的瞬间还不忘得意看了两个汉字一眼,弄得两个汉字郁闷不已!

蔡义上了马车之后,整个人便有些魂不守舍!李忠奇怪的问道:“公子,你为何让那女人进去。”

蔡义看了李忠一眼,道:“你知道她是谁吗?”

李忠好奇道:“谁?”

“她就是李……算了,说给你你也不认识。”蔡义叹了口气,便陷入了长长的沉思中。

姓李,字文叔,齐州章丘人士!短短的几个字,对于别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对于蔡义,这一切已经很明显了。

苏轼的学生中,姓李的章丘人士,只有一人,那便是李格非,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说到李格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不大,而是因为他的名气被一个人所掩盖了。这个人便是他的女儿,李清照。

对,没错!就是那个“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派“一代词宗”李清照。相对于其他古代文学家而言,李清照一生的作品并不多,经后人整理的全部加一块也就70来首。

但就是凭借着这70来首,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她所创造的文学成就竟能与李白、杜甫、苏轼等千古风流人物平起平坐。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乃至世界古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可能李清照在历代女性中并不是最美的,但没人敢否定,她却是最有才华的。

李清照的词,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说到李清照,可能大多数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端庄优雅的这样一个女词人形象。但真实的李清照是这样的吗?想要读懂、走近李清照,那就得远离教科书,用一个平凡人的思维去了解她的每一首词。

李清照的词有一个特点,刻画非常细腻,往往能用通俗而又不失优雅的词、字去抓住转瞬即逝的瞬间。而且她写词永远不会无病呻吟,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与其说李清照的词是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篇篇李清照成长的心灵日记。

1084年,李清照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苏轼的学生,一生为官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为守旧派中流砥柱的人物。母亲是宋朝最年轻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是颇有才华。在这样一个文学氛围十分浓重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这让李清照小小年纪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文学修养与境界。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母亲早逝,后随父亲李格非居住汴京。李格非时任太学博士,是大教育家,对于李清照的家庭教育,他并不迂腐。反而给了李清照一个快乐、自由的成长空间。李清照也并非如其他女子那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京都的繁华景象,也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

16岁那年,李清照写了一首词,名动京师!这便是著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为什么说想要读懂李清照一定要远离教科书?教科书中“沉醉不知归路”的解释为:沉醉在美景中而迷失了回家的路。对于学生来说,这解释很合理。但对于成年人来说,这解释就有点牵强附会了。一个人沉迷美景而迷路了,这人除非是个傻子……

其实李清照的词本来就是很通俗的,这句话是说:喝醉了不知道回去的路。全词讲述了一群少女好姐妹到湖亭游玩晏饮,直到太阳落山才醉意朦胧的回家。而这当中呢,一群活泼的少女划船比赛。酒醉驾驶可想而知,船就偏离了航线,插进了荷花丛里,惊出了一大群水鸟!

16岁的年纪,而且是女孩子,莫说是当时那个时代,就是放在现代,这也有些放纵了。所以这首词也就被后来的文学家给刻意曲解了,但从这点可以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非常活泼、非常富有生机的少女,她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天性率真不羁!

如果你觉得16岁的李清照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快乐的小女孩,那你又错了。也是在这一年,她写了两首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此诗一出,那就不是名动京师那么简单了,而是惊动朝野!

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写了一篇《读中兴颂碑》,主题是研究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可以说这是一首非常敏感的政治题材诗!

很多士大夫、文学家纷纷提笔写诗应和张耒这首诗,但是尴尬的是,只有黄庭坚等人勉强写出了几首。而待字闺中的李清照一点也不含糊,提笔就写了两首。诗中句句一针见血,直截了当点明了安禄山做乱的根本原因,更是委婉的对宋朝统治阶级提出了警示。

这时候的李清照,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超出常人的政治见识!这样的一个女子,你还说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闺中怨妇吗?

1101年,宋徽宗改年号:建中靖国。意思就是说,宋徽宗对于新旧党争采取中和法,势同水火的新旧两派在这段时间关系缓和了许多。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成婚了。赵明诚,时任吏部侍郎赵挺之的三子。其父赵挺之乃蔡京好友,为新党领袖之一。

这个时期,李清照所作的词,都表现了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两情相悦的小女儿情态,其中便以《减字木兰花》为代表。这些词里面,表达了太多恩恩爱爱的东西,对赵明诚的爱意在词中更是宣泄得一览无余,以致于后来许多卫道士觉得写得太过于**,甚至有点色情了。

在历代文人的深层心理和期待视野中,赵明诚和李清照是一对模范夫妻。在他们刻意的描绘中,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乃是才子佳人、天作之合、琴瑟和鸣、夫唱妇随。但真的是这样吗?

