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推翻了君主制——1962年9月也门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18.推翻了君主制——1962年9月也门政变

118.推翻了君主制

——1962年9月也门政变

也门在20世纪中后期,仍是封建君主制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完全掌握在国王手里。1962年9月26日,以武装部队参谋长萨拉勒为首的少壮派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了巴德尔国王,建立了共和国,结束了也门的封建君主制度。然而,政变还未能正式宣告最后胜利,原王室和保皇派在部落武装和外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反政变的内战。经过持续8年的斗争,共和国政权才得以真正确立。

倒行逆施者亡

也门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没有宪法和议会,也没有公开的政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国家的一切权利完全掌握在国王手里。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也门成为中东地区最黑暗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年轻一代的也门人要求推翻国王的统治。1945年与1948年,爆发了两次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政变,均未获成功。

1955年初,艾哈迈德国王在意大利休养,王储巴德尔决定利用这一执政的机会,实施某些变革措施,减少与反对派的矛盾,以利于巩固王室的统治。6月4日,巴德尔命令成立“全国委员会”;发动惩治贪官污吏运动,罢免了一批贪婪和暴虐的高级官员。巴德尔的目的是铲除其父王的亲信,以达到废黜其父的王位。

巴德尔的“民主化”措施,引起保守派的恐慌,便向艾哈迈德国王汇报。艾哈迈德国王出其不意地回国,把巴德尔王储软禁起来,逮捕了巴德尔的助手,并把其中一些人施以断肢的酷刑或下令斩首。艾哈迈德国王的残酷暴行,引起了人们强烈憎恨,因而曾发生过多次暗杀国王的行动,但未成功。

1962年3月6日,以荷台达医院院长穆罕默德·欧勒菲少尉为首的军医小组准备在国王去该院治疗时,进行暗杀。当国王进入医疗室时,行刺者拉基和罕德瓦纳拔枪射击,但由于紧张而射击失准,没有当场将国王打死。后国王因伤重而卧床不起,终因病情恶化而逝世,王储巴德尔继位。老国王的去世,进一步激励了民主派的信心。

成立“自由军官组织”

也门有一批少壮军人,因受埃及纳赛尔主义的影响,仿效“埃及革命”的经验,试图推翻君主专制。1961年9月1日,也门武装部队数十名军官,在萨那住宅集会,探讨拯救也门的出路,他们一致认为,国王政权的专制、奴役和压榨,是也门极端落后、人民十分贫困的总根源。因此,惟有“摧毁国王体制,才能使也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来一个根本的、彻底的变革”。会议决定成立也门“自由军官组织”。随后,经过在武装部队中的秘密串连,又先后建立了自由军官组织塔伊兹分部和荷台达分部,同时成立了革命指挥委员会,负责策划政变。

这群少壮派军人准备以突然的军事政变,推翻君主专制的统治。于是,他们选择武装部队参谋长、国王卫队司令萨拉勒将军作为政变领导人。因为这位将军一贯表现出反君主制的思想。经过接触,萨拉勒支持政变的计划。

夜晚起事国王潜逃

革命指挥委员会决定提前发动政变,因为趁年轻的巴德尔国王执政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的方针之前,接受革命指挥委员会建议,有可能带来一个新的改革时代,一旦巴德尔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再发动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就困难了。他们原定选择在9月26日新国王正式加冕之日发动政变,因庆祝加冕和狂欢时,往往是戒备松懈的时刻,但当他们获悉9月25日晚巴德尔将在王宫召开重要的内阁会议时,又决定将政变提前。

事先,萨拉勒利用他在武装部队参谋长的职权,借巴德尔国王命令往首都萨那调集军队以防不测事件的机会,已将支持政变的部队调进了萨那。根据政变计划,9月25日,白天各政变部队进入预定的地点,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当天晚上,萨拉勒发出举行政变的命令,政变部队兵分数路出发,一路夺取电台和通讯设施,一路攻打王宫,预计在数小时内完成一举推翻巴德尔国王的任务。

当政变部队的坦克驶近王宫时,坦克隆隆之声已惊动了王宫的卫队。卫队立即关闭宫门,作好应变的准备。当一名侍从将情况急向巴德尔国王报告时,巴德尔误认为这是他调集前来保卫加冕典礼的部队,因而放松了警惕。当他得知将辅助其推行新政的亲信萨拉勒背叛了他并是发动政变的领导人时,遂向忠于王朝的部落首领们呼救。但为时已晚,王宫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均已被切断,完全处于政变部队的包围之中。巴德尔国王下令抵抗,企图拖延时间等待保皇派武装力量的援救。在国王拒绝投降后,政变部队的坦克开始炮轰宫门,双方展开激战。经过十多小时的战斗,才攻克王宫。巴德尔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受伤,在亲信的帮助下,装扮成阿拉伯妇女,后在保皇派的护送下,逃离首都。

政变后,宣布成立以萨拉勒和其他5名军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萨拉勒暂行使总统职权,同时成立了共和国第一任内阁,革命委员会主席萨拉勒兼任总理和陆军总司令。此外,还成立共和国委员会。

树敌过多,举步维艰

通过政变新生的也门政权,强调民族民主革命的原则。对内,强调消灭封建制度和镇压反动派的立场,并主张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员。为此,成立了由3名军人组成的“人民法庭”,首先审判前王室成员和前政府高级官员。人民法庭成立的第一天,就宣判前外交大臣侯赛因·本·易卜拉欣等9人死刑,并立即执行。29日又枪决了5名前政府官员。新政权这一铁腕清洗行动,引起社会一些阶层,特别是王室成员、前王国政府官员和其他政界人物的极度不安,他们纷纷逃往保皇派势力强大的地区或外国。

在29日举行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政权的四大任务:实现也门的社会正义和平等;结束封建主义,肃清封建残余;防止部落主义,解决部落之间的纠纷;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提高也门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行过激的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主张,不仅触及到封建主的利益,也涉及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招致一部分阶层和集团的反对。

在对外关系方面,新政强调阿拉伯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一切霸权主义,并积极谋求与埃及结成联邦。这不但与西方国家弄成关系紧张,而且与阿拉伯半岛诸保守的酋长国搞成敌视的状况。因此,也门新政权建立之初就面对众多的国内外势力的反对,举步维艰。

保皇派的反政变

以原国王巴德尔为首的王室及一批保皇派逃往北部边区,在部落武装的支持下,并获得沙特阿拉伯的资助和美国的武器,纠集了保皇派的力量发动反政变,向共和国进攻,也门出现了内战。

一些阿拉伯国家,甚至美国和苏联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内战。站在共和派一边的是埃及和苏联,并得到伊拉克、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站在保皇派一方,并得到海湾诸酋长国和伊朗的支持。

由于阿拉伯国家和大国的卷入,也门的内战变成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持久战争。直到1967年以色列发动侵略阿拉伯国家的“六五”战争后,埃及急需从也门调回军队加强防御。同时,沙特阿拉伯也不愿再卷入未有尽头的耗费巨大的也门战争。在1970年3月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期间,也门总理穆赫辛·艾尼和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根据协议,也门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间实行停火,除了已被废黜的巴德尔国王及王室成员外,反共和派的人士均允许回国或返回萨那、塔伊兹等城市定居,并吸收一部分原王国的军政人员参加政府,而保皇派则承认共和国政府。至此,共和国政权得到了巩固。

点评:

也门这次政变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君主制,使也门走上了共和制的道路。虽然也门旧王室和保皇派在内部部落武装力量与外国支持下,发动了反政变,但仍未能推翻共和政权,这说明前进的历史已不可能逆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