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调整运动”——1980年11月几内亚比绍政变
137.“调整运动”
——1980年11月几内亚比绍政变
位于非洲西部的几内亚比绍,1446年受葡萄牙入侵,1879年正式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973年9月24日获得独立。但独立后数度发生政变,政局长期动荡不安。1980年1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若奥·贝尔纳多·维埃拉率领部分军队发动政变,推翻了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路易斯·阿尔梅达·卡布拉尔和“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执掌的政权,建立了几内亚比绍人单独执掌的政权。这次政变被卡布拉尔称作“调整运动”。
联合斗争取得独立
17、18世纪,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群岛(属大西洋)成为葡萄牙殖民者贩卖奴隶的重要地区。1879年,葡萄牙把几内亚比绍在行政上从佛得角总督的管辖下划出,但两个地区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人民展开了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1956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以下简称“几佛独立党”)成立,领导两个地区人民展开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973年9月,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宣告成立,1975年7月佛得角正式宣布独立。至此,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两国均在几佛独立党的领导之下。
在殖民地时期,佛得角人不断迁居几内亚比绍,因为佛得角的商业较发达和佛得角人教育程度较高,在几内亚比绍的佛得角人主要是商人、教师、熟练工人和低级官员。他们成为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力量,几佛独立党的创立人中,有许多是来自这个阶层,无数佛得角人参加了在几内亚比绍的游击队。由于世代相居,原佛得角移民早已成为几内亚比绍居民。几佛独立党的政治纲领宣称,一旦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获得独立,即合并为一个国家。
民族主义冲垮了联合的大厦
在两国先后获得独立后,几佛独立党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实行逐步统一的方针。因为信奉天主教的佛得角人和大陆的非洲农民(60%是穆斯林)之间的文化和宗教隔阂很深。又因两国都是农业国,彼此交换的商品甚少。独立后,两国政府仍由几佛独立党领导,并有一支统一的军队。在几内亚比绍政府中,从国家元首起,佛得角籍人占据权力中心的地位。这使大多数几内亚比绍人不满,有一种被奴役之感。
1980年11月10日,几内亚比绍议会举行审议新宪法会议,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后才获得通过。新宪法重申几内亚比绍与佛得角统一的目标。社会舆论对宪法第29条的规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因为条文规定:“在几内亚比绍领土上的佛得角公民享有几内亚比绍公民同样的权利,并承担同样的义务,并被认为是几内亚比绍公民。”宪法还规定佛得角人可在几内亚比绍担任政府职务。几内亚比绍人指责说,佛得角的宪法规定只有佛得角人才能担任佛得角政府职务。
还由于几内亚比绍执行过激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措施,将金融、进出口贸易、海运和大部分工厂、企业都国有化。因改革措施脱离国情,经济陷于混乱而每况愈下。1980年粮食的供应量不足需要量的1/3,粮价暴涨。11月14日上午,首都比绍出现群众示威,抗议粮食匮乏和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也出现了反对佛得角人控制几内亚比绍的民族主义情绪,局势出现了混乱。当时,国务委员会主席卡布拉尔正在布巴克岛休假。
以部长会议主席维埃拉为首的政府中的几内亚比绍人高级军政要员商讨局势,多数与会者认为应利用这一时机发动政变,夺取佛得角人掌握的权力。当时执掌军政大权的佛得角籍要人大多不在首都,有利于政变成功。
14日晚,驻扎在首都地区的4个营,在维埃拉指挥下发动军事政变,首先攻击武装部队司令部,打死了治安部队首脑安东尼奥·布斯卡迪尼和几佛独立党书记奥托·沙赫特。随后,政变部队占领了电台、几佛独立党几内亚比绍全国委员会总部和政府机构。有一支政变部队包围了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住地比绍旅馆,禁止苏联军人出入和对外联系。派往布巴克岛的政变部队软禁了国务委员会主席卡布拉尔。政变当局宣布在全国实行宵禁,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以防止前政府领导人要求佛得角政府出兵干预。
维埃拉发表讲话,指责卡布拉尔执行了歧视几内亚比绍人的政策,强迫议会通过使他成为“独裁者”的新宪法,造成政治上的混乱。在经济政策上失误,特别是集中了全国资金去建造无经济效益徒有虚名的工程,使国家濒临破产;由于卡布拉尔不重视农业,造成了全国严重的粮荒。他呼吁外国不要干涉几内亚比绍的内政,新政府希望能继续保持与佛得角的密切关系。维埃拉否认他们发动推翻卡布拉尔政权是一场军事政变,他宣称这是一场清除前政权的腐败和执行错误政策的“调整运动”。首都比绍的居民欢迎政变行动,纷纷拥向街头举行庆祝狂欢活动。
在政变几个小时后,邻国几内亚政府就宣布承认几内亚比绍新政府。佛得角部长会议发表声明,谴责几内亚比绍的军事政变的目的是破坏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统一的计划,它将采取措施以保证在几内亚比绍的侨民,但又声称佛得角政府决不干涉几内亚比绍的内政。
颁布新政策
以维埃拉为首的新政权,政变后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解散国民议会、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革命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代行政府的职能。革命委员会由12名委员组成,排除了前政权的佛得角籍官员和将领,由维埃拉任委员会主席,规定委员会主席为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和政府首脑(总理)。几佛独立党几内亚比绍全国委员会也宣布停止接受几佛独立党总书记阿里斯蒂德斯·佩雷斯(佛得角共和国总统)的领导,也就是说割断了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两国统一的党务关系,结束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新政权领导人也考虑到几内亚比绍与佛得角人民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进行武装斗争的经历,以及佛得角籍人在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对几内亚比绍的作用,强调民族的和解和团结,还允许大部分佛得角籍人保持他们在政府中的职务,呼吁佛得角籍的职工、教师、医生、商人继续安心他们的工作和营业,保证将采取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安全的措施。但不少佛得角籍居民已感到种族主义的威胁,他们害怕出现大规模种族仇杀事件,纷纷离开几内亚比绍。
点评:
这次政变,对几内亚比绍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外交路线带来了重大影响:埋葬了几内亚比绍与佛得角统一的联邦计划,割断了两国处于同一政党和统一武装力量的关系;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或有资金的佛得角籍居民的离去,对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尽管新政府采取种种安抚佛得角人的措施,可佛得角籍人已深感种族主义的威胁,大多离开几内亚比绍。新政权改变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强调不结盟的立场,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