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小卒一跃为无冕王——1921年2月伊朗军事政变
110.小卒一跃为无冕王
——1921年2月伊朗军事政变
19世纪中叶,伊朗国势日衰,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1921年2月21日,伊朗哥萨克旅的指挥官礼萨·汗利用兵变的机会进军首都,推翻了赛帕赫达尔·拉什蒂首相的内阁,挟持艾哈迈德国王,自任陆军大臣,执掌了国家大权。他推行新政,迫使英、苏军队撤出伊朗,率军讨伐“叛乱”。礼萨·汗的政变,对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改革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没落的王朝
伊朗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恺加王朝时期,政治实权掌握在大地主和部落首领手里,几乎每个部落和大地主都拥有一支武装力量,统治着他们各自辖区的百姓。当时伊朗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具有一支威慑力的国家军队,因而国王的统治权不超过首都德黑兰。
19世纪,伊朗逐渐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南部已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于沙俄的势力范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伊朗后,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伊朗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在伊朗北部地区的俄国驻军中,出现了布尔什维克组织活动,在伊朗土地上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这对伊朗的封建王朝无疑是一个威慑。
1920年5月,苏俄红军击溃了盘踞在巴库的以邓尼金为首的白军,追击从里海向伊朗逃跑的白军,并占领了伊朗的吉兰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伊朗北部出现了一支反封建王朝的武装力量,人们称之为“森林人”,后在苏俄红军支持下,占领了吉兰,宣告组成吉兰苏维埃共和国。吉兰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礼萨·汗决定向德黑兰进军,准备在解放全伊朗的基础上,建立伊朗苏维埃共和国。而此时的恺加王朝,更加腐败无能,经济日益恶化,经常拖欠军队军饷,社会动荡不安。
礼萨·汗进军德黑兰
礼萨·汗的人生具有传奇性色彩。他幼年时没有受过教育,从士兵起家,依靠自我奋斗和权术逐步爬上了将军的地位。礼萨·汗高大强悍,作战勇猛,赢得士兵们的尊重。哥萨克旅是王国的一支精锐军队,受俄国军官指挥。十月革命后,俄国军官被撵走,礼萨·汗成为哥萨克旅的一名指挥官。他是一位怀有民族主义感情的军人,他反对列强对伊朗的侵略,也对恺加王朝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
哥萨克旅的几千名官兵,由于几个月领不到军饷爆发了兵变,他们要求进军京城德黑兰追索军饷和惩办贪官污吏。指挥官们已失去了对军旅的领导,多数高级军官束手无策或躲藏起来,使军营的秩序一片混乱。参加兵变的官兵由于缺乏首领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向德黑兰进军成为一句空话。这时,作为指挥官的礼萨·汗却与其他高级军官不同,他进行了思考,并与亲信们讨论局势的发展,结论是当今的朝廷已失去控制国家的能力,只是苟延残喘,而全国的局势将进一步混乱,这是一次争夺权力的最好机会。同时,多数士兵和下级军官倾向礼萨·汗,认为惟有他有魄力率领他们向德黑兰进军,于是向他“劝驾”。礼萨·汗顺势应诺,开始组织进军,一跃而成为哥萨克旅的首领。
1921年2月,礼萨·汗率领哥萨克旅向德黑兰进军。哥萨克旅的兵变,引起国王和政府的惊恐,急忙下令统率哥萨克旅的萨尔达尔·胡马雍劝阻礼萨·汗停止进军,同时答应立即补发官兵的欠饷,并向礼萨·汗封官许愿,否则要以军法处罚。礼萨·汗没有屈从压力,继续率军前进。
2月21日,哥萨克旅抵达德黑兰的城下,引起京城的一片混乱,劝阻的使臣络绎不绝地出入哥萨克旅主帅的帐篷,但遭到礼萨·汗的冷遇。由于首都卫戍部队对恺加王朝和国王的不满,没有作认真的抵抗,哥萨克旅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京城,占领了军政机构。
随后,推翻了首相赛帕赫达尔·拉什蒂为首的政府,将内阁大臣和京城的一些头面人物投入监狱,并勒索他们的钱财。艾哈迈德国王面临被废黜的威胁,屈从地任命礼萨·汗同意的赛义德·泽亚丁为首相,并任命礼萨·汗为陆军总司令和国防大臣,赐予“萨尔达尔·赛帕赫”的封号。礼萨·汗掌握军权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朝廷,从一名小军官一跃而为伊朗的无冕之王。
树权威,平天下
礼萨·汗掌握朝廷大权后,努力实行“树权威,平天下”的战略,以达其政变的目的。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巩固所掌握的权力,铲除异己势力;结束国内的混乱状态,实行国家的统一;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外国军队;恢复社会秩序,复苏经济。
礼萨·汗逐步用强制手段排斥政府和议会中的异己,加强对政府各部门的控制,任用亲信的军人为各州州长。为了防止军队内部发生政变,他一直保持哥萨克旅旅长的职位。他积极改变与英国、苏俄的关系,使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一切沙俄与伊朗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同意从伊朗境内撤出因追击沙俄白军而逗留在伊朗境内的苏俄红军。同时,经过艰难的谈判,英国军队也开始陆续撤出了伊朗。
礼萨·汗还大力抓军权。他通过对武装部队的改组,加强最高军事指挥权。他将全国分为6个军区,各军区司令由驻扎该地区驻军的司令担任,并兼任地区的总督,实行军政合一的权力结构。至此,伊朗全境获得初步的稳定。他又开始改组武装部队,将哥萨克旅、国家宪兵队、中央直属旅和其他杂牌军统一编成伊朗皇家武装部队。这支新军的总兵力约有3万多人,成为礼萨·汗权力的支柱。
当时伊朗已处于分裂的状态,以部族为基础的地方割据势力几乎都不服从朝廷的命令。礼萨·汗就派遣军队讨伐那些不臣服于朝廷和不听从他命令的地区集团,他曾亲自率领大军远征阿塞拜疆、呼罗珊地区的分裂活动,平息了叛乱。保持了国家的统一。
为了整顿赤字不断扩大的国家财政,为了恢复混乱不堪的经济,礼萨·汗寻求欧洲列强的美国帮助。用扩大税务机构的办法,以强迫手段征收各项税款,并追索拖欠的税款,使国库的收入增加,有利于政府预算的平衡。新政府还创办国营企业,增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伊朗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
点评:
礼萨·汗的政变,标志着伊朗新时期的开始,对伊朗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萨·汗是一位强人,他掌握了军政大权,以“树权威,平天下”的气魄整顿国家,既重振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社会秩序和增强了伊朗的实力。他利用政变后的局势和国际形势,先后使苏俄红军和英国军队撤出伊朗,削弱了列强在伊朗的势力,使伊朗走上了真正民族独立的道路。随着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使伊朗朝着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同时,对政府财政的整顿,使伊朗的经济得到复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