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部分
13.“病组”是怎么建的?在电脑上,因为excel2007功能非常强大,横向可容6万多病,纵向可容100多万行。人类的1.8万种疾病,全都可以装下。我们已经建立6个大或特大矩阵。使用非常方便。但是还有许多农村读者尚无电脑,还得用纸作载体,特别要求用大32开本的书做载体。这样,就得分病组了。
大多数生物病少,1卡能容下就不必分组;少数生物病多,1张卡容不下,需要分成若干病组。病组的建法:1按症状建组;2按年龄建组;3按身体部位建组。用电脑建立病症矩阵,分病组,研制智卡等,所有操作都十分快捷。
14.症状提示的作用是什么?大家知道,每种病症状很多,每种动物的病多,症状就更多了。如果将所有症状都建立病组,书就会变厚,携带不便。因此,对许多只出现在1病或2病上的症状,就未建病组,而设立“症状提示”。它的作用是很大的。你可以顺藤摸瓜,很快能诊断出来。
15.症状的分值是怎样确定的33年电脑诊病科研,近1/2的时间在琢磨给每个病的症状评分打分,即将症状对诊病意义的大小用分值表示谓之症状量化,以便于人和电脑计算。
将症状量化的方法很多,仅模糊数学的权数确定方法就有6种:专家估测法、频数统计法、指标值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逆方程法。离散数学写了7种:1例证法;2统计法;3可变模型法;4相对选择法;5子集比较法;6蕴含解析法;7滤波函数法。其中1例证法讲了几页,我将其概括为1行:如身高,真定1分,大致真0.75,似真又假0.5,大致假0.25,假0。也可以灵活改成:
真定10分,大致真8,似真又假5,大致假3,假0。心算都很快。
本书我们创立“四等5分法”,即0,5,10,15,四等;每个分又都与5有关。
(1)根据之一依据权威专著所写症状前边的形容词、副词和数词等修饰词或修饰语,如“常常”、“多数”、“有时”、“偶尔”、“个别”、“特别重要”给不同的分。
0分,就是无分,空白单元格,就是0分;
10分,就是有肯定。如口干,前后没有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
5分,就是有弱化“口干”的形容词或副词;如有时口干、少数口干等;
15分,就是有强化“口干”的形容词或副词;如“以口干为特征”,甚或可以确定诊断时,也可以评35分。
(注:15是权值,就是特别重要的症状,给以加权15分;而对示病症状,还可加权给35分或50分)。
(2)根据之二五分制1,2,3,4,5;四级制甲乙丙丁制;优、良、及格、不及格制;a,b,c,d制。
“四等5分法”的优点:1包容,就是打分不够准确,也不影响诊断结果,因为有判点数把关;2明朗、易理解和好掌握,分值间距大,四等5分制与人脑潜在的四等法不谋而合。
16.怎么快速找到智卡?找错了诊卡怎么办?在目录中按患病鸡症状找。多读几遍目录,找卡不困难。如果熟悉病组像熟悉钥匙板那样找卡更快。
找卡遵照原则:1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2多数症状与少数症状;3发病中期症状与早、晚期症状;4固有症状与偶然症状。均以前者去找。这是各内科书都提到的。我又给加了1条,特殊症状与一般症状,也以前者去找。
卡找对了,诊病既准又快。找错了也没关系,再找就是了。关键是怎么知道找错了卡?统计判点时,一、二诊判点都不高,或者拉不开档次。比如“打点”8个,而一、二诊判点才是3或4,就属于判点不高;一、二诊判点相等,或仅差1,属于拉不开档次。另找就是了。
17.症状少或不明显怎么办?数学诊断有一个特点——1症诊病,包括1症“始”诊。患者告诉的1症,说明是主要症状。就按此1症在目录找病组,然后开始问诊。有了较多的症状,诊断就可以步步逼近“是”了。“是”是正确诊断,逼近“是”就是逼近了正确诊断。
如果问到最后还是只有1症,那就看此1症所对应的疾病数,即“统”下边的数字。如果此1症“统”字下是3,就应该对3病进行逆诊。如果“统”下只有“1”,那就找到“1”所对应的病,它就是该做出的诊断病名。把握不大的诊断,习惯做法是隔离观察,待症状出现的多些后,再做诊断;如果患者本人或家属,坚决要求治疗,就可以进行“治疗性试验”或“诊断性治疗”。请注意“1”症诊病是理论问题。世上不存在只有“1”症的病。笔者分析了1万多种病,只有肥胖症,在一本书上只写2个症状,这是最少的。
18.为何一、二诊判点拉不开档次?如果第一和第二诊断的病名判点数相差2以上,就算拉开了档次。而且一诊往往就是以后正确的诊断。如果相差0或1,就算拉不开档次。拉不开档次的原因有:1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或症状太少;2如果症状明显或症状较多,还是拉不开档次,但判点都较多,那是同时合并或并发两病或多病,或是疾病后期症状复杂化的结果;3笔者的体会,未用“携检表”收集症状,往往拉不开档次。所以,特别强调必须用“携检表”收集症状。
19.老师为什么对读者诊病有那么大的信心?其实,这个问题是颠倒过的。许多读者来信,说如何好使,如何诊对了。说本意,笔者当初是为基层技术人员研究的。可是他们有包袱爱面子不用,而那些外行读者,反正也没有包袱,他们就拿出卡来对患病动物进行诊断,对了,直至今天无一反例。这个事实的背后就不简单了,说明人们的创新观念多么重要。本课题组的研究者多是教授,求实地说,如果凭个人经验和记忆诊病,他们自己也信心不足。可是如果用数学诊断法诊病,就一点也不担心了。因为矩阵上病全症全,分值联系紧密,就不会诊错了。其灵魂就是哲学、数学和系统学这“三神”。
20.什么是“携检表”?为什么“携检表”特别重要?“携检表”就是诊卡上症状的有序集合。首先它是电脑排序的结果,再加上业务知识——解剖系统和临床知识,还有系统学思想。实际上,症状要全而不重复。“携检表”上的症状,1项不多,1项不少,恰到好处——表示每种疾病的症状集合,也是全部疾病的症状集合。用它收集症状,当然全面准确快捷。
我还要特别强调“携检表”。人类认识是不会统一的,因为认识是由大脑完成的,一个人一个大脑,决定了不会有两个人的思想相同,也就决定认识事物不会两个人是相同的,对于1个病例也是一样。但是,有了“携检表”就会取得一致或近乎一致的认识。笔者做过一个试验:把纸笔分给3人,笔者翻患者眼睛,让3人同时看结膜色彩,并记录下来。结果:甲写红,乙写白,丙写黄。在另外一个场合做同样试验,但笔者事先将结膜3种标准颜色画好,当笔者翻开患者结膜后,请3人将看到的结膜与标准颜色做对比,而后写出来。结果:3人写的就完全一样了。
笔者还做过一个试验:将鸭和鹅的外形给某人看,然后只将其中一个脖子的局部还让这个人看,结果他答得很对。
笔者做过另外一个试验:将一只趴在地上病鸡,让人看并问他,此鸡怎么了?他答:病了。笔者又说:此鸡趴着的姿势是劈叉吗?
他答:是劈叉。笔者做此试验的头一问,实际上白问,他说出鸡有病,答得对,但没用。二问是劈叉吗?答是。这个点打上就意味着给马立克氏病打上点了。
这3个试验使笔者充分认识到“携检表”的重大作用。笔者甚至把它作为10点发现之一。人们现在已经理解“描述”绝对不会统一,“携检表”就是统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