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盛况空前的变故——1936—1939年西班牙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46.盛况空前的变故——1936—1939年西班牙政变

146.盛况空前的变故

——1936—1939年西班牙政变

位于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1873年2月宣布建立第一共和国,1931年建立第二共和国。1936年7月佛朗哥发动政变和叛乱,1939年4月夺取政权。政变发起于军队:那是高级将领们对共和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政府政策向左转的恐惧。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别有用心地支持和利用了这场政变,对西班牙进行了直接武装干涉,使佛朗哥叛乱演变成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捍卫独立和革命成果的民族革命战争。与此同时,全世界反法西斯、民主力量纷纷起来援助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赴西班牙作战,从而使这场内战具有了国际性,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越了西班牙内战本身,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全世界民主力量和法西斯侵略势力作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内战延续两年零八个月,最后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夹攻下失败,佛朗哥的政变也达到了预期目的,推翻了共和民主制度,在西班牙建立了长达36年之久的独裁统治。

政变引发内战

1931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共和民主力量在4月议会选举中获胜,由共和党左派曼·阿萨尼亚组织内阁。宣布君主制度被推翻,西班牙成为议会制的共和国。国王阿方索十三世逃亡法国。共和党政府在左翼政党支持下制订了新宪法,进行了初步的社会改革,试图解决一些带根本性的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主要是土地改革,对以大庄园制为主的土地占有制度稍加限制,“赎买”其多余土地分给农民。宣布政教分离,以限制天主教会的特权。即使这些改革都是很温和的,却仍遭到地主、资本家、教权派和一切君主复辟势力和军队高官的反对,斗争非常尖锐。共和国成立以后,军队反政府以及策动政变的阴谋层出不穷,而且还成立了图谋叛乱的秘密组织——“西班牙军事联盟”,加上保皇党还在公开活动,在北方那瓦尔省的卡洛斯派势力很大,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武装组织“雷克特”。

1933年,西班牙法西斯党——“长枪党”成立。另外,天主教党联合其他右翼政党组成“西班牙自治右翼各党联盟”,简称“西达党”。该党在1933年12月的议会选举中获胜,由激进党的亚·勒鲁斯组织政府。勒鲁斯的右翼政府立即赦免一切在押、在逃的叛乱分子和保皇分子,对前段社会改革取得的成果进行反攻倒算,并且镇压了工农运动。

1936年1月,共产党、社会党等左翼政党组成人民阵线,并在2月议会选举中获胜,组成以共和党左派曼·阿萨尼亚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重新掌握政权。新政权恢复被中断了的社会改革,加速土地改革,并且将一些明显不可靠的军事将领,如佛朗哥、戈戴德之流从军政要害岗位撤换下来,调离首都。这一切加剧了左、右派之间的对立,使矛盾迅速激化。

7月18日,驻摩洛哥和加纳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在佛朗哥和莫拉等将领策动下发动叛乱。叛乱迅速蔓延到西班牙本土,叛乱的暗号“辛诺夫达”(意即“一切照旧”)就传遍西班牙本土各地的驻军营房。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部队、摩洛哥人组成的“外籍军团”和大部分国民警卫军都参加了叛乱,正统派的武装组织“雷克特”和长枪党的法西斯武装分子也群起策应,佛朗哥和莫拉指挥的叛军占领了西班牙本土南部和北部省份,企图南北夹击马德里,一举消灭共和国。而人民,大部分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在两天内有30万人都自觉起来保卫共和国。于是,内战全面爆发了。

原定的叛军领袖是何塞·圣胡尔霍,但何塞在匆忙赶回西班牙指挥叛乱途中因飞机失事身死,于是佛朗哥便成为叛军的领袖。10月,佛朗哥被推为“西班牙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国家元首”。

德、意的武装干涉

内战初期,双方力量对比,叛乱一方并不占有明显优势。虽然叛乱一方拥有军队的支持,但政府一边却有人民的拥护。作为叛军主力的外籍军团和摩洛哥士兵,为数不过2.5万人左右,其他各路叛军的实力都有限。在武装起来的人民打击下,很多地区叛乱刚一露头就被镇压下去。而且虽然大部分陆军反叛了,可是海军的大部分舰艇、空军的大部分飞机都还掌握在忠于政府的人手里。它们紧密地封锁住直布罗陀海峡,使外籍军团的大部分主力无法渡过海峡,这就使叛军实力大受影响。于是,佛朗哥将军再次向德国和意大利求援。

