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卑劣的手法——1973年9月智利政变
161.卑劣的手法
——1973年9月智利政变
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自1818年2月独立后,1970年9月第一次出现了通过竞选上台的阿连德人民联盟政府,该政府决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引起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恐慌。因此,自阿连德总统上台之日起,美国就怂恿智利的国内反对派将其除之。1973年9月11日凌晨,智利武装部队总司令、铁腕人物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乌加特将军,在美国的策动和支持下,率领智利军队和警察部队,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不幸殉难于莫内达宫,智利的社会主义道路归于失败。1974年7月,皮诺切特出任军政府首任总统。
没有枪炮的革命
1970年9月,阿连德人民联盟政府通过竞选上台。这是智利历史上的一个最进步的政府,在不到3年执政时间内,按照人民联盟提出的“基本施政纲领”,为“结束帝国主义者、垄断集团和地主寡头的统治,在智利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智利当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首先,在生产资料国有化方面,阿连德政府初步实现了银行、工厂和铜矿的国有化,建立了国有经济、合营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阿连德政府上台执政一年左右,国家已控制了90%的私人银行,70多个垄断企业或是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已被征收、接管、征用或实行国有化。到1973年9月,国家已控制了矿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等企业500多家,在被国家征用或干预的企业中,大都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铜矿的国有化,极大地激发智利人民的民族主义,给美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但是,阿连德政府在实行国有化方针时,未能区别美国资本和西欧资本,缩小了自己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同时,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其中不懂行的政治代表起到了极为恶劣的作用。
其次,在土地改革方面,阿连德政府触动了大地主的庄园制度,引导土地所有权结构向着社会主义前进。长期以来,智利农村中大庄园制占统治地位。约1.3万户大庄园控制了全国81%的可耕地。而约11.2万户中农和贫农只拥有5%的可耕地,阿连德政府上台执政以后,立即加速了土地改革进程。1971年11月,国家已征收了总计240万公顷的1300个庄园。在3年的执政期内,阿连德政府共征收了4283个庄园,822万公顷土地,等于弗雷政府时期土改面积的6倍。
第三,在社会福利方面,阿连德政府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人和普通公民的工资和福利,初步实行了“收入的再分配”。阿连德政府上台执政仅一年,工人最低工资提高了50%,职员工资提高了30%,失业率从8.4%减少到4.8%,文盲率从12%降至8%。国家还实行了免费医疗,组织农村医疗队,免费供应300万儿童和孕妇每天半公升牛奶。阿连德政府的这些政策初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福利政策是靠压缩生产投资为代价,以举债和通货膨胀为手段实现的,所以注定不可能持久下去。1972年,工资总额占了财政支出的59%,外汇储备比1970年减少了94%,新增外债达到10亿美元。通货膨胀率1972年6月为42%,1973年6月猛增至283%。因此从1972年起,先后发生了圣地亚哥市民敲空锅抗议,工人罢工和怠工等事件,给国家经济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引起了中间阶层甚至工人阶级的不满。
第四,在外交方面,阿连德政府坚持反帝、独立自主的政策,坚决维护民族自决权和不干涉原则。1970年11月12日,智利不顾美帝国主义的阻挠,同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后来又与中国和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9月,智利还加入了不结盟运动。阿连德政府的外交政策支持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的斗争,推进了人类和平、进步和民主的事业。但是,阿连德政府在外交上,特别是在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上,采取了不谨慎态度,结果授人以柄,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视为“第二个古巴”,因此而加以扼杀。
美国与智右派分子密谋
在阿连德赢得选举胜利后的几天里,美国便开始了精心策动推翻阿连德政府,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行动。首先是美国南部军区司令马瑟尔将军与智利军方领导人进行接触。从1971年8月起,美国中断了与智利的经贸联系,并强迫国际信贷机构停止向智利贷款。同时,美中央情报局向智利法西斯组织提供经费,并继续援助智利军队。到1971年中期,美国给智利军队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军事贷款。据统计,从1970—1973年,美国政府共批准了8000万美元用于智利的颠覆活动。
自阿连德就职总统时起,智利的右派,首先是基督教民主党和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对这个政府的运动。他们煽动商人罢市,卡车主罢工。他们在议会外利用自己控制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进行造谣、诬蔑和反政府的宣传。1973年8月,议会借口阿连德宣布实行修改后的经济所有制法案,指责他违反宪法,宣布政府非法,要阿连德下台。为了推翻阿连德政府,他们制造了许多破坏和恐怖活动。
受议会的影响,军队中也存在两大派:护宪派和右派。而且右派将领不断排挤和杀害护宪派将领。1970年10月,护宪派将领、陆军司令施奈德遭到暗杀。1973年8月,阿连德总统在上一年吸收入阁的3名将军宣布退出内阁,不与政府合作,导致护宪派将军普赖茨被迫辞去军队总司令职务,接替他的是奥古斯特·皮诺切特将军。
