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乱世圣贤
野史:给曾国藩看相
曾国藩器宇凝重,面如满月,须髯甚伟,正如韩子所云,如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莫测。知府张沣翰说:此人端坐注视,张爪刮须,如同一条癞龙。可惜眉发稍低,生平多劳苦而少逸豫。
积极融入新朝的旧大臣
咸丰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排先皇的葬礼。本来此事无须他费太多的心力,道光爷生前对一切都做好了安排。他生前不肯乱花一钱银子,连自己的葬礼也设想得非常节俭,朱谕遗命四条,其中有“无用郊配、无用庙附”二条。也就是说,他叫儿子在为他举行郊天祭礼时,不要配祭始祖,也不要修庙附祀,坚持他一贯倡导的节约原则。但是道光爷死后,安葬之事就由不得他了。葬礼是否节俭,要由儿子来决定。咸丰既想让父亲风光地入土,又怕有违先帝的圣训,有些拿不定主意,便叫臣子们详议具奏。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三日,尚未登基的储君奕詝召见礼部侍郎曾国藩,咨询丧礼该如何操办。三天以后,咸丰在太和殿颁发登基诏书。第二天王大臣九卿集会,讨论丧礼究竟该不该从简。曾国藩专折具奏,引用古今制度,建议咸丰不要遵循道光爷的遗命。此议正合咸丰之意。
但凡新皇登基,和前朝的大臣总有一段磨合时期。曾国藩与新皇的第一次磨合,结果令双方满意。二月六日,曾国藩奉到上谕:“侍郎曾国藩所奏,颇有是处;其余京堂及科道等所奏,各抒己见,殊少折中。各折均著发还。”曾国藩以考虑问题周全、能够综合各方意见而得到咸丰的赏识。二月七日召见,曾国藩奏对甚详,咸丰更加高兴。
湘乡人曾国藩在道光朝最后十年每况愈下的国势中,醉心于加强自身修养,文章道德蜚声京城,契合了道光爷的宁静自守之道,得以飞快蹿升,从一个翰林,升到礼部右侍郎。据说他也曾借助穆彰阿的推荐和谋划赢得道光爷的关注,但他并未搅入穆彰阿一党的阴谋与祸害,洁身自好,维持了清望。
但是天下将乱的征兆十分明显,曾国藩也是看在眼中,心为所动,只是不敢妄言而已。作为一名汉人大臣,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既想维护他所服务的大清王朝,又很想改革官场的弊端,把贪腐无能的满人官员取而代之。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思变,是局势突变的精神动力。不少汉人心中蠢蠢欲动。一类人想借此良机推翻满人的统治,另一类人则打算借机建功立业,登上高位,更新朝政的气象。曾国藩算得上第二类人的一个典型。
要让汉人官员更多地参与朝政,在不思更张的道光爷治下没有指望,但是皇位的更迭带来了机会。新皇即位,为第二类思变的汉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咸丰为了培养忠诚有为的干部队伍,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于二月十八日颁发上谕,要求九卿科道中凡是有责任向朝廷贡献智慧的官员,必须从用人和行政的各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真实意见,并且“封章密奏”,与皇帝秘密沟通。
咸丰皇帝号召官员献策,对象没有满汉之分,对于皇帝的号召,满汉官员同声响应。但是曾国藩的积极性特别引人注目。他于三月份上交了一份提案。
曾国藩没有针对行政问题发表意见。他说,人事和行政,两者同样重要。可是各项既定国策都有明文规定,不能轻易更改,所以如今只能在人事方面狠下工夫。朝廷必须感化人才,培养人才,考察人才,从三个方面来抓好人事工作。曾国藩还奉劝年轻的皇帝努力学习,每天听讲,广开言路,根据臣子们的章奏,考核他们的能力。
尽管曾国藩给人的印象是以道德文章为立身之本,但他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此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果他仅仅倾心于修身齐家,而忽略了探讨治国之道,那么在咸丰小子打算推行改革的时候,他就不会站出来为新皇谋划,也不可能正中新皇的心思,引得新皇频频垂顾。
