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北方来袭 - 三国:想当谋臣,大哥却让我称帝 - 原来是个石猴啊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0章北方来袭

寿春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各方势力又在风云变幻中展开了新的角逐。刘仁深知袁术虽在合肥之战失利,但仍有残余势力,且吴郡的局势也不明朗,必须乘胜追击,以绝后患。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北方的动向,因为袁绍和曹操这两大势力始终是心腹之患。

在合肥城中,刘仁与刘备、刘协等人商议后续战略。刘仁认为,要彻底剿灭袁术,就必须借助荆州的水军力量,顺江而下,对袁术可能逃窜的地方进行封锁。刘协点头称是,刘备也表示赞同。于是,刘仁即刻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往荆州,令蔡瑁率水师前来支援。

荆州的蔡瑁接到刘仁的命令后,不敢怠慢。他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迅速集结水师,准备粮草物资,沿着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合肥进发。

此时,北方的局势却愈发紧张起来。袁绍在冀州的府邸中,召集谋士和将领商议对兖州的进攻策略。郭图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主公,东郡地势险要,若我军直接从冀州进兵,恐会遭遇顽强抵抗。不如让大公子袁谭领一部分人马绕路并州,从侧翼进攻兖州,如此可使东郡守军首尾不能相顾。”

沮授听闻此言,眉头紧皱,急忙反对道:

“主公,此举万万不可!袁谭公子若领重兵绕路并州,虽可对兖州形成夹击之势,但也会埋下分化部队之隐患。日后恐会引发内乱,动摇我军根基。”

袁绍坐在主位上,手抚胡须,陷入了沉思。他心中明白沮授所言不无道理,但又觉得郭图的计策颇具可行性。袁谭是他的长子,英勇善战,若能在此次战役中立下战功,对其将来继承大业也有好处。而且,他对自己的掌控力也有自信,认为不至于引发内乱。

经过一番权衡,袁绍最终还是准允了郭图的建议。他下令让袁谭带着郭图、辛评、张郃、鞠义等将领,率领五万兵马绕路并州,向兖州进发。而他自己则与袁尚以及其他将领,带领十万大军从冀州直接进兵兖州。同时,他让袁熙回幽州镇守,以防北方边境出现变故。

袁谭接到命令后,心中大喜。他深知这是自己表现的好机会,立刻整顿兵马,与郭图等人踏上了绕路并州的征程。张郃和鞠义虽然对沮授的担忧也有所耳闻,但作为将领,他们只能服从命令。

在徐州方面,曹操也看准了时机,准备对徐州发动进攻。他集结了八万大军,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将领为先锋,浩浩荡荡地向徐州杀来。徐州的刘备守军得知曹操来犯,立刻加强城防,准备迎敌。

刘仁在合肥得知北方的变故后,心急如焚。他一方面等待蔡瑁的水师到来,以便渡江作战,剿灭袁术残余势力;另一方面,他又要考虑如何应对袁绍和曹操的两面夹击。他召集诸葛亮、法正、庞统等谋士商议对策。

诸葛亮手摇羽扇,缓缓说道:

“主公,当下形势危急,但我们也并非毫无胜算。蔡瑁的水师不日即可到达,我们可先集中力量对付袁术,速战速决。然后再回师救援兖州和徐州。对于袁绍,可令兖州的守军坚守城池,同时派出黄忠、太史慈等将领在途中设伏,骚扰袁谭的军队,拖延其行军速度。对于曹操,可让徐州的守军凭借城防优势,与其周旋,等待主公的援军。”

法正也点头称是,补充道:

“主公,我们还可利用袁绍二子之间的矛盾,派人在袁谭军中散布谣言,说袁绍有意立袁尚为世子,让袁谭心生猜忌,从而影响其作战决心。”

刘仁听了二人的建议,心中稍安。他立刻下令,按照诸葛亮和法正的计策行事。同时,他又修书一封,送往兖州和徐州,告知守军坚守待援的策略,并鼓励他们奋勇杀敌。

蔡瑁率领的水师在长江上乘风破浪,迅速向合肥赶来。水师的战船一艘接着一艘,船帆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在甲板上,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神色。蔡瑁站在船头,望着前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协助刘仁取得胜利。

