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建立了共和制——1958年11月伊拉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26.建立了共和制——1958年11月伊拉克政变

126.建立了共和制

——1958年11月伊拉克政变

伊拉克历史悠久,发源于古代文明摇篮之一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公元7世纪,被并入阿拉伯帝国。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918年英国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伊拉克的统治权。1921年英国扶植麦加圣地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登上王位,宣布成立伊拉克王国。1958年11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少将为首的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改行共和体,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这次政变不但对整个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政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沉重地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东的控制,对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均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费萨尔高压统治

1914年前,两河流域仍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在一战期间,英国军队占领了该地区。1921年,英扶植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为君主,建立伊拉克王国。伊拉克虽然获得了独立,但仍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伊拉克,属于中东地区。境内石油资源丰富,1957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33.5亿吨,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0%以上。伊拉克的石油开采为英、美石油公司所垄断。伊拉克成为西方重要经济利益的争夺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王费萨尔二世长期实行专制统治、反对阿拉伯民族民主革命和亲西方的对外政策。在极端亲英的努里·赛义德首相的辅助下,伊拉克积极参加了英、美策划的中东军事联盟—巴格达条约组织,后又宣布接受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成为英、美控制中东、压制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破坏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工具。

1958年2月,伊拉克和约旦这两个哈希姆家族的王国联合组成阿拉伯联邦,以对抗埃及和叙利亚合并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反对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统一运动。费萨尔二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一切进步力量,拒绝政治民主的要求。

人民憎恨费萨尔封建王朝的反动专制统治,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有时还爆发武装斗争。1957年,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简称“阿拉伯复兴党”)、伊拉克共产党、国家民主党、独立党等四个左翼政党联合组成了“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反国王的活动。军队中有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年轻军官中,也出现了反国王的活动,并秘密地建立了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积极策划军事政变。

1958年3月,赛义德第十六次出任首相,组织新政府,断然解散与国王和政府对立的议会,大规模逮捕反对派人士,还派军队协助约旦王国政府镇压约旦人民反国王的民族民主运动。更为甚者,赛义德还向叙利亚边界派驻伊拉克军队,其目的是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进行威胁。其中有两个团拒绝命令而发生哗变,赛义德逮捕了12名领导哗变的军官,后又以“叛乱”的罪名监禁192名军官。这引起了许多军人的不满。他们开始酝酿一场反国王的军事政变,并推举第20旅旅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少将为发动军事政变的领导人。

卡塞姆少将1914年出生于巴格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2年进入巴格达军事学院学习。他在二战期间,曾参加反对英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不满费萨尔国王亲英立场。战后,他被派赴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5月参加第一次阿以战争,1955年晋升少将,1957年调任巴格达第20旅旅长,伊拉克首都在其控制之下。他敬仰纳赛尔和信奉他的政治主张,秘密参加了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

卡塞姆政变

1958年7月初,第20旅接到了调驻约旦的命令,卡塞姆借此机会递交了一份要求增发武器弹药的报告,获得了赛义德首相的批准。这使政变有了物质条件。7月13日,在“自由军官组织”小组负责人会议上,他决定将第20旅去约旦的命令改变为向巴格达进军,于14日拂晓发动政变。

13日夜晚,驻扎在巴格达郊外的第20旅的部队向市区移动,以坦克和装甲车为先导。政变部队首先切断了首都与外界的联系,并用坦克包围了巴格达郊区的哈巴尼英国空军基地,防止英国军队对费萨尔国王的救援。14日子夜1时,包围王宫的政变部队向费萨尔国王和王储发出投降的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政变部队的坦克即向王宫发炮攻击。同时,政变部队一举占领了电台、邮局、警察署、国防部和其它重要政府机构。

伊拉克王储指挥王宫卫队抵抗政变部队的进攻,并向忠于国王的部队和英国大使呼救。但王宫很快陷落,国王和王储被打死,一些王室成员被枪决。伊拉克王储的尸体被吊在国防部前广场的旗杆上示众,随后在巴格达大街上追杀亲费萨尔国王分子。英国基地的司令将基地被伊拉克军队包围的情况向伦敦报告,并请示是否出兵救援费萨尔国王,但英国政府没有答复。

