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短暂的寒流——1907年6月俄国政变
108.短暂的寒流
——1907年6月俄国政变
20世纪初期,当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时,古老帝国沙俄还在以蜗牛似的速度向前爬行。因此,推翻落后、封建、腐朽的沙皇制度已迫在眉睫。1900—1907年的沙俄,工人运动、武装斗争、水兵起义此起彼伏,尤其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争取人民的权利与自由,与反动的沙皇政府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沙皇统治像秋天的树叶,摇摇欲坠。但由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推翻沙皇的斗争反动统治的斗争还处于幼年时期,尚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革命风暴终被沙皇扼杀,这就是6月3日的俄国政变。但扼杀是暂时的,如同春天里的一股寒流,仅在10年后,沙皇统治终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推翻。
腐朽的沙皇统治
1900~1903年俄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整个工业生产领域陷于瘫痪状态,由此引发了国家财政的重大危机。在政治上,由于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失业、农民减产、广大普通劳动者愈加贫困,政治罢工和武装暴动不断发生。在对外关系上,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沙皇制度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马克思主义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真是个让沙皇政府头疼的人物。列宁痛恨沙皇,立志要为俄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而斗争。1895年,他在圣彼得堡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开展起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的活动。沙皇政府对这个协会进行了镇压,并在1895年12月将列宁逮捕,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就在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俄国的其他一些斗争协会和民主组织在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0年列宁流放期满,到国外去进行革命活动,在莱比锡创办了一张名为《火星报》的报纸。从此,在列宁周围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派别,被称为“火星报派”。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围绕党纲、党章、党员条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报派最后在中央领导机构中占了多数,他们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即俄语“多数派”的意思;他们的对手被称为“孟什维克”,即俄语“少数派”的意思。从此以后,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俄国沙皇的心腹之患。
就在俄国国内经济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尖锐的时候,1904年2月8日,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在中国领土上展开了一场大战。4月,日军获得胜利,并乘势向我国东北地区纵深侵入。1905年1月又攻占中国东北重要军港旅顺。俄军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不但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无能,而且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了大好的革命形势。
流血的星期日
从1901年以来,俄国城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从未停止。1901年5月7日,彼得堡奥布哈夫兵工厂的工人们开始罢工,手无寸铁的罢工者还同前来镇压的政府军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有800名工人被捕。1902年,工人罢工的浪潮继续发展,顿河岸边的罗斯托夫的工人有3万多人参加了长达3个星期的政治罢工。1903年7—8月,在乌克兰和南高加索各工业中心的罢工后来发展成总罢工,约有20万工人参加了斗争。与此同时,广大农村的农民们纷纷夺取土地,仅在1902年就有300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此外,知识界的学生运动也此伏彼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各界政治团体和组织以及政党的出现,由各阶级、各派别组织的政党和团体相继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策略,整个俄国正面临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
1905年1月3月,彼得堡最大的工厂——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开始罢工。其他企业立即响应,到了1月8日,这场罢工已经席卷全城。在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工人们不仅提出了经济要求,而且提出了政治要求。1905年1月9日,大约有15万人从各工人区涌向冬宫广场,许多人手中拿着圣像和沙皇的肖像,准备去冬宫向沙皇请愿。然而,善良的人们哪里知道,沙皇政府早已布置下层层密网,在各路口堵住了和平进军的工人及其家属队伍。在纳尔瓦门、特洛伊茨克桥以及其他地方,游行队伍的道路已被警察和骑兵占领,当工人们来到时,迎接他们的是一排排步枪的子弹,一小部分进入冬宫广场的群众,也遭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军队的枪击。1月9日那一天,大约有1000多人被打死,数千人受伤。这就是俄国历史上有名的“流血的星期日”。
冬宫前枪杀工人群众的消息引起了全国的愤怒。工人们通过这次血的教训,认清了沙皇政府的本质,对沙皇本人的天真幻想彻底破灭了。于是,乌克兰、格鲁吉亚、波兰和拉脱维亚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人民纷纷起来斗争。1905年俄国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罢工斗争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如何引导这场革命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则成为布尔什维克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专门举行了会议,分析了这次革命的性质和动力,制定了战略计划。