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鸡白痢
鸡白痢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鸡危害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2周龄以内的雏鸡,主要临床特征是排白色稀便,脱水,经常呈败血症经过,死亡率高达30%以上。成年鸡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出雏季节多见。各种日龄的鸡均有高度的易感性,一般来说,雏鸡最易感。粗放的饲养管理,鸡群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差,垫草潮湿,空气污浊等不利因素,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临床症状】
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3种类型。
(1)急性型经常发生于2周龄以内的雏鸡,多呈急性败血症经过,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时高达50%~70%。经卵传递感染的雏鸡群,1日龄出现临床症状,2日龄开始死亡,3~4日龄为死亡高峰期。在育雏舍早期感染的雏鸡群,3~4日龄开始发病死亡,5~7日龄为死亡高峰期,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雏鸡表现精神委靡,畏寒怕冷,经常聚成堆或单个呆立一旁,羽毛松乱,体躯蜷缩,两翅下垂,不思饮食,严重下痢,粪便呈白色或黄白色,黏附于肛门周围。有些雏鸡表现张口伸颈喘息,并常常发生尖叫声,呈呼吸困难的症状。
(2)慢性型主要发生于2周龄以上的雏鸡。临床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饮欲增加,粪便稀软,呈白色或灰白色,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逐渐消瘦,常因体质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在10%左右。
(3)隐性型主要发生于育成鸡和成年鸡。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白痢检测呈阳性反应。但在饲养管理粗放,舍内潮湿,卫生条件差或伴有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临床型白痢沙门氏杆菌病。表现精神委靡,采食减少,粪便稀软,呈白色或黄白色,鸡冠、肉髯色泽变浅或呈紫黑色,产蛋率下降或停产。因卵子掉入腹腔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腹水增多,出现“垂腹”现象。死亡率增加,一般为2%~5%。严重感染时,死亡率也会高达10%以上。
【防治措施】
(1)预防1检疫净化鸡群。种鸡群要定期进行白痢检疫,发现病鸡及时淘汰。2种蛋、雏鸡要选自无白痢鸡群,种蛋孵化前要经消毒处理,孵化器要经常进行消毒。3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育雏舍应保持清洁卫生。舍温应根据雏鸡日龄进行调整,饲槽和饮水器应及时清洗消毒,注意通风换气,合理分配日粮。4药物预防。出壳后的雏鸡可用0.01%高锰酸钾溶液饮水2~3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连用3~5天,有利于控制鸡白痢的发生。
(2)治疗1土霉素或四环素拌料,每千克饲料内加2克,连续用药5~7天。2痢菌净散(2%),按0.06%~0.08%配比混入配合饲料内,连续用药3~5天。3强力霉素,每升水加50毫克,连饮3天。4氟哌酸,饮水,每升水加0.1克;拌料,每千克饲料加0.2~0.5克,连用3~4天。另外,急性败血症或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的严重病例,根据药敏试验或临床治疗经验,可选用链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针剂,进行肌内注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