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封禅博弈(三) - 回到贞观当太子 - 苍笙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25章:封禅博弈(三)

崔秉对裴炎说这番话,完全是出自一片好意,只可惜裴炎并没有听进去。

河东裴氏因为裴寂的缘故,这些年在朝堂上的声音越来越弱。

作为一个从后汉时期传承至今的大家族,裴氏太想回到舞台的中心了。

况且,裴炎并不认为天子能把自己怎么样。

中国自古就有法不责众的传统,百余位官员联名,数十个世家暗中支持,就算是天子,也得慎重对待。

更何况,大家又不是谋反,只是想跟天子商量商量,给个面子而已。

至于上升到“天子震怒,流血千里”的地步吗?

“公虽寿,然其胆轻矣......”

裴炎轻笑一声,还待再劝,崔秉却已经重新闭上眼睛,下起了逐客令:“老夫乏了,诸位若无其他建议,先请回吧......”

裴炎表情一僵,想要说话,却又不敢违逆崔秉,纠结半晌才拱手一拜,什么都没说,转身拂袖离去。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也走了大半。

原本拥挤的大堂,只剩下寥寥十几人。

这些都是崔氏分支,或者和崔氏有姻亲关系的家族,没有崔秉的首肯,他们不敢贸然做决定。

......

等到该走的人都走完,崔秉转头看向一旁自顾自饮茶,从始至终都没说过一句话的孔颖达,问道:“冲远兄不在曲阜逍遥,大驾光临寒舍,想必也是为封禅一事而来吧?”

“怕是要叫冲远兄失望了,我崔氏眼下并无插手此事的打算......”

因为局势还不明朗,崔秉也没有一下子将话说死,不过言语间的婉拒之意还是很明显的。

孔颖达摇了摇头:“彦平兄误会了,老朽今日冒昧登门,非为封禅一事而来。”

“武夫当国,非长远之道,更非治国正道。”

“当今天子英明睿智,虽偶有出人意料之举,却仍不失为一代明君圣主。”

“以陛下之能,断不会行此乱命。裴公等人所虑,实在是杞人忧天......”

听到孔颖达这么说,崔秉不免有些疑惑:“那不知冲远兄今日所为何来?”

孔颖达将茶碗放下,没有直接回答崔秉的问题,反而问道:“老朽在乡间听闻,彦平兄曾婉拒陛下为令孙崔孟辅指婚,未知可有此事?”

听了孔颖达的问题,崔秉神色微微一暗。

拒绝皇帝给崔明赐婚这件事,是他近些年做的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谁也想不到,一个弱冠之年登基的少年天子,短短几年时间,就能将国家治理成现在这样。

如果当年他同意了那门婚事,今天的崔氏也就不用如此左右为难。

皇亲国戚的身份,至少能保证崔氏在今上和下一任皇帝这几十年时间里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可惜事已至此,就算他肠子都悔青了也于事无补。

苦笑一声后,崔秉不无遗憾地说道:“陛下美意,为人臣者本不该推辞。”

“然小儿辈早有婚约在身,纵使天子垂青,亦无可奈何......”

当年崔氏就是用崔明有婚约在身的理由拒绝了皇帝,可如今崔明已年逾二十却还未婚配,明眼人早就看出所谓“婚约”,不过是崔氏的托词。

崔秉还现在把这句话拿出来说,纯粹只是抹不开面子,强行挽尊而已。

孔颖达明白自己这位老友平生最爱面子,没有点破他话里的不实之处,转而问道:“若天家有意再与崔氏结亲,彦平兄又当如何?”

崔秉寿眉一挑,斜眼看向孔颖达,疑惑道:“冲远兄此话怎讲?”

孔颖达身子往前凑了凑,在崔秉耳边小声说了起来......

......

随着孔颖达的陈述,崔秉的神色不断变化。

等到孔颖达说完,崔秉一时陷入沉默,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

半晌,老狐狸才涩声问道:“冲远兄所言属实否?”

孔颖达笑容满面地捋了捋胡子:“先祖曾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老夫苟活七十余载,虽无甚建树,但却从未曾做过虚言诓骗之事。”

“老夫既然敢与彦平兄说起此事,自然言之有物,兄长尽可放心。”

听孔颖达这么说,崔秉不仅没有丝毫放松,神色反而越发复杂,再次陷入沉默,许久后方才回道:“事关重大,还望冲远兄容我考虑几日。”

“理当如此......”孔颖达点了点头,拱手道:“老朽要说的事也说完了,先行告辞。”

“老朽还要在长安盘桓些时日,彦平兄若有决断,可自派人寻我,此事还需你我好好谋划一番。”

崔秉答应一声,拱手还礼道:“冲远兄慢行......”

说完,对身边侍候的长子崔篆吩咐道:“大郎,你替为父送你孔叔父一程。”

崔篆躬身领命,引着孔颖达向外走去。

......

等孔颖达和崔篆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崔秉的面色一沉,对剩下的人吩咐道:“曲阜县公的话,尔等也都听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