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为了维护国家利益——1968年10月秘鲁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58.为了维护国家利益——1968年10月秘鲁军事政变

158.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1968年10月秘鲁军事政变

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秘鲁,是个石油丰富的国家。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这里开采获得巨额利润。秘鲁人民为保护本国的石油资源,强烈要求政府收回石油开采权,总统候选人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作出许诺,他若执政,保证解决国际石油资源问题。可执政5年之久,并未兑现自己的许诺。加上在他执政期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国家预算赤字增加,人均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社会矛盾激化,贝拉斯科将军于1968年10月3日发动政变,推翻了贝朗德政府,成立“武装部队革命政府”。这次军事政变及其后实施的政策,对秘鲁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石油协定引发政治危机

秘鲁北部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长期以来,美国国际石油公司就一直在这里进行大肆开采,获得巨额利润。1960年,秘鲁政府应民众的要求,也即为了保护本国自然资源,决定收回油田,并要求国际石油公司赔偿超额采油给秘鲁经济造成的损失。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谈判,但由于国际石油公司的竭力反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1963年,人民行动党领导人贝朗德当选该党总统候选人,他为了争取选票,在竞选活动中许诺:如果获胜执政,保证在40天内解决国际石油公司掠夺秘鲁石油资源的问题。但当他就任总统5年之久,仍未达成任何协议,贝朗德政府威信因此大为下跌。

为了恢复选民的信任,贝朗德于1968年7月28日突然宣布:将布雷亚和帕里纳斯两大油田收归国有。8月13日,秘鲁政府同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最后协定。同日,总统和部长们还亲临参加油田的交接仪式。可这却是个骗局,因为这个协定损害了秘鲁的国家利益。它不仅只字不提国际石油公司在秘非法采油应给秘鲁赔偿损失的问题,美国际石油公司反而以国有化给该公司造成损失为由,要秘鲁给它赔偿损失。于是各反对党纷纷谴责,或要求政府公布协定的原始文本,或要求总统辞职。

军界要人也公开发表谈话,指出军队的“天职”就是“保卫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不能熟视无睹”。当时军队对贝朗德政府强烈不满,因其政府十分腐败,许多政界要人依靠手中的权力,或贪污受贿,或将国家资源廉价出售给外国公司,或将一些国家大型建设项目让非法商人承包,从中收取丰厚的“回扣”,从而成为暴发户。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在1963—1968年期间,秘鲁人均年经济增长率只有1.4%。在1965—1967年,国家预算赤字年均增长率高达96%。1967年货币贬值40%,人均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因此社会矛盾激化,工人罢工、农民夺地、学生罢课事件频繁发生。军队中各级军官对社会经济的混乱、缺乏资金更新武器装备、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也早已强烈不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贝拉斯科将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军事政变。

凌晨突袭

10月3日凌晨2点,一辆指挥车、十几辆坦克、装甲车和载有荷枪实弹士兵的军用卡车,开到总统府门口停了下来。在一位上校军官的指挥下,士兵们纷纷跳下军用卡车,一枪未发,就利索地收缴了总统府周围全体卫士的武器。总统府的铁门被打开了,由一辆装甲车开道,士兵们冲进了总统府。半小时后,贝朗德总统和他的私人秘书比奥莱塔·科亚雷小姐由政变士兵“护送”出来,被带到指挥车上。这辆车随即迅速地驶离总统府。

与此同时,另外一支坦克部队包围了议会大厦和各政府机关。电视台、电台和电讯大楼也被政变军人接管了。政变军人没有鸣一枪,就顺利地逮捕了大多数内阁成员和政府官员,控制了首都的各个要地,创造了秘鲁政变史上的“奇迹”。

政变的当天清晨,当人们打开收音机时,听到了由贝拉斯科将军签署的秘鲁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全国发布的公告:武装部队已对全国各地实行政治和军事控制;停止实施人身保障法令;对一切企图扰乱公共秩序的活动,武装部队将进行严厉镇压;武装部队将确保全国活动正常进行。随后,军事革命委员会又宣布成立“武装部队革命政府”,接管秘鲁各级政权,宣告它将实行如下对内对外总政策:在确保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各主权国家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确保实现财政预算平衡;本国货币(索尔)稳定,努力增加生产,以达到有效地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秘鲁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的;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和私人金融企业保证,秘鲁将按有关协议规定履行偿还外债的义务。

