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悲剧的前奏——1973年7月阿富汗政变
160.悲剧的前奏
——1973年7月阿富汗政变
历史上,阿富汗政局就像气候一样变幻莫测,政变不断,战乱不止。1973年7月17日,阿富汗前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乘国王外出之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查希尔国王,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自任阿富汗总统。这次政变虽然结束了阿富汗封建君主制历史,然而它却带来许多新的矛盾与冲突,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与动荡之中。所以,这次政变被史学家认为是阿富汗20世纪后半期悲剧的前奏。
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危机四伏
阿富汗是个多民族国家,大小有30多个民族,各民族由若干部落组成。阿富汗农村和牧区在20世纪仍处于部落社会形态,部落首领统辖一切事务,各部落均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这样就使得整个阿富汗形成了封建割据局面。
阿富汗还是一个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95%以上,伊斯兰教长的职务是世袭制,形成了有势力的宗教世族,他们拥有很大的产业,享有各种特权,全国大部分土地和草原被部落和宗教上层所占有。王室、部落和宗教成为阿富汗封建制度的三大支柱,他们在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阿富汗的经济十分落后,农牧业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以后,阿富汗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干旱造成农牧业大幅度减产,居民生活艰难。这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社会上的抗议和示威游行不断增加,暴力行动也此起彼伏。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年轻军官认为要使阿富汗走上进步和繁荣的道路,惟有推翻封建的君主制,建立共和制或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富汗保持中立,尽量不卷入苏、美之间的冷战。但是,冷战开始后,阿富汗却成了苏美两霸争夺的对象。一个要向阿富汗输出社会主义,以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另一个则在保护西方民主的旗帜下,力争使阿富汗成为反苏的一块前哨阵地。由于阿富汗与苏联之间有相当长的一段边界线,所以,阿富汗在处理与苏、美之间三边关系的时候,天平总是向苏联方面倾斜。达乌德亲王自1953年起任阿富汗首相,对内,在政治、社会、经济进行了某些改革,尽管步伐不大,但却触犯了王室、部落和宗教上层等传统势力的利益;对外,他改变了以往阿富汗在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玩平衡的政策,开始使天平向苏联方面倾斜,使苏阿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他的这些举措获得一部分左翼人士的支持,特别是在年轻知识分子和武装部队年轻军官中更是备受推崇。苏联对他也极为赏识,因此,达乌德享有“红色亲王”之称号。所有这一切使美国人及王室十分不满,他们开始向阿富汗国王查希尔施加影响。查希尔国王对达乌德的亲苏政策和观点大为不安。所以,国王在1963年解除了达乌德的首相职务,起用穆萨·沙菲克任首相。但是,据说沙菲克具有亲美倾向,这又是苏联人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达乌德和美国人开始积极策划推翻查希尔国王的政变。
出其不意的军事袭击
1973年7月初,查希尔国王离开阿富汗外出疗养。在外出期间,由其长子艾哈迈德代理政务。艾哈迈德因缺乏权威,难以驾驭武装部队。达乌德与他的同谋者,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发动政变,并在喀布尔西部的巴吉布别墅设立了指挥部。7月16日晚,由谢里夫丁·奥马拉尼将军指挥的首都装甲师和伞兵部队,从离喀布尔50公里的哈尔卡沙夫基地驶向喀布尔,形似一次军事演习的调动。因傍晚时分是军事戒备最为松懈的时刻,军事机构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已下班休息或回家,政变部队在未遇任何阻拦查询就径直进入了首都。到晚10时,政变部队已占据了喀布尔市各要道口,封锁了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随即包围了电台、政府大厦和王宫。
17日凌晨2时,政变部队开始行动,首先逮捕军队总部的负责人、喀布尔卫戍部队的司令以及政府大臣,随后开始向王宫进攻。包围王宫的坦克开火炮轰,在坦克和飞机联合攻击下,王宫卫队的抵抗被击溃。此外,喀布尔的警察部队拒绝参加反国王政变,他们与政变部队发生交火。缺乏重武器的警察部队抵抗不住政变部队的进攻,喀布尔警察总部被占领。喀布尔动物园被占领后开辟为拘留所,收容了政府大臣、警察和忠于国王的军人。王族人员被单独关闭在一所王室的官邸。达乌德曾表示应尽量减少流血,不应无故屠杀反对派,必须善意对待王族成员。因此,这次政变的伤亡人数不多。据政变发言人说,对喀布尔市的军事行动中,只死亡了8个人。
17日上午,达乌德以政变领导人的身份在喀布尔电台发表讲话,宣布废黜查希尔国王,推翻了阿富汗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并陈述了发动政变的原因以及新政权以后的内外政策。
政变成功后,即成立了共和国中央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达乌德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其他的成员有穆斯塔加尼中将、海德尔中将、库马尔中将、非军人的哈桑·沙尔克和10名上尉、中尉衔的年轻军官也在其列。7月18日,中央委员会的第一号公报宣布,阿富汗共和国的缔造者穆罕默德·达乌德当选为国家主席、总理,兼任国防和外交部长。
“红色亲王”维新改革
达乌德上台后,在政治上与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合作,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案。主要的方案是:
彻底废除君主制的一切形式。新政权宣布没收王室的一切产业,特别是占有的土地,并宣布剥夺王族享有的一切特权。达乌德本人宣布取消其亲王的封号,表示他推翻君主制和建立共和制的决心与信心。同时他拒绝查希尔国王回国,害怕他回国后成为保皇派集聚力量的一面旗帜。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达乌德宣布将私营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国有化,强调国营经济将在阿富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限制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从而损害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强调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根本改变阿富汗的落后面貌。后来拟订了一个工业化的发展规划。
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同时组织农业合作社。新政权的目的,一方面为了解放农业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则为了打击部落和宗教势力的经济基础和他们对农牧民的控制。
强调保障工人的利益,制订新的劳动法。这项立法主要来自人民民主党的压力,却遭到企业主的普遍反对。
限制城乡高利贷,宣布取消部分贫困者的债务。
此外,达乌德政府使阿富汗政治现代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当局的行政权力,以此削弱部落、宗教等封建的传统割据势力,特别以扩大国家军队实力的手段抑制部落武装力量。这些都与部落和宗教传统势力发生直接的冲突,出现了抗拒达乌德政权的斗争,有的地区出现了反政府的暴动。在军事方面,乌达德政权实施军队现代化的计划,除配备飞机、坦克、火箭炮等新式武器外,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肃清官兵中的忠君思想和部落归属的意识。
军队这一现代化计划,主要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不但大量接受苏联的武器装备,还大批聘请苏联军事教官和顾问,这造成了苏联对阿富汗军队的控制,影响了阿富汗政局的发展以及阿富汗的外交政策。另外,达乌德政权实施倾向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协定,严重破坏了阿富汗的中立与不结盟的立场,这又导致了阿富汗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周围邻国的关系紧张。
点评:
这场政变对阿富汗政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虽然推翻了君主统治,结束了阿富汗的封建政治体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政变却给阿富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一是政变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及阿富汗王室、部落为主体的传统社会的权力和利益,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形成了阿富汗的长期内战。二是一边倒的亲苏外交政策,为苏联以后的10年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内忧外患长期并存,将贫穷落后的阿富汗推向了灾难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