这次会议认为,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无产阶级应该在革命中掌握领导权,然后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会议认为,目前的斗争方式和路线是,展开群众性的政治罢工,并把罢工转变成武装起义,推翻沙皇制度,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但是,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只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部分,这个党的另一部分孟什维克始终与布尔什维克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俄国现实的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就应该与资产阶级合作,革命之后就应该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制度,待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再经过“二次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当时,俄国的革命还没有纳入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轨道,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力量也都没有达到控制局面和运动导向的程度,因此,革命基本上是沿着一种自然发展的轨迹进行着。
随着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和士兵起义的不断发生,俄国其他阶级也逐渐卷入到革命中来。在有产阶级中,自由主义反对派越来越公开地反对沙皇政府。这种形势使沙皇政府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但失去了广大劳动者的支持,如果弄不好,政府还将失去有产者的支持,那就意味着沙皇政府的垮台,所以,沙皇政府赶紧结束了同日本的战争,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以便腾出手来集中全力解决国内的危机。
为了拉拢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沙皇政府在1905年8月6日宣布将要召开国家杜马。杜马就是议会。杜马的召开就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开始结束,这正是1905年革命的目标之一。8月6日公布的法令是内务大臣布里根起草的,因此,在俄国历史上称之为“布里根杜马”,这个法令规定,杜马将作为“咨议性”机关而存在,并不像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那样拥有立法权,而且杜马的选举权仅限有产者。显然,布里根杜马完全是个骗局。布尔什维克党马上采取了坚决抵制布里根杜马的方针,提出了打倒咨议性杜马、打倒沙皇政府等口号,同时组织群众性的政治罢工和准备武装起义。俄国面临着更大的政治风波。
十二月武装起义
1905年9月19日,莫斯科印刷工人举行罢工并很快发展为全市的政治罢工。这次罢工成为10月全俄政治总罢工的起点。10月7日,莫斯科——喀山铁路工人开始罢工,铁路运输陷于瘫痪。到10月12日,全国14条铁路、4万多公里长的线路上75万工人都投入了罢工斗争。随后,全国各地100多万工厂企业工人相继举行罢工。职员、学生、教师、工程师和医生也起来响应。这样,全国都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沙皇政府不得不采取退却策略,以便争取喘息时间,伺机反扑。1905年10月17日,沙皇政府颁布宣言,承认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并承诺将扩大选举权,召开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
1905年11月9日,长期侨居国外的列宁从瑞士秘密回到彼得堡,准备直接领导武装起义的工作。12月5日,莫斯科苏维埃通过了从12月7日起政治总罢工的决议。7日中午,总罢工开始,8日,参加罢工的人数已达15万之多,工人们很快组织了2000多人的武装战斗队。3天之内,莫斯科城里到处是工人们筑起的街垒。莫斯科12月武装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12月起义发生后,沙皇政府赶紧向莫斯科调动兵力。政府利用尚未切断的尼古拉也夫铁路的交通,把彼得堡的近卫部队开到莫斯科。12月15日,沙皇政府派来的谢苗诺夫团开始围攻勃列斯尼亚区。在那里,只有大约450名工人义勇队队员,他们英勇地展开了保卫战。沙皇军队见直攻不下,就改用大炮轰击。17日,勃列斯尼亚工人区终于被沙皇军队攻陷了。18日,莫斯科苏维埃决定停止起义,有组织地撤出战斗。12月武装起义最后还是失败了。它在莫斯科只坚持了9天,其他地方的起义也先后被镇压下去了。
围绕杜马的斗争
12月武装起义被镇压之后,沙皇政府对起义者进行了疯狂的迫害,抽调了大批边疆部队到内地维持秩序,有的地方还成立了所谓“战地法庭”。这样,1905年俄国革命开始转入低潮和退却阶段,而沙皇政府则展开了一系列的进攻。
在12月武装起义处于高潮时,沙皇政府就颁布了召开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法令,企图以此诱骗人民脱离革命。这一法令规定,妇女、25岁以下的青年、军队和某些少数民族没有选举权;由于财产等一系列限制,无产阶级有3/4不能参加选举;选举采取间接方式进行,所有选民按照阶级和财产的不同而分4类选民团,每个选民团的代表人数及其产生各有不同等。这些规定显然极不合理。1906年3—4月间举行了国家杜马的选举。布尔什维克原估计有出现新的革命高潮的希望,所以实行抵制政策。但是,由于孟什维克实行半抵制,即参加初选和复选,不参加代表的选举,又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参加布尔什维克的抵制运动,所以抵制政策没有成功。选举正常进行,结果立宪民主党获得了国家杜马中的最多席位。在全部478个席位中,他们占有179席,占1/3还多。列宁后来在总结革命经验时认为,布尔什维克抵制第一届杜马的选举是错误的,因为当时的革命已转入低潮而没有高潮的希望。
1907年2月20日,第二届杜马开幕,土地问题仍然是讨论的主要问题。在这届杜马中,布尔什维克代表同劳动派、社会革命党、劳动人民社会主义党结成了“左派联盟”,同杜马中的右派代表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左派联盟”提出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的主张。有产阶级看到这届杜马比上届杜马还不驯服,“贵族联合会”便要求政府解散这届杜马,修改选举法,另外召集俯首听命的杜马。1907年6月1日,总理大臣斯托雷平以莫须有的罪名指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策划“叛国政变”,6月2日晚,政府下令非法逮捕了社会民主工党的65名杜马代表,随后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6月3日,沙皇政府宣布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并公布了新的更加反动的选举法。这件事后来被称为“六三政变”。六三政变实质上并不是一次政变,只是沙皇政府以防止政变为借口,解散不驯服的第二届国家杜马。
点评:
六三政变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尽管在革命中进行了一些斗争策略与方法等尝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得到社会各阶级的广泛支持和赞同,因而在斗争中失败了。但这是短暂的,恰如春天里的一股寒流,随着列宁领导的布尔会维克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它历史性地承担起了领导俄国由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参加的群众运动,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终于推翻了沙皇统治,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许多国家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