这次政变打乱了原定于1969年4月进行全国大选的计划,使各政党通过竞选上台执政的美梦成为泡影,因此遭到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以及在野的人民党、基督教民主党、民主运动党和基督教人民党等主要政党的反对。它们纷纷发表声明,谴责军人的行动“破坏了宪法秩序”,是“不能容忍的”。人民行动党强烈要求军政府无条件释放贝朗德,恢复他的国家元首权力;各党都力图动员群众进行罢工、罢课和集会,抗议军人的“野蛮行径”。但由于军政府及时制止,在首都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为防不测,在政变后数日内,军政府继续派出坦克和装甲车在总统府周围巡逻,并同时派出数百名军人进驻各党派总部,对进出总部的人员进行严格检查,直至政变当局确信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国内生活已恢复正常,政变部队才撤离国家各机关。迫于舆论压力,政变部队不久便释放了被废黜的总统贝朗德。失去权势的贝朗德无可奈何,只好流亡国外,先到阿根廷,后来在玻利维亚长期居住。

内外政策的调整

军政府成立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没收国际石油公司的资产。10月9日凌晨,军政府以国际石油公司拖欠秘鲁巨款为由,派出1000多名军人接管了该公司在秘鲁经营的油田、炼油厂、港口设施、蒸馏设备以及全部输送原油和天然气的设施,强迫其用资产抵债。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则为之震惊,美国驻秘使馆照会秘鲁政府,要求秘鲁有关方面与国际石油公司谈判,赔偿该公司的“损失”。秘鲁政府断然拒绝了美国政府的要求。贝拉斯科总统严正指出,没收国际石油公司一事是“秘鲁的内政”,内政是“不允许谈判的”。

面对贝拉斯科的强硬态度,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对秘鲁进行制裁:在经济上,除了中止政府贷款外,还大幅度削减购买秘鲁的食糖(食糖是秘鲁重要出口产品,90%销往美国);在军事上,停止向秘鲁出售武装装备,众议院还提出一项决议案,主张收回租给秘鲁海军的舰只;在外交上,企图利用美洲国家组织谴责和孤立秘鲁,扬言要将没收国际石油公司一事提交国际法庭裁决。

面对重重压力,秘鲁军政府没有被吓倒,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政府控制的一家报纸就贷款问题发表社论指出:援助是互相的,美国对秘鲁提供贷款,并不是美国对秘鲁的“恩赐”,“事实上,美国通过政府和私人贷款,在秘鲁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美国限制购买秘鲁商品,秘鲁进行了反限制,转而同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发展贸易,从而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

美国政府对秘鲁的制裁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它的忧虑,担心秘鲁的行动会在拉美产生于己不利的连锁反应,最后不得不作出妥协,由国务卿罗杰斯出面要求和解,承认秘鲁是美国的一个友好国家,逐步取消了对秘鲁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尝试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没收国际石油公司后,贝拉斯科再次重申,秘鲁军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要将“革命进程进行到底”,直至在秘鲁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军政府明确指出,传统的旧资本主义制度导致国家对外依附帝国主义,丧失主权,在国内则加剧贫富悬殊,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处于贫困境地。军政府认为,这种制度是社会不公正的祸根,必须铲除。同时也认为,共产主义也不适用于秘鲁。因此主张建立一种“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共产主义”,而是实行“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制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军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国有化,确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在私人企业里建立“劳工社”。三是建立“社会所有制”企业,并把这种所有制作为最能体现社会平等的经济模式。四是进行土地改革,将大庄园所有制变为合作社所有制。

根据改革措施,军政府于1969年6月14日颁布土改法,次日便派出荷枪实弹的军人进驻各大庄园,封存庄园资产,命令庄园主听从处置。随后,政府用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有偿征收庄园主的土地,成立合作社,由庄园里的农业工人和佃农集体经营。据统计,在贝拉斯科执政期间,征收和分配的土地,约占秘鲁全国耕地和牧场的1/3。这是秘鲁有史以来最激进的一次土地改革。通过上述改革,在军政府执政初期,经济有了发展,1970年秘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比贝朗德执政的1967年高3.8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军政权暂时得以巩固。

点评:

贝拉斯科领导的这次政变表明,对大国霸权主义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越怕越受欺负,越敢于斗争越主动。在主权问题上,国家领导人必须要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意愿,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尽管会冒一些风险,甚至遭到国内政界一些人的反对,但为了人民的利益,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不同政见的人迟早会分清是非的。国家领导人如果出于个人权力私心,畏首畏尾,国家利益就要受损害。我们从这次政变以及同美国斗争中,就可得到这样的启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