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页——1991年8月苏联政变
95.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页
——1991年8月苏联政变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后一届最高领导人,他于1985年3月11日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迅速掀起一股改革“新浪潮”。他试图探讨出一条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新路子。但伴随着改革的失败,苏联陷入了政治、经济、民族等全面的危机,统一的联盟国家面临着解体的危险。在此危难关头,以当时的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的“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反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政策、维护联盟统一的政变。由于种种原因,政变仅仅在3天之后就归于失败。联盟解体的危险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加速了苏联分裂的步伐,终于在1991年底出现了苏联最终解体的严重后果,苏联的历史合上了最后的一页。
火山口上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以改革家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他改革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力主“促进多元化”,提倡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戈尔巴乔夫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急转弯,引起了苏共党内和苏联国内的政治分化。苏共党内随即形成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自称是“政治中间派”)。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500多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万多个“非官方组织”。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把戈尔巴乔夫推到了浪尖之上。1990年,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还利用各种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苏共28大上继续保住中央总书记的职务。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第一任总统。总统被赋予远比最高苏维埃主席更为广泛的权力。这不仅有悖于改革的初衷,而且也增加了个人责任和风险。总统成为矛盾的焦点。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联合社会上其他反对派,趁1990年上半年“自由选举”之机在一系列加盟共和国和地区夺取政权,特别是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之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的苏维埃政权也被“激进派”人物掌握。“激进派”联合民族分离主义势力,鼓动矿工罢工和在一些城市组织游行集会,要求改组政府和最高苏维埃,实行军队“非党化”和没收苏共财产,并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政治中间派”的游戏,已经使戈尔巴乔夫引火烧身,莫斯科出现了“打倒总书记!打倒总统!”的呼声。
戈尔巴乔夫针对几乎失控的政治局面紧急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同“激进派”对话。1991年2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明斯克发表讲话,指责“激进派”是“右翼反对派”,企图“使社会资本主义化”。在3月28日开幕的俄罗斯人代会上,俄共议员团发动攻势,企图迫使叶利钦下台,但未能成功。
面对戈尔巴乔夫的进攻,“激进派”也发动了反攻。叶利钦几次发表讲话,公开向中央宣战,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联盟政府辞职、解散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同时又发动近百万煤矿工人罢工近两个月(3月1日至4月下旬),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9+1”会议
面对“激进派”的反攻和近百万矿工的罢工,戈尔巴乔夫决定退让和妥协,同9个共和国领导人举行“9+1”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
“9+1”会议及其联合声明,是违背宪法和破坏现行政治体制的。它撇开了合法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利用“9+1”会议,即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以密谋的方式来决定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这本身就是违反宪法规定的。同时,“9+1”联合声明,规定要通过新宪法重新选举苏联人民代表、最高苏维埃和苏联总统,建立新的中央政府,这实际上是推翻现有的合法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9+1”联合声明还规定要签订新联盟条约,把国名改为“主权国家联盟”,突出了各共和国的“主权”,抛弃了“社会主义”,这实际上要改变国家性质。这样做,既违反了1990年苏联第四次人代会关于国名不改的决议,也违背了3月17日全民公决中反映的大多数公民的意志。
“9+1”会议及新联盟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联盟日益面临解体的危险,苏联政局将要发生急剧的变化。
在1991年6月12日举行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叶利钦获得胜利,俄共遭到失败。叶利钦的当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威信急剧下降,说明“激进派”的势力和影响迅速发展,已经占了上风,俄罗斯乃至全苏联在他们的影响下将加速走向资本主义。这样,关于苏联的前途、苏共的命运、社会主义发展等重大问题,都以尖锐的形式提到政治力量面前,一些领导人欲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联盟国家的统一,挽救民族危机。在此情况下,终于爆发了“八一九”事件。
仓促上阵的紧急委员会
1991年的8月中旬,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开始在黑海边克里米亚福罗斯海角的一座别墅休养。19日清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停止戈尔巴乔夫的总统职务,由他代行总统权力。同时亚纳耶夫还宣布由他和总理帕夫洛夫、国家安全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定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还不知道莫斯科已发生了推翻他的政变。但很快防空司令马尔采夫中将封锁了福罗斯海角的机场跑道,他同杰尼索夫中将对戈尔巴乔夫及其周围的许多人实行了强制隔离。此外,他的助手沙赫纳扎罗夫、切尔尼亚耶夫、总统卫队长梅德韦杰夫等人被扣留在福罗斯的别墅里,通往外面的通讯和交通系统全部被封锁。
从军队中传来消息,说各政治部都成立了监护紧急状态执行情况的作战小组,还说机舱载着空降部队的机组正在从何处起飞和飞向哪里。南方的空域完全被关闭。福罗斯海角的东面调来了19艘军舰。4点正,宣布了一项规定:飞机、船只和车辆概不得靠近福罗斯海角的别墅。
当晚7点38分,一架图-134飞机带走了总统的私人警卫两人、总统的私人秘书和速记员各一人,与他们一起还携走了总统的通讯设备。9点,载着戈尔巴乔夫的一架米尔-8海上歼击机被迫从福罗斯海角飞向辛菲罗波尔。原先飞机打算飞往查扎波罗热,但又有消息说,那儿拒绝飞机着陆,机场的跑道也被封锁了。戈尔巴乔夫在辛菲罗波尔一直呆到8月22日凌晨。在这期间,他在惊惶未定、惶恐不安中度过了难耐的3天,直到8月22日凌晨来飞机接他回莫斯科为止才转忧为喜。
叶利钦力挫政变
在发生政变的前一日,即8月18日,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副总统鲁茨科伊、代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及总理西拉耶夫等俄罗斯共和国的高级领导人,几乎全部在莫斯科郊外的同一别墅区度假。奇怪的是,在政变前夕及政变发生以后,没有任何人对他们采取行动。第二天一早,即8月19日清晨,叶利钦从电视上看到了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表“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讲话,这才知道莫斯科发生了政变。叶利钦初闻政变的消息后,非常惶恐。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更好地控制局势,他决定秘密迅速地返回莫斯科,占领俄罗斯议会大厦,采取对策,和“紧急状态委员会”抗衡。
叶利钦率副总统、议长、