曾国藩脑子里究竟有多少想法,谁都莫测高深。从各种迹象来看,他对国家的管理和经营不乏兴趣。在京期间,学界经世济时的新思潮对他颇有触动,他也探讨务实之学,对澄清天下大局颇有见地,只是他明哲保身,不肯向因循守旧的道光爷一吐胸臆。如今机会到来了,只要新皇有心进取,曾国藩就会成为一个前朝的批评者,甚至成为不折不扣的持不同政见者,对当局一贯奉行的军政方针提出另类的看法。
曾国藩深谙机巧权变,做任何事情,都会相机而动。条件没有成熟时,他不会把政见贸然托出。所以他的第一步迈得很小,不谈行政,只议人事。咸丰礼贤下士的姿态,确实激发了这个湖南人心中的热情。但他还吃不准这个穿着皇袍的年轻人能不能容忍臣子们批评政治的弊端和官场的腐败,听不听得进去民生的疾苦,是否会对各种大胆的提案真正产生兴趣。如果咸丰只是叶公好龙,他所言过直,便不免惹来杀身之祸。他上的这份奏疏不过是投石问路,避谈既定国策,只谈人事问题,规避了问罪杀头的风险。
咸丰皇帝很快就表扬了所有敢于大胆进言的大臣。除了曾国藩以外,还有几名汉人官员响应号召跳了出来,但曾国藩在新皇眼中拔得了头筹。上谕写道:
礼部侍郎曾国藩奏陈用人之策,朕详加披览,剀切明辨,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咸丰同意曾国藩的请求,允许大臣们保举人才,承诺自己会“广收直言”,并且把这个意思形成文件发下去,希望大大小小的臣工们激发天良,多交提案。
曾国藩向新皇抛出了一块试金石,实验结果表明,皇位上的那个年轻人的确有可能是一块金子。这对曾侍郎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决定一有机会,就继续向最高统治者提出坦率的忠告。
曾国藩作为前朝得意的大臣,在新主子登台后,公务更加忙碌,接连上折,为年轻的新皇献计献策,同时为家人请求封典,光宗耀祖。他虽是家中长子,却无暇兼顾家事,家中一切,都叮嘱弟弟们打理。
曾国藩与咸丰的君臣之谊,经过曾国藩积极参与朝政,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皇投桃报李,很快就给他派了一系列美差。四月十七日,曾国藩出任会试复试阅卷大臣;当月二十九日又出任朝考阅卷大臣。五月十四日,奉旨在礼部衙门考试各省优贡。
咸丰皇帝求贤若渴,下诏令部院九卿各举贤才。曾国藩抓住时机,上疏举荐五人。第一个是李棠阶,此人在学政位上归家,一贫如洗,品学纯粹,可任翰林院侍讲;第二个是吴廷栋,此人诚实坦荡,才能干济,深谋远识,可当大任;第三个是王庆云,闳才精识,脚踏实地,可以为一方父母;第四个是严正基,此人洞悉民间隐情,有济变之才;第五个是正在代理浙江秀水县令的江忠源,曾国藩评价他忠义耿耿,爱民如子。
曾国藩所举贤才,个个名副其实,咸丰大悦。他决定给曾国藩压更重的担子。六月四日,曾国藩奉旨兼署工部左侍郎。十天后,钦派朝考拔贡阅卷大臣。这一科录取二百多人。刘长佑也在此科考试拔贡,拒绝曾国藩为他走后门,名落孙山。
曾大臣春风得意,阅卷时又出了利好的大新闻。德清人俞樾所作的《淡云疏雨落花天》一诗,有“花落春仍在”之句,曾国藩拍案叫绝,以为此诗的意兴,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相似,予以佳评。俞樾受宠若惊,以“春在”二字为自己的书堂题名。另有祥符人周星誉作《山虚水深》一诗,有如下诗句:鹤舞深崖月,龙吟大海潮。曾国藩叹道:“此真诗人之作也。”他将周星誉拔置第一,成为轰动京城学界的一件盛事,传为艺林佳话。
此次拔贡朝考,曾国藩遇到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又留下一段佳话。
凡是考取一等的考生,可以去当知县,以到省城报到的先后为次序先后补缺。所以,考取知县的拔贡们,只要在京城把凭证领到手了,为了早日做官,无不即刻前往省城。
曾国藩的两个门生获得了去直隶省当知县的资格,同时来拜访曾座师。曾国藩问道:“你二人何时启行?”
其中一个名叫杨毓枬,接口就答:“已经雇了车,马上起程。”另一人则答:“还要整理行装。”
曾国藩想:这姓杨的小子,恐怕是投机取巧之辈。可是过了不久,听说先到保定的不是杨小子,而是另外那人。曾国藩叹道:“人心难测啊。那小杨答得痛快,正说明他为人憨直。而另外那小子,真是太乖巧了。他先一步到了保定,必定先补缺,可想而知,他心里会很得意,但终究难保没有挫折。而小杨必定会做个好官。”
曾国藩看出了真伪,后来给直隶总督写信,为小杨说了一些好话。小杨再次来拜访恩师的时候,曾国藩问他:“上级待你如何?”小杨答:“上官待属吏都好,待毓枬也好。”
曾国藩一听,心想,要是换了别人,回答他的话,肯定会感谢他的栽培,可是小杨连场面上的话都说不来。于是大笑道:“看来你真是个老实人!好,好!”