德国和意大利早就充当西班牙叛军和一切右翼复辟势力的靠山。1934年3月,西班牙保皇党和卡洛斯派首领前往意大利求援,并签订了由意大利向它们的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援助的秘密协议;与此几乎同时,长枪党首领何·安·普·德里维拉也在德国进行了类似的活动和谈判。因而,德、意眼看叛军已陷困境,而佛朗哥又再次乞援,不仅陆续给予其武器援助,还公然跳出来对西班牙进行直接武装干涉。

公开武装干涉始自7月底,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佛朗哥的外籍军团主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时由德、意运输机空运去,而大部分是由德、意战斗机护航乘船渡海。接着,德、意轰炸机大肆轰炸西班牙的城市和居民,德、意正规军也以“志愿军”名目践踏西班牙的国土。

据统计,战争头两年,德、意向佛朗哥提供的武器有飞机1650架、火炮2700门、坦克和装甲车1150辆、步枪数10万支、炮弹750万发、派往西班牙参战的兵力至1939年累计达20多万人。德、意的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同时具有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德、意之所以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是从其世界战略利益考虑的,它们的战略目标是改变凡尔赛体系,重分世界。西班牙丰富的战略资源——铜、铁、汞、锰、钨等,对德、意的军事工业都非常需要,西班牙的战略地位对这两个想发动一场“重划地图”战争的独裁者来说更是志在必得;它可以控制地中海西部出口处,而且可以使法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因而在这里建立一个亲法西斯政权事关重大。这是德、意之不惜工本,全力支持佛朗哥、武装干涉西班牙。事实上,德、意的武装干涉大大加强了叛军的实力,对政变整个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不干涉政策

对于德、意公开侵略、干涉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宣布执行其“不干涉政策”。在法国的发起下,1936年9月9日,在伦敦成立了有27个国家参加的“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签订了“不干涉协定”,规定禁运武器往西班牙,也不允许西班牙所购买的军火过境,并由英、法海军以及法国边防警察严密封锁西班牙沿海和法、西边境,以后又补充一项禁止派遣外国志愿人员前赴西班牙参战的决定。

美国没有参加“不干涉委员会”,但是重新修改其“中立法”,使之适用于内战的国家。不管是“不干涉”还是“中立法”,其基本点都是禁运武器赴西班牙。这种“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得不到所急需的武器,而任由法西斯屠刀去宰割,但并不妨碍叛乱者一方获得武器,因为德、意、葡等国都可以以“非交战国”的身份去卖或支援武器给佛朗哥,何况一些重要资源如石油、卡车等在美国都不属禁运之列,这些武器和物资都是一转手就交给了佛朗哥,葡萄牙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转运站。这使佛朗哥大受其益,而真正的受害者却是西班牙政府。因而,所谓“不干涉政策”实际上起了帮凶作用。

国际援助和“国际纵队”

虽然英、法等西方大国对德、意公开的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但是全世界进步民主力量则坚决站在西班牙政府一边,世界各地纷纷集会谴责德、意的武装侵略,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苏联在西班牙遭受侵略和被封锁的最困难时刻,及时给予道义上和物质上的巨大支持。苏联轮船冲破封锁线将粮食、物资和军火运往西班牙,并且还给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派去了军事顾问、飞行员、坦克手等共达3000多人,他们的任务是协助西班牙训练军队、建立正规军,但不直接参加战斗。

在共产国际的号召和组织下,有54个国家约3万名反法西斯民主人士不顾本国政府的阻挠和迫害,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躲过了法国边防警察的搜捕,突破海陆封锁线,从不同途径进入西班牙。从1936年10月起,组成著名的“国际纵队”,直接参加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国际纵队”共组成7个国际旅。它们在保卫马德里和其他很多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德、意的武装干涉和“国际纵队”的赴西班牙作战,使这场“内战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对待西班牙战争的不同态度,成为全世界法西斯侵略势力与反法西斯的和平民主力量之间的分水岭。德、意的武装干涉不但使叛军摆脱了困境,而且大大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于是,叛军大举进攻。1936年8月13日攻陷西南重镇巴达霍斯,南、北两路叛军得以会师。然后,在德、意侵略军配合下,分兵直指首都马德里。9月底,占领托莱多。至11月6日,抵达马德里近郊,并且立即发动猛烈进攻,企图一举占领首都。这时虽然共和国政府已迁都巴伦西亚,可是共产党部队—“第五团”、“国际纵队”的第11、12国际旅战士都严阵以待,马德里市民不分男女都拿起武器,誓死保卫马德里。

