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王宫前的“猜约”声——1932年6月泰国政变
113.王宫前的“猜约”声
——1932年6月泰国政变
1929—1933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广大工农群众生活每况愈下,中下层官吏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于是,国内各种矛盾在世界经济危机下被激发了。矛盾的焦点逐渐聚集到泰国(暹罗)王室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上。1932年6月24日,一批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中下级军官和中下层政府官员,以及一些与王室贵族有矛盾的高级军官组成的人民党,在首都曼谷发动了政变。这是泰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经济危机的冲击
泰国原称暹罗,自13世纪建国以来,一直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1855年大英帝国强迫暹罗开放门户,并签订通商条约。从此,暹罗闭关锁国的大门彻底打开了。此后,到1899年的40多年间,美、法、丹麦、荷兰、德国、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15个国家以英暹条约为蓝本,先后与暹罗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从此,暹罗经济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暹罗成了外国,特别是英、法等国的原料供应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这一危机给暹罗半殖民地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当时,农业是暹罗国民经济的支柱,稻米是暹罗获取外汇的主要来源。稻米收成的好坏和出口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骤减,米价随之急剧下跌,跌幅高达34%,有的地方甚至下跌85%,暹罗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广大农民的生活几乎陷于绝境。为了生存,农民们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贷。在泰国稻米主产区的中部平原地区,每100户农户中就有49户负债。不少自耕农往往被迫将仅有的赖以度日的小块土地也抵押给高利贷者和地主。到1930—1931年间,农民抵押的土地急剧上升,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他乡打工糊口,人民生活极其困苦。
暹罗的民族工业也受到严重打击。暹罗的民族工业以采矿、锯木、碾米为主,规模都较小。由于农产品和矿产品的出口骤减,这些企业也大受影响。工人们被迫增加劳动时间,而薪金却比原来减少。许多工人被解雇,走入失业大军行列。不少商店因生意清淡而关门。工农业生产的不景气,造成暹罗政府的财政困难。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采取了增税、减薪、裁员等多种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在税收方面,政府不断提高税率,还增加许多新税,如薪棒税、火柴税、印花税等。在行政上,把中央原有的12个部裁并为9个。在地方裁并了9个府,还裁减了大批政府雇员。仅在1930—1933年间,就裁减了5900多人,仅曼谷一地,就有500多名中下层军官以及1000多名文官因被裁而找不到工作。他们对王室贵族和高级官吏损害自己切身利益的措施极为不满。
暹罗原有的各种矛盾在世界经济危机下被激发了,矛盾的焦点逐渐聚集到暹罗王室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上。一场政变在悄悄地酝酿着。
秘密组织的诞生
1898年,暹罗国一批学生,被送往国外读书。派遣留学生是朱拉隆功国王实行的自上而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当时的出国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子弟和高级官吏的子弟。随着出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多,一部分中等地主、中下层官吏,甚至一些平民的子弟也加入到留学生队伍中。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大多数人都在首都的军政界任职。1930年,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瑞士、比利时等国的暹罗留学生已达300多人。在留学期间,不少留学生逐步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回到暹罗后,对暹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感到不满,逐渐产生了改变君主专制体制、模仿西方国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愿望。
青年法学家比里·帕侬荣是留学生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是暹罗首批留法学生。在留法期间,他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在留法同学中广泛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被选为暹罗在法留学生联合会主席。他在法国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和经济学高级学衔。回国后,比里·帕侬荣经常联络一些留学生讨论时局,并在知识分子、中下层官吏和中小商人、农民中宣传革新思想,成为少壮革新派的思想领袖。