21岁的赵明诚还未入仕,乃是太学士,通俗的讲就是京师大学里的一名学生。这太学可是供京中权贵子弟读书的地方,当时太学里边非常流行蓄养侍妾和歌妓。这个风气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丑事,宋朝皇帝甚至还鼓励大臣、学士纷纷校仿。就连洁身自好的苏轼都不能免俗,更别说赵明诚了。

这赵明诚还有一个致命的爱好:收录金石。何谓金石?通俗的讲就是古玩古董、文物字画,比如颜真卿的字帖、白居易的手稿等等!而这些东西,不管什么时代,都需要花费大量钱财、时间去搜集整理的。也是这个爱好,贯穿了李清照和赵明诚悲剧的一生。

李清照和赵明诚虽为高官子女,但两族俱是寒门出身,厉行节俭。也就是说,结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在这样的窘境下,赵明诚依然热衷于他的金石事业。

李清照高雅的素养也在这时候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为了支持赵明诚,李清照从此开始戒肉,接着戒华服,后来戒首饰。身边亲人朋友看了无不低声叹息,虽为贵妇,却是比贫苦百姓还清贫。也许有人觉得李清照好惨,但更惨的一个厄运不久便降临到她的身上。

嫁进赵家的第二年(1102年),宋徽宗在新党领袖蔡京、赵挺之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这样一来,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首当其冲便遭到了打击迫害,被列在元祐党人碑第二十六名,随后被罢官,并勒令其搬回原籍居住。

而让李清照更难受的是,让她父亲遭遇这般罪的人,竟然是她公公,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亲家立马变成了仇家。而这一年,蔡京坐上了宰相之位,赵挺之坐上了副宰相。

面对父亲的遭遇,李清照并未选择沉默寡言。而是非常直接的向她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搭救父亲的请求,而作为副宰相的赵挺之,对于儿媳妇李清照的请求,则是根本不予理睬。

赵明诚此时在做什么呢?他依然在我行我素的收集着他的金石字画,而且是不要命的收藏。当时朝廷明令焚毁苏轼、黄庭坚等人书籍字画,发现收藏者以同罪论处!赵明诚却是整天忙里忙外的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他们的字画,对李格非的遭遇却是置若罔闻,而对于妻子艰难的处境则是没空搭理。后世许多学者竟然将此事定性为:赵明诚虽然没有直接给予李清照帮助,但他收集苏氏学派书籍字画,其实是对李格非、李清照精神上的一种支持!呵呵……

李清照之所以被人所称赞、所敬仰,便是因为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爱就热烈地爱,明白地爱;恨也是热烈地恨,剧烈地恨。对于赵挺之的铁血心肠,李清照直接送了一首诗给他,其中一句便是“炙手可热心可寒”,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你的官做得这么大,手中的权利这么多,怕是手心都发烫了吧?你手心越发烫,我的心越寒冷!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儿媳。用这样的语气跟朝廷重臣、跟自家公公讲这般话,是极其大逆不道的。也是经过此事,她感觉到政治的残酷和冷血,这对李清照本人的成熟、成长,以及她后来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1104年,元祐党人的罪名竟然株连到李清照的的身上。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1105年,赵挺之竟公然与蔡京争权,上书陈述其罪行。蔡京随之被罢相,赵挺之上位。一时间,赵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赵明诚也被任命为鸿胪寺少卿。于此同时,朝廷大赦天下,元祐党人得以解禁。可惜的是,李清照的父亲在这一年便去世了。李清照只好只身一人返回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可是好景不长,谁也没料到,1107年蔡京居然再次恢复相位。对于赵家,蔡京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先是赵挺之被罢相,没过几日便病卒,接着是赵家子孙所授官职全部被夺,最后赵家还被赶出了京师。李清照便和赵氏一家回到了青州老家,开始了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和赵家,在青州一呆便呆了十年之久。在这十年时间里,赵明诚没有余钱蓄养侍妾和歌妓,便一门心思扑在研究金石之上。李清照也并没有因为以前之事对赵明诚冷嘲热讽,而是用心用力的辅助赵明诚。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