在这场政变中,老首相赛义德化装逃跑,至7月15日在东部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城市,将其抓获,后被枪杀。赛义德被打死后,政变领导人才认为这场政变最后真正胜利了。

建立伊拉克共和国

14日清晨,卡塞姆在巴格达电台宣读了政变组织的公告,宣布伊拉克武装部队发动的政变已推翻了费萨尔封建王朝的统治。公告说:“在全能的真主帮助下以及在人民和武装部队的支持下,我们把这个国家从帝国主义为了欺骗人民而安置的贪污集团统治下解放出来了。”……

接着,宣布成立最高权力委员会和全国政府。权力委员会由纳吉布·鲁巴伊将军、迈赫迪·库巴赫和哈立德·纳克沙班迪三人组成,鲁巴伊任主席。政府由卡塞姆任总理兼国防部长。内阁还任用伊拉克民族主义的左翼人士。卡塞姆还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阿里夫任副司令,艾哈迈德·萨勒·阿兹迈赫准将任参谋长。新政府的任命,表明卡塞姆掌握了军政大权。

随后,公告宣布废除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伊拉克共和国。巴格达市民在听到费萨尔王朝被推翻的广播后,立即拥向街头,欢呼政变胜利,拆除了一切有关纪念费萨尔王朝的标志,撕毁了国王的画像。

共和国临时宪法

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共和国,是阿拉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军政府据此颁布了一系列肃清封建君主制度,对社会、经济进行改革的法令。

政治上,整肃政府机构,清除武装部队中亲国王分子。释放政治犯,对旧王朝时受迫害的人士予以平反。军政府宣布取消伊拉克共产党和阿拉伯复兴党为非法组织的禁令,还承认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的合法地位。

经济上,没收王室的财产,特别是田产和庄园,没收大官僚的财产。军政府还强调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性,限制外国资本的剥削。为了消灭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放农业的生产力,颁布了实施土地改革的法令。

外交上,军政府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表达了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属性和阿拉伯统一的愿望。基于此,军政府宣布执行积极中立的不结盟政策,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主张阿拉伯民族团结,与阿拉伯各国和穆斯林国家建立兄弟关系。如宣布废除巴格达条约,使巴格达条约组织濒于瓦解,迫使巴格达条约组织转移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军政府还宣布停止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取消与美国缔结的一切有关军事条约。军政府收回英国使用的军事基地,宣布伊拉克退出英镑区。在政变成功后的第三天(17日),军政府即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军政府还宣布恢复与苏联的外交关系。7月17日宣布退出与约旦联盟的阿拉伯联邦;7月19日,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宣布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法国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石油问题上,伊拉克军政权采取了慎重的政策,在它政变后的声明中说,为了伊拉克和国际经济的利益,新政府将尊重伊拉克对有关方面承担的关于石油的义务,已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维护伊拉克境内的油井、抽油站和输油管等设施。

伊拉克革命的冲击波

14日凌晨,伊拉克王国政府被推翻的消息传出,中东国家和大国首都出现了紧张的氛围。当天上午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石油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下跌。

在中东地区,尤其是黎巴嫩和约旦,立即爆发群众上街举行反对君主制的示威游行。当政者立即向英、美政府发出求助的呼吁。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核心内阁商讨后,即决定进行军事干涉。美、英出兵的直接军事干涉,就是伊拉克费萨尔王朝的垮台在中东地区发生的连锁反应,而严重打乱了他们的全球战略的安排。苏联对伊拉克政变的胜利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垮台,感到十分高兴,宣布支持伊拉克新政权。

点评:

卡塞姆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的政变成功,对战后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继1952年7月埃及推翻法鲁克王朝后的第二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它不仅使伊拉克人民从此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桎梏,也使伊拉克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其次,卡塞姆政变沉重地打击了美、英对中东的控制,尤其是巴格达条约组织的解体,使美遏苏势力向外扩张的铁链打开了一个缺口。从此,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了以美和以苏为首势均力敌的两大集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