后来,小杨官至大名府知府,另外那个竟犯了错误,被弹劾罢官。曾国藩的预言再次应验。不过,小杨淡泊仕途。十多年后,曾国藩当了直隶总督,小杨还是没有进步。曾总督本想委他一个代理道缺,他竟推辞而回家去了。曾国藩送他一副对联:已喜声华侔召杜,更看仁让式乡闾。此是后话。
曾国藩在新皇手下继续得到重用,声望日隆,权柄日重,门生故交层出不穷,举荐的贤才得到朝廷重视,手中掌握了大批人力资源,羽翼渐渐丰满。如果没有大规模内战的爆发,这位高官极可能顺利地位极人臣,而不必经历一段波涛汹涌、惊险万状的军事生涯,而他生命中也就缺少了许多传奇色彩。但是道光三十年六月以后,北京已经闻到了南方广西的战争硝烟,这个事件的进程,将把这位长于思辨和文学的大秀才改造为一支新军的领袖。
在讲述后来发生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传奇人物的成长过程。
曾氏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西历1811年11月26日,湘军的第一大佬在湘乡出生。他属羊。
这个孩子属于射手座,一个火象的星座,据说热情的丘比特是它的守护星。火能舔噬万物,象征人的热情和好奇。用星相学的语言,可以准确地描绘他的成长轨迹。这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涉猎广泛,体验丰富,对未来充满希望。长大成人后,他在事业的道路上奋走,为了成功而不眠不休。他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天生的使命感驱使他为达目标而不惜任何代价。他是一个行动派,把胜利当作人生的方向。他的不屈不挠,使他成功地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最强大的军队——湘军,并且统率这支军队打败了晚清最强大的农民运动武装——太平军。一百多年来,人们称赞这位晚清名臣宽容为怀,学识渊博,热情服务,向往开放的文明。
我们还是回到他问世的起点。这个孩子出生在一天中较晚的时刻。他于亥时脱胎而出,那是晚上9点之后。
七十多岁的曾祖父已经入睡。老人梦见一条巨蟒盘旋空中,在住宅四周盘旋,不久进入室庭,蹲了下来。老人惊醒了,睁开眼睛,接着就听说曾孙出生了,脱胎在他做梦之时。这对他是一个莫大的惊喜,他脱口说道:“这是我家的吉祥,曾氏门闾将要光大了!”
这个巨蟒投胎的婴儿出生以后,曾家宅子后面的一棵古树,便有藤来缠绕。树是枯树,藤却是活力很强的新藤,一天比一天粗壮,矫若虬龙,枝叶苍翠,能够庇荫一亩见方的土地,世所罕见。巨蟒和粗壮的藤,都是力量和权势的象征。
这个孩子名叫曾子城。二十七年后,他在京城中了进士,改名曾国藩。
跟大多数婴儿不一样,曾子城是个规矩的男婴,态貌端庄。直到两岁,家里没人听到过他的哭啼声。这个特点,跟我们已经认识的刘长佑何其相似!
母亲江夫人没有得到几天产假,勤劳操持家务,不能看护小子城。这孩子每天靠在祖母王老夫人的纺车旁,流盼花开,聆听鸟语,对他刚刚来到的这个世界,似乎有所领悟。祖母夸他,曾祖父爱他。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小子城是个珍宝。
曾子城四岁开始在家中接受书本教育。他开始诵读诗书,多有颖悟,令曾祖父更加钟爱。五岁进入家塾,开始识字。七十四岁的曾祖父去世时,曾子城哭泣甚哀,执丧如礼,如同一个小大人。他的举止唤起了家长无比的喜悦,他们从这个小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最看重的品质——孝顺。
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纯粹的儒家书生,尽管屡次参加童子试都未及格,却在学业上坚持不懈,将家塾命名为“利见斋”。他教授十几个学生,谆谆训导。曾国藩接受了长达八年的家塾教育。
九岁那年,弟弟曾国潢出生,曾麟书笑着对他说:“你有弟弟了。”令他写一篇感想,题目是《兄弟怡怡》。文章写好了,曾麟书一看,笑眯了眼睛,对家人说:“文中有至性之语,必能以孝友承继家业!”
衡阳廪生欧阳凝祉与曾麟书友善,常来家塾,道光四年来访,见了曾子城所写的八股文,极为赞赏。曾麟书请欧阳出题考试,欧阳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叫曾子城写一首律诗。
诗成,欧阳览而称善:“此乃金华殿中人的佳句。”他觉得这个孩子一定能登堂入室,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一首诗写来一房妻室,古往今来,都是浪漫的佳话。
从这一年起,曾子城开始跟随父亲到长沙参加童子试,十五岁就考上了秀才。他比父亲幸运多了。曾麟书四十三岁,刻苦学习,当了二十年的家塾教师,参加了十七次童子试,才补了生员,跻身于秀才之列。大儿子这么早就成了秀才,后继有人,令他喜出望外。
曾子城从十九岁开始,直到二十三岁,先后在衡阳私塾、湘乡涟滨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读书。就读岳麓书院期间,他与一位同学共居一室。曾子城见同学的书案距窗还有几尺,白白浪费了光线最好的位置,便将自己的书案摆到窗前。
没想到这位同学性情暴躁,怒道:“我案头的光,全从窗中射入,你把光遮住了,我读不成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