袁谭率领的军队在并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由于道路崎岖,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郭图在一旁不断地鼓励士兵们,同时也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次战役中为袁谭谋取更大的利益。张郃和鞠义则负责军队的安全,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曹操的大军在徐州城外扎下营寨。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纷纷请战,要求立刻攻城。曹操却摇头制止,他深知徐州城防坚固,不可贸然进攻。他决定先观察几日,寻找徐州城防的破绽,再发动进攻。

在吴郡,孙策虽然暂时退回新都等待粮草,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袁术的追击。他与周瑜商议后,决定再次对吴郡发动进攻。他们重新集结兵力,准备粮草,等待时机成熟,便再次向吴郡城扑去。

袁术在吴郡城内,得知各方势力的动向,心中充满了绝望。他后悔自己当初不听阎象的劝告,执意称帝,导致如今众叛亲离,陷入绝境。他望着城中寥寥无几的士兵和日益减少的粮草,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

阎象和纪灵在吴郡城中,依然坚守着城池。他们虽然知道袁术的大势已去,但出于忠诚,他们还是决定与吴郡城共存亡。他们加强城防,训练士兵,准备迎接孙策的再次进攻。

刘仁在合肥城中,密切关注着各方的局势。他等待着蔡瑁的水师到来,同时也在为兖州和徐州的守军祈祷。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胜负将决定天下的格局,他必须全力以赴,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

终于,蔡瑁的水师出现在了合肥城外的江面上。刘仁看到水师的到来,心中大喜。他立刻率领众将领来到江边,迎接蔡瑁的到来。蔡瑁上岸后,与刘仁相见,二人互相寒暄几句后,便开始商议渡江作战的计划。

刘仁说道:

“蔡将军,此次渡江作战,关系重大。我们必须一举剿灭袁术的残余势力,不能让他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蔡瑁点头称是,说道:

“刘公子放心,我蔡瑁定当竭尽全力,协助公子取得胜利。我的水师熟悉水性,可在渡江时为大军提供掩护,同时也可对袁术的水军进行打击。”

诸葛亮在一旁补充道:

“蔡将军,渡江之后,我们可兵分三路。一路由刘公子率领,直取吴郡,捉拿袁术;一路由我率领,进攻袁术在江南的其他据点,切断他的退路;另一路由蔡将军率领水师,在江上巡逻,防止袁术从水路逃窜。”

众人听了诸葛亮的计划,纷纷点头称是。于是,刘仁立刻下令,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行事。大军开始准备渡江作战,士兵们纷纷登上战船,整理武器装备,眼神中透露出兴奋和期待的神色。

与此同时,在兖州的战场上,袁谭的军队终于绕过并州,进入了兖州境内。黄忠和太史慈按照徐庶的命令,在途中设下了多处埋伏。当袁谭的军队经过时,黄忠和太史慈率领士兵们突然杀出,对袁谭的军队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袁谭的军队毫无防备,顿时阵脚大乱。郭图在一旁大喊:

“不要慌乱,给我反击!”张郃和鞠义也迅速组织士兵进行抵抗。

在徐州城外,曹操观察了几日之后,终于发现了徐州城防的一个破绽。他立刻下令,让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率领士兵从这个破绽处攻城。徐州的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由于曹操的军队人数众多,且攻势凶猛,徐州城的防线开始出现了松动。

刘仁在渡江之前,得知兖州和徐州的战况,心中十分焦急。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结束对袁术的战争,然后回师救援。他登上战船,望着江北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兖州和徐州的守军能够坚持住。

随着一声令下,蔡瑁的水师开始向江对岸驶去。战船在江面上破浪前行,士兵们在甲板上严阵以待。刘仁站在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他知道,这场战争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带领着自己的军队,走向胜利。

在吴郡,孙策再次对吴郡城发动了进攻。他亲自率领着精锐部队,冲向吴郡城的城门。阎象和纪灵在城墙上指挥着士兵们进行抵抗。箭矢如雨点般从城墙上射下,孙策的士兵们纷纷倒下。但孙策毫不退缩,他挥舞着宝剑,继续向前冲去。

袁术在城中得知孙策再次攻城,心中充满了恐惧。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可逃,只能等待命运的裁决。他望着城中的士兵和百姓,心中充满了愧疚。他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大家带来了灾难。

阎象并不想坐以待毙,积极布置防御,桥蕤于丹阳也做好誓死一战的准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