皮诺切特是一个长期隐藏的右派将军。1972年1月,皮诺切特就考虑制定军队的应变计划。同年6月23日,他命令军队的防御计划改为进攻性计划。1973年中又对计划做了进一步修改,包括采取军事演习手段来检验军队的反应能力。同年7月16日,皮诺切特开始制定代号为“黎明行动”的真正的政变计划。该计划极端秘密,由军事学院的两位将军和4个校级军官承担,他们宣誓绝对保密。8月下旬,预谋者提出9月14日夺取政权,并以庆祝19日的建军节为借口调动军队。9月10日,由于海军在法耶拉索的行动引起了阿连德政府的警觉,他们不得不提前于9月11日发动了这场震惊世界的政变。
皮诺切特武装政变
9月11日凌晨,智利武装部队总司令皮诺切特指挥智利军队和警察部队,突然而迅速地占领了首都和全国的各军事战略要点。8点10分,智利农业广播电台突然中断正常的新闻广播,转播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在莫内达宫对听众发表的讲话。他说:“据可靠情报透露,部分海军舰只封锁了法耶拉索,该城市已被占领,这意味着发生了军队叛乱……”
阿连德的话音刚落,两架猎鹰式喷气式飞机低空掠过了首都西部,到达圣马丁大道时发射了火箭,浓烟滚滚,人民政府的广播电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8时32分,以皮诺切特为首的政变当局发布公告称,“国家目前遇到了严重的社会和道德危机”,“政府无力控制当前的局势”。因此,“智利武装部队和首都卫戍部队决定:共和国总统必须停止行使权力,并立即将其权力移交给智利军队和卫戍部队”。公告还要求“在2分20秒内废止旧命令,执行新命令”。
9时左右,政变部队开始包围总统官邸莫内达宫。当听到一名总统卫队军官紧急报告“一些小型坦克正在向我们逼近”时,阿连德总统急忙头戴钢盔,身佩ak-47步枪,冲向阳台之上,发现一辆坦克在前面街上隆隆驶过,10分钟之后,约1000名陆军士兵包围了总统府。
在这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政变当局曾通过总统身边的军官向阿连德总统建议,要求他及他的家人乘飞机离开智利。但是,建议遭到阿连德总统的断然拒绝。总统坚定地表示:“我决不乘飞机逃亡”,“就像一个将军懂得怎样做才算一个称职的士兵,而我也明白作为共和国总统的神圣职责”。
在政变当局的“劝降”失败后,阿连德总统利用尚未遭到破坏的马格莱思斯广播电台发表讲话。他义愤填膺地说:“这也许是我与人民讲话的最后机会了,空军已经轰炸了马格莱思斯广播电台的天线。我的讲话并无痛苦,只是感到失望。那些背叛其誓言的人必将受到道义的谴责。”阿连德义正词严的话音刚落,政变当局便向他发出最后通牒:应立即离开莫内达宫,否则将承担一切后果。而阿连德不但拒绝了最后通牒,而且发誓要手持自动步枪战斗到底。皮诺切特闻听此言,气得咆哮起来:“纯粹是幻想!”
10点半左右,政变领导人下达了准备攻击莫内达宫的命令。在这即将遭到轰炸的关键时刻,阿连德总统表现得特别勇敢、坚定、沉着。大约11时,皮诺切特正式下达了轰炸莫内达宫的命令。激烈的战斗在总统府前面的主要街道打响,第二装甲团的坦克向莫内达宫总统的办公室开了火。11时40分,智利空军的两架战斗机飞抵莫内达宫上空。11时52分,飞机开始发射火箭,使莫内达宫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两架飞机共进行了4次攻击,发射了19枚火箭,枚枚击中目标。直到12时13分,空中攻击才停了下来。这场突然开始的战斗结束了,智利第28任宪制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虽然指挥卫队进行了英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摁动ak-47步枪的扳机,端坐在沙发上,壮烈自尽,以身殉职。
傍晚,军人执政委员会宣布全国实行戒严,军队还分割包围了各个居民区,进行大搜捕。阿连德政府的领导人,有的被打死,有的被逮捕送往南方麦哲伦海峡中的一个孤岛上服劳役,有的流亡国外,有的转入地下。在随后的日子里,一些被认为对皮诺切特的政治前途有威胁的智利名流也被相继赶尽杀绝。这场夺权的军事政变非常残酷无情,据大赦国际组织揭露,在智利约有1—1.5万人死因不明或失踪。政府不仅滥杀无辜,还滥关无辜,当时监狱人满为患,集中营遍布全国。仅皮诺切特上台的头3年就逮捕了13万人,驱逐出境1万人,对关押的政治犯严刑拷打,其残暴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皮诺切特军政府统治
“九一一”政变后,以皮诺切特为首的“军人执政委员会”上台,开始了智利历史上的军政府执政时期。1974年6月,皮诺切特正式就任总统。他上台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稳定政权,二是恢复经济。为了稳定政权,军政府发布了“紧急状态”法令,全国实行戒严和宵禁。政治上采取高压手段,终止宪法,解散议会,禁止政党活动,实行军事独裁。在经济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发展方向,放弃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取消关税保护和国家补贴,鼓励私人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由于采取这些措施,智利经济从1976年起开始复苏。1976—1981年,智利经济增长较快。1981年3月11日,皮诺切特担任立宪总统。可是,好景不长,1980年西方发达国家遭受经济危机,这必然影响到照搬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智利经济,导致其严重衰退。1988年10月5日,智利全民就政府经济模式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是反对票占54.71%。皮诺切特不得不于1990年3月11日交出政权,从而结束了长达17年之久的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统治。
点评:
这场军事政变推翻了刚刚成立两年零10个月的阿连德政府,阿连德在政变中殉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阿连德政府实行反帝反殖,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等重大措施和政策,严重妨害了美国在智利的利益,这不能不引起美国的不安与恐慌。为此,美国不惜重金支持与精心策划政变,以除去它的眼中钉、肉中刺。第二,阿连德在国内的政敌太多。阿连德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激进的“国有化”等措施,使许多受到侵害的有产者对阿连德政府恨之入骨。于是,反对派利用这一矛盾和机会进行反对阿连德政府的活动。第三,阿连德的改革措施超出了有的智利人和传统势力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经济危机和政治局面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