1937年2月和3月,叛军和意大利军队在马德里南面的哈拉玛河和东北面的瓜达拉哈拉先后发动两次强大的攻势,但都被打退了。尤其是瓜达拉哈拉战役,意大利几个正规师团被击溃,死伤数千人,是共和国军队一次成功的阻击战。这就迫使叛军暂时放开马德里,而将其主要攻势转移到北方。

佛朗哥的胜利

4月26日,德国飞机滥炸巴斯克地区的小城盖尔尼卡,整个城镇几乎变为废墟,大批和平居民被炸死,使全世界为之震惊。6月份以后,德、意侵略军配合叛军加强对巴斯克地区的进攻,并于6月19日占领巴斯克首府毕尔巴鄂。10月22日,共和国政府在北方最后一个据点——阿斯图里亚斯的希洪巷也被占领了,北方的黑色冶金基地尽失,这对共和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37年12月,共和国军队主动出击,并曾一度夺回东部重镇特鲁埃耳,这一战役持续两个多月,特鲁埃耳最后还是落入了叛军之手。1938年4月,叛军占领加泰罗尼亚第一大城市莱里达,然后直插地中海海边,占领维纳罗斯城,完全切断巴塞罗那与共和国其他地区的联系,并使马德里成为一座被围的孤城。7月至11月,在埃布罗河地区进行一次大会战,共和国军终因后援不继,人力物力得不到补充,最后弹尽粮绝,败下阵来。这是一次具有决战性质的战役,其失败以及随后国际纵队的撤离西班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士气和民心。共和国军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阻击,30万叛军和侵略军长驱直入,1939年1月26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守,跟着全境陷落。数十万共和国军民混乱不堪地拥入法国境内。

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把西班牙继续作战视为它们和德、意进一步改善和缓和关系的一大障碍。于是不惜撕下“不干涉”的面具,公然出来协助扼杀西班牙共和国,以尽快结束这场战争。1939年2月9日,英国军舰协助叛军占领共和国海军要塞马略卡岛。法国政府把败退入法境的西班牙军民解除了武装,关进集中营,然后交由佛朗哥处置;而且还把共和国政府存在法国银行的黄金全数交给佛朗哥。2月27日,英、法政府承认佛朗哥政权,并与内格林的共和国政府断交。

在英国支持下,共和国内部的一些右翼力量和不坚定分子酝酿着另一场反政府的政变,以求结束战争。1939年3月3日,海军基地卡塔赫纳首先发生武装叛乱。接着,3月5日,首都马德里发生军事政变,由中央战区司令卡萨多和马德里城防司令米亚哈以及右翼社会党人贝斯泰罗等组成“国防委员会”,宣布接管了政权。内格林逃往法国。“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抗战派之后于3月18日向佛朗哥乞降,要求得到所谓“光荣而公正的和平”。3月28日,他们终于打开马德里的大门,迎进了佛朗哥军队,然后,乘一艘英国军舰溜走了。

延续两年零八个月的西班牙内战,终于以佛朗哥的胜利和共和国的失败而结束。据统计,在这场战争中,约有70万人死于战场,3万人遭枪决或杀害,1.5万人死于空袭。佛朗哥进入马德里之后,于1939年4月1日发布通告,正式宣布“战争结束了”。此后,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长达36年之久的独裁统治。

点评:

这次政变和战乱是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政局中左、右翼力量反复斗争,西班牙社会矛盾激化的总爆发,也是国际法西斯军队和绥靖国干涉、绥靖的典型案例。这次政变和战乱以西班牙共和国失败、佛朗哥的胜利而告终结。失败最重要原因是由于德、意的武装干涉和英、法的“不干涉”以及由此造成的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所致。其次,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在政策战略上的一些失误也帮了佛朗哥的忙,如:迟迟不建立正规军;政令和军令长时间不能统一;各党派各自建军,各自为战,没有协调指挥;战略上只重视正规的阵地战,不敢发动人民进行游击战以配合。西班牙共产党无疑在推动人民阵线建立上以及随后在施政、进行社会改革、组织人民参加抗战、建立正规军各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可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掌握人民阵线的领导权,致使共产党提出的一些正确主张难以贯彻,使共和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继续遭受损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