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新时代的开始——1926年4月伊朗宫廷政变
111.新时代的开始
——1926年4月伊朗宫廷政变
1921年2月,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而掌握伊朗军事大权之后,又于1925年12月22日,逼迫议会通过废黜艾哈迈德国王、并将国家的最高权力临时转交给礼萨·汗的决议,宣告恺加王朝结束。这次宫廷政变,为礼萨·汗登上王位铺平了道路。1926年4月25日,礼萨·汗举行加冕典礼,建立了巴列维王朝。礼萨·汗称王后,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世俗化,伊朗现代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正式开始。
国王弃位
1921年,礼萨·汗执掌政府权力后,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均卓有成效,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英、苏军队也撤出了伊朗,伊朗经济也得到了复苏。礼萨·汗的权力得到巩固后,即准备登上统治伊朗的最高宝座的王位。艾哈迈德国王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担心被弑的结局,决定自动弃位以保证他和家族的性命及财产。
1923年10月26日,艾哈迈德颁布了两项关系到恺加王朝命运的重要诏令,一是任命礼萨·汗为首相,二是宣布他本人将去欧洲治病疗养。实际上,间接地表示了让权之意,艾哈迈德国王一去不复返地离开了他的祖国。礼萨·汗在扫除了他登基称王的主要障碍后,继续清除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建立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的思想,受邻国土耳其凯末尔将军的影响。1923年10月,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奥斯曼王朝的君主制的决议,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之后又废除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和实施严格的政教分离制度。礼萨·汗是凯末尔的崇拜者,深受凯末尔主义的影响,他在1924年表示准备在伊朗废除封建的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政体,还将削弱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严格实施政教分离制度。礼萨·汗的这一打算,遭到了伊朗传统的保守势力以及宗教界的强烈反对,表示他们将采取一切手段阻止这一行动。礼萨·汗在各方面的压力下退却了。1924年1月,他正式宣布放弃在伊朗建立共和制的主张。从此,礼萨·汗致力于建立他的王朝,组织了最终消灭恺加王朝的运动。他的亲信和溜须者们在德黑兰和各省会纷纷展开了“民族运动”,公开制造废黜恺加王朝和拥护礼萨·汗登基加冕的舆论。1925年10月31日,议会在礼萨·汗的压力下,通过废黜恺加王朝,把国家的最高权力临时转交给礼萨·汗的决议。于同年12月22日,一致通过决议,宣布礼萨·汗为伊朗新国王,将“波斯国王、王中之王的孔雀宝座奉献给礼萨·汗将军摄政殿下”。新国王的名称是礼萨·汗·巴列维,这个新王朝被称为巴列维王朝。1926年4月25日,为礼萨·汗举行隆重的传统的加冕典礼。
礼萨·汗新政
礼萨·汗称王后,即全面推行以改革和巩固王权为主题的新政。新政的首要目标是推进国家的统一。虽然自礼萨·汗于1921年政变后执掌朝政以来,不少势力强大的部族仍割据称雄,他们在明里或暗里反对礼萨·汗登基称王和建立新王朝。礼萨·汗决意铲除地方割据势力,他派军征讨不称臣的部族,对势力强大的部族叛乱亲自率领大军远征讨伐。礼萨·汗统一行动的最大成就就是征服了胡齐斯坦省督谢赫·哈扎尔的“独立王国”。因为胡齐斯坦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石油公司与哈扎尔签订了长期的石油开采协定,因此哈扎尔的分裂活动得到英国的支持。哈扎尔归附礼萨·汗后,大大增加了新王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礼萨·汗武力的威慑下,伊朗其他部族,如巴赫蒂亚尔、加什盖伊、卢尔、傅路支等先后臣服巴列维王朝。结果,礼萨·汗的民族统一行动,成为自中世纪以来伊朗最有成就和最有实效的一次国家的统一。
礼萨·汗称王的另一项重要的新举措是世俗化运动。伊朗是一个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斯兰国家,什叶派一贯宣传“权力神授”的教义,发誓要建立神权,成为君主的挑战者。礼萨·汗认为要使伊朗成为现代国家必须实施凯末尔倡导的政教分离的世俗化运动,禁止宗教干预政治,并力图把宗教在人民思想和生活中的影响降低到一个次要的地步。如实施教育世俗化制度,限制伊斯兰经学教育的发展,扩建现代化教育的学校。司法制度的世俗化,《古兰经》不再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削弱宗教法庭的职权,把它限制在只能处理证婚、离婚或财产纠纷等家庭关系的范围内。新王国政府开始接管清真寺的部分教产,使一部分宗教人士(毛拉)依赖于政府的补贴。还取消了经学院学生免服兵役的特权。礼萨·汗还顺势进行了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实质是西方化。
他和凯末尔抱有同一信念:一个国家若要现代化,就必须改变旧的生活习俗。伊朗男子的传统服装,肥大的裤子和紧身的长大衣,外披斗篷或氅,头戴头巾或小花帽。妇女是黑色长袍,头披黑色面纱,只露出两只眼睛。礼萨·汗要求男子穿西服,戴礼帽;妇女脱去长袍,摘下面纱。什叶派的毛拉们公开反对,老年的穆斯林进行抵制。为了贯彻国王的命令,一个省的总督把抗命的人士召集开会,然后命令士兵用枪口对准他们,如不脱衣换装就地枪决。在强迫的手段下,半年后,从骆驼商队首领到小店铺的掌柜,个个都着欧洲服装了。
礼萨·汗仿效凯末尔,实行“工业救国”的方针,兴办工业,以改变民族经济的面貌。在政府的直接参预和支持下,在伊朗先后建立起制糖厂、棉纺厂、毛纺厂、罐头厂、肥皂厂、食品厂、榨油厂、卷烟厂以及水泥厂、钢铁制品厂和化工厂等。这些工厂大多是国营企业。此外,还大力兴建公路、铁路、港口和邮电等基础设施,使伊朗的经济明显好转。
外交方面,礼萨·汗表现了一位十足的民族主义的立场。伊朗在近代一直身受欧洲列强的侵吞,特别在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之后,英国和沙俄对伊朗的争夺加剧,伊朗南部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伊朗北部则为沙俄的势力范围。而历届的政府不是执行亲英外交路线,就是倾向沙俄。礼萨·汗一反常态,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对列强采取平衡外交的政策。他不承认英、俄的势力范围之说,极力削弱两国对伊朗的影响。此外,他还试图利用美国和德国的势力来抵消英、俄的势力。
点评:
礼萨·汗的宫廷政变对伊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富有朝气的朝代—巴列维王朝,使伊朗一度中兴。他为伊朗逐渐朝向现代化迈进,即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礼萨·汗的民族主义思想,为维护国家主权,采取一系列削弱欧洲列强在伊朗势力的措施,防止了伊朗沦为殖民地。礼萨·汗还实行集权主义,利用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使伊朗走上统一的道路。但新王朝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的改革之路,触及了伊朗传统势力的利益和特权,特别是出现了世俗王权与伊斯兰什叶派的神权主义的对立矛盾,成为伊朗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