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专制王朝的结束——1809年3月瑞典政变
102.专制王朝的结束
——1809年3月瑞典政变
瑞典1772年古斯塔夫三世登基。在此整整20年后,即1792年,古斯塔夫三世被刺杀身亡。事过4年之后,1796年古斯拉夫三世14岁的儿子古斯塔夫·阿道尔夫登上国王的宝座,称古斯塔夫四世。新上台的国王在大臣们的扶持下,果断地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取得了一些效益,但面对欧洲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却无能为力,而复杂的国际形势又与瑞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直接牵涉到瑞典的内政。特别是瑞典在反法联盟中战败,社会各阶层把不满与抱怨统统加在国王头上。1809年3月13日上午,埃德勒克罗茨率军发动政变,将国王抓获,并指挥军队控制住首都斯德哥尔摩。政变成功了,瑞典历史上的专制王朝也就此结束。
古斯塔夫四世登基
1792年3月16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在歌剧院中参加化装舞会,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刺客安卡尔斯特勒姆一枪命中国王。两星期后,国王去世。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成功的政变。之后,贵族阶级很想彻底推翻古斯塔夫王朝,改变古斯塔夫三世所实行的压制贵族的政策。但时代前进了,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不仅对法国,也对整个欧洲影响巨大,古斯塔夫三世给予下层等级的广泛特权与法国国民会议中提出的平等要求类似,得到国人的赞同,贵族无力去与之抗衡。由此,古斯塔夫14岁的儿子古斯塔夫·阿道尔夫顺利地于1796年正式登上国王的宝座,称古斯塔夫四世。
外来压力不断加大
18世纪末期的瑞典人口的激增,农民占全国人口的3/4,当时瑞典农村的情况很糟:生产组织相当程度上还是中世纪承袭下来的农村公社制,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极低,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摧残,国内粮食欠收,因饥饿而死亡和外出逃荒的人无数。由于战争,传统西海岸渔场破产,贸易也受到欧洲的不利影响,致使经济情况十分危急。新上台的国王在大臣们的协助下,果断地实行了农业改革,采纳“恩希夫特”制度,即农民把分散的土地合并起来,圈成面积较大的农田,便于耕种和推广新的农作法,改革了旧时低效的农具,使瑞典农业从中世纪的落后状态挣脱出来,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益。1800年的议会确定了针对通货膨胀的措施,进一步扩大采矿业,增加出口。
古斯塔夫四世国内政策的调整进行得很顺利,而且收效好,但在对外政策方面,瑞典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这与整个欧洲的巨大政治变动有连带关系。与瑞典外交关系密切的有芬、俄、法、英、德、丹等国,瑞典在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政治和商业目的,有时与其中某国联合或为敌,有时采取中立政策。此时古斯塔夫四世采取的是中立政策,但这种中立却有亲英、俄的倾向,同时他还作为德意志境内各属地的统治者而与法国不和,因而这是个名不副实的中立政策。
1804年拿破仑称帝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欧洲的征战使欧洲的局势发生急剧变化。古斯塔夫四世与欧洲其他君主一样痛恨拿破仑,1805年,他与英、俄一起组成抵制拿破仑的第三联盟。他亲自在波美拉尼亚指挥军队与法军作战,只是他缺乏军事领袖的天才,瑞典军队的素质和装备皆不如人,士兵没有作战兴趣,因而士气低落,致使战事严重失利。1807年7月拿破仑与俄皇亚历山大在提里齐特共签协议。1807年10月丹麦与俄法结为同盟,成为瑞典南方最近之敌,这时俄皇要求瑞典与法、俄共同对付英国。英国一向是瑞典经济贸易的好伙伴,瑞典最重要的输出品钢铁,平均40%—50%出口经英国,而且那时英国正同拿破仑展开大规模的经济战,它可以提供瑞典必需的物资。因此,古斯塔夫四世权衡利益得失,拒绝与英国为敌。
1808年2月底,俄国陈兵芬兰,逼迫瑞典与俄、法、丹协力合作。1808年3月丹麦遵从俄法旨意向瑞典宣战,瑞典南北受夹击。1808年4月,在芬兰边界的战事中瑞典失利,守卫重要要塞维亚堡的司令官海军元帅c.d.克朗斯塔特向俄、法投降,11月瑞典军大败而撤离出芬兰。1809年初,俄国军队从多条战线上进攻瑞典本土,瑞典已无反击之力。
英国的援军虽然在1808年5月已到达瑞典西海岸,由于双方的目的和见解不同,因而约定的援助一无成效。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的关头,热病又在瑞典军营里开始流行,致使瑞典军事的战斗力大为减低。
先下手为强
1809年春天,瑞典国内的形势一片混乱,田地荒芜,百业凋敝,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而此时的国王四世更是一筹莫展,他切齿痛恨拿破仑,但却不能把瑞典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从他父亲开始的王权专政限制了参政会的作用,此时人们深切地感到,这种政体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国人也意识到,国家面临着复杂的局势,而国王却缺乏应付这种局面的才智和自制力,于是把所有的不满和各方面的问题统统加到国王头上。一些非官方的团体开始私下讨论废黜国王的计划,渐渐地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一派是一群斯德哥尔摩的文官,以雅各·塞德尔斯特勒姆为中心;另一派是陆军中校乔治·埃德勒斯帕雷为首的挪威战线上西路军的军官团。两派都在制订政变计划,并携手合作。还有一位与此次政变有重要关系的人物——丹麦王子奥古斯滕堡的克里斯田·奥古斯特,此人一向热衷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他此时是挪威陆军总司令,与瑞典西路军首领埃德勒斯帕雷早有联系,他适时地促成了瑞、挪停战协定的缔结,保证了即将到来的瑞典人政变的成功。
1809年3月9日,埃德勒斯帕雷率军队从卡耳斯塔德出动,向首都斯德哥尔摩进发。他们发表了一项宣言,声言瑞典必须实现和平,召开议会,与拿破仑结盟。斯德哥尔摩派也准备了行动计划。他们争取到能征善战并为国王信任的埃德勒克罗茨将军做首领,策划了在首都进行暴动,并与西路军配合,用武力控制斯德哥尔摩。3月12日,古斯塔夫得到西路军反叛的消息,他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立刻调兵部署在斯德哥尔摩城外,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情况十分紧急,国王随时有可能发觉斯德哥尔摩城内正在进行的阴谋活动,并采取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于是富于谋略的埃德勒克罗茨决定,必须趁早动手,先下手为强。他们来不及考虑政变后应做些什么,就仓促制订了一项新的紧急行动计划。3月13日上午,埃德勒克罗茨率军将毫无防备的国王抓获,并指挥军队控制住斯德哥尔摩。在押的国王趁监押的士兵不备,从宫中一条秘密的道路逃出城,但很快就被发现,并再次被抓获,押回王宫。接着,古斯塔夫四世被废黜并被放逐出国,瑞典历史上的专制王朝就此结束。
点评:
反古斯塔夫四世政变获得了成功,瑞典的专制王朝从此宣告结束。也许这是古斯塔夫四世必然的结果。西欧各国联系非常密切,往往一国“感冒”,其它国家跟着“发烧”。这就需要国王不仅要有治理国内的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外交手腕,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国王还必须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古斯塔夫四世在这方面能力缺乏,被推下王位就带有某种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