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荒谬的“团结”——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武装政变
157.荒谬的“团结”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武装政变
20世纪6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上遭到严重的困难。为了促进经济形势的好转,执政党捷共内部以亚历山大·杜布切克为代表的改革派上台,1968年初开始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改革很快由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由捷克斯洛伐克党内国内扩展到国际社会,终于酿成1968年8月20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五国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武装干涉和军事占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阶层进行了大换血,使“布拉格之春”突遭厄杀。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原来是世界上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二次大战中捷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指令性干预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经互会”内部不合理的分工和不利的贸易条件,使得捷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以致国民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缓慢增长的状态。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判,客观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苏联放松了对各国的控制。这时,捷克斯洛伐克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增高。
1967年,捷克斯洛伐克经济陷入重重困难,生产停滞,大量基本建设工程不能完成,财政赤字高达50多亿克朗。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在所难免。捷共在1967年10月召开的一次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杜布切克提出要改革党的结构,党政应该分开。1968年1月,杜布切克接任第一书记。杜布切克上台后,首先访问了莫斯科,接着又访问其它邻国,其目的是向邻国解释改革的设想,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外,国内放松了书报检查,报刊扩大了讨论范围,报纸、电台节目活跃起来,原来对报纸上的政治文章漠不关心的群众,突然对政治问题感兴趣,整个布拉格异乎寻常地荡漾着一种希求改革的热潮。
3月,总统诺沃提尼被迫辞去了总统职务,斯沃博达继任。接着,党政领导层中的其他一些保守人员也纷纷提出辞职,这样就使以杜布切克第一书记为代表的改革派在中央领导机构中占了优势。到了3、4月份,改革运动达到高潮,出现了西方人士称之为“布拉格之春”的局面。
“布拉格之春”,不仅是经济体制上的彻底改革,而且也是政治体制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一次综合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改革运动。实质上是改变、实破原苏联给定做的“社会主义”框子,明显地表现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和苏联模式的束缚,有着鲜明的争取独立自主的倾向。
捷共的行动纲领和捷克斯洛伐克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苏共领导的日益严重的关注。苏共“再一次表示,我们党将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国防上不断加强而作出一切必要的努力”。苏联担心的实情是:捷地处欧洲中心,是苏联通向西欧的一条重要走廊,并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丰富的铀矿,在苏联的欧洲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惧怕捷与西方发展来往,因而失去控制。它还担心捷改革运动在东欧其他各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华约集团的分崩离析,甚至影响它本身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尤其是捷改革包括了政治体制的综合改革,涉及到“党的领导作用”问题,这是苏联领导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布拉格之春”受到,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干涉和压力越来越大。
布拉格街头不速之客
8月20日10点多钟,一架从苏联飞来的运输机出现在捷克斯洛伐克上空,捷克斯洛伐克民航主管机关事先得到通知,说这架飞机只是路过布拉格上空而已。突然,苏联飞机向格鲁津机场发出信号,说飞机发生故障,要求准许紧急着陆。机场指挥部按照国际惯例,表示同意。然而,从飞机上跳下来的竟是几十名身穿便服、荷枪实弹的苏联突击队员,他们迅速地抢占了机场的空中交通指挥塔。接着,装载着轻型坦克、装甲车和反坦克炮的空降部队,以一分钟一架的速度降落了下来。格鲁津机场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警报,就被苏军突击队完全控制。
当格鲁津机场被苏军占领的时候,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5个华沙条约成员国的武装部队在18个地点,从北部、东北部和南部越过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强行占领该国领土。天亮时分,布拉格满街已布满苏联坦克。就这样,这支大约有50万人,配备着从战术原子弹到各种枪炮的部队,没有遇到丝毫抵抗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据说,苏联在出兵的同时,采取了两个相应的政治外交行动:一是苏联驻捷大使契尔伏年科亲自到机场迎接一个与突击队员一起下飞机的高级将领,立即驱车前往捷总统府,告知斯沃博达总统,说是为了社会主义团结,华约军队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二是在出兵的同时,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约见美国总统约翰逊,他的使命是向美国说明,对捷克的干涉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事情,不应看作是对美国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威胁。约翰逊未能接见多勃雷宁。相同的通知,同时送达巴黎、伦敦和其他一些国家。
在苏联出兵以后,设在民主德国的一个电台,由一个东德人操着蹩脚的捷克语广播了一份五国政府的声明。为了确保这份声明能为捷克斯洛伐克人知道,还用飞机、坦克广为散发。在这份声明里说,苏联出兵是应捷克斯洛伐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邀请。但是这一点,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捷克人或斯洛伐克人或别的捷国公民承认发出过这种邀请。
枪口下逼降
苏联军队很快占领了捷克党中央大厦,杜布切克等领导人被持枪的苏军一个个看管起来,遭受了不折不扣的“囚犯”待遇。很快,杜布切克、斯姆尔科夫斯基、克里格尔和什帕切克被绑架走了。
在此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斯沃博达提出,要求苏联派一个高级代表团来讨论当前局势。苏大使向莫斯科报告后,勃列日涅夫同意斯沃博达的要求,并“邀请”他去莫斯科进行最高级的谈判。8月23日,斯沃博达飞往莫斯科,同行的有胡萨克、楚尔等人。苏共领导虽然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但他们谈判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枪口下逼降。
第一次会谈只谈了5分钟。斯沃博达总统提出,除非等到主席团的主要成员杜布切克、切尔尼克和斯姆尔科夫斯基3人被允许参加会谈,否则就拒绝讨论任何问题。苏联坚持要斯沃博达承认5国军队的开进是合法的。斯沃博达回答说:你们要是那样干,一千几百万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与其投降,不如选择死亡。苏联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让杜布切克等人参加谈判。
24日,那几个被劫持的人被带到克里姆林宫参加谈判,一下子从“阶下囚”变为“座上客”。杜布切克等人参加谈判后坚持原先的立场,草拟了一份最后公报的方案,交给苏共政治局,提出:5国首先必须撤军;在撤军的基础上,捷的改革运动可以从布拉迪斯拉发会谈的结论出发,照顾到华沙条约国的共同利益。苏立即退还方案,并训斥说:“这完全是最后通碟。你们应该明白,以你们目前的处境是不能递交最后通碟的。”接着苏联提出了真正最后通碟的方案,基本内容是要捷承认占领合法;允许驻军;停止同南、罗两国的联合行动等等。
谈判相持不下,形成僵局,苏方频频施加压力。波诺马廖夫对捷领导人说:“反正你们今天不签字,明天也得签;这个星期不签,下个星期也得签。这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群众一旦同军队发生冲突,军队就会得到开枪还击的命令。如果事情一再拖延,那么责任将由你们承担,你们要对本国居民的生命负责。”
在施加压力的同时,苏共加紧在捷共代表团内部进行说服和分化瓦解工作。另外,在布拉格加紧军事压力,不断制造流血事件。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心理状态下,捷共代表团成员中渐渐地“束手就范”了。捷、苏代表终于在协议书上分别签了字。
在苏联的干预和操纵下,捷的领导阶层很快进行了大撤换。原来主张改革的人下台并受到处理,一些亲苏的保守派领导人掌握了大权。苏联最后完成了它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这一场“军事政变”。
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较量,1968年正是美苏较量进入白热化之际,而此时就在苏联身旁的捷克斯洛伐克试图通过改革,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或脱离老大哥苏联的领导,这是苏联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因此,当“布拉格之春”到来时,苏联只能以出兵来扼杀这个“春天”。否则,整个东欧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纷起效尤,那苏联在两大阵营斗争中不就失败了吗?故,两大阵营意识形态斗争是促使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