在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不满的阶层中,还有以陆军中校披耶拍凤为首的一部分陆海军军官。他们认为那些身居高位、独揽大权的王室贵族和高级官吏无能,并认为这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造成的。他们对王室贵族、高级官吏阻碍自己的升迁感到不满,希望改变君主专制政体而分享到一些权力。于是,少壮革新派和陆海军少壮军官组成的秘密组织——人民党成立了。人民党成立后,其活动一直处于秘密状态,既无明确的政纲,也不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直到政变发生后,人们才从公布的人民党主张中知道其存在。
人民党成立后,其主要成员时常在一起召开秘密会议,讨论时局。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暹罗社会陷入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这就为人民党发动政变创造了条件。政变计划提到了人民党的议事日程上。
1932年3月,一股政治热浪开始袭向首都曼谷。在曼谷街头出现一种传闻,说有人图谋在4月6日拉玛七世王参加曼谷的拉玛一世王桥庆典前后发动政变,推翻国王。这一传闻不胫而走,很快传到王室和政府官员耳中。内政部长洛坤素旺亲王和警察总监披耶阿铁军对一些下层军官的不满言论早有所闻。但是,内政部和警察厅派出的密探都没有发现曼谷的驻军有异常活动的迹象。不过,为了预防万一,内政部和警察厅还是加强了对国王和王室成员的警卫。同时,加强在曼谷地区的戒备。
发动政变
4月6日,拉玛七世国王如期参加了庆典活动,庆典活动圆满结束。又过了一个月,内政部长洛坤素旺亲王和警察总监披耶阿铁军所担心的事并未发生。于是,他们放松了警惕。
就在内政部长和警察总监高枕无忧之际,由披耶拍凤、披耶嵩为首的一批陆、海军军官和以比里·帕侬荣为首的一批文官加快了发动政变的步伐。从3月以来,他们多次召开秘密会议,商量政变计划,对发动政变时可能发生的情况研究了应变计划。按政变步骤,政变人员首先切断了政府要员官邸的电话线,使他们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参加政变的海军军官借海军司令的名义发布命令,要全体海军官兵原地待命。在此掩护下,500多名海军官兵迅速赶往预定地点,另一批政变人员秘密取走军火库的武器,占领邮电局,并严密监视内政部长洛坤素旺亲王的行动。
6月24日凌晨5时,在被视为政变最大阻力的第一近卫骑兵团住地,突然出现一批全副武装的军人,他们在几名军官的带领下,占领了骑兵团的指挥部,解除了骑兵团指挥官的武装。然后,命令骑兵团官兵原地驻守,等待上级命令。不到半小时,政变部队即解除了对自己的威胁。接着,这支部队又按原定计划,赶赴王宫,与其他政变部队会合,完成占领曼谷铁路局、中央车站、电台和其他战略要点。
在天未大亮之前,政府中的实权人物内政部长洛坤素旺亲王、陆军总参谋长披耶·实哈乍·滴春差陆军中将、警察总监披耶阿铁军,以及所有在曼谷的政府主要官员和王室成员,都被政变部队逮捕。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获得圆满成功。政变的部队、群众为政变成功而欢呼雀跃。披耶拍凤当众宣布,人民党夺取了政权。这时,王宫前响起了“猜约”(万岁)的欢呼声。接着,披耶拍凤宣布临时军政府成立,民主政府将取代君主专制政府。
颁布临时宪法
民主政府成立后,一方面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人民党领导人在曼谷各阶层群众中展开广泛的宣传活动,解释发动政变的动机,并发表了政变宣言,又提出了人民党的六点施政纲领:维护国家政治、司法及经济上的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减轻刑罚;制定保障民生的国民经济计划,使每个国民有工做,不受饥饿;人民一律平等,贵族不得再享有比平民更多的特权;在不与上述4项相抵触的前提下,谋求人民的自由幸福;人民有充分受教育的机会。
人民党力求与国王妥协,以期获得国王对政变合法性的承认。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国王不得不下谕表示接受,并在6月26日返回曼谷。国王回京后表面上称推行宪政“实符联意”,还表示对人民党发动政变的“非法行为”有宽恕之意。6月27日,国王在临时宪法上签了字。
6月28日,由人民党起草的暹罗临时宪法,经国王签署后正式颁布。临时宪法对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组成、国王和国民议会的权限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临时宪法实际上是一部旨在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
点评:
“六二四”政变标志着泰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君主立宪政体开始确立,泰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次政变之所以能够顺利成功,最主要的是政变顺应了泰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旧的封建专制体制已经阻碍社会的发展,而君主立宪政体在应运而生时恰需要政变这种形式。其次,组织这次政变者,是一些既有思想又有组织能力的人民党精英,他们对政变的深刻认识、周密准备、充分计划,特别是对政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确定了严密的对策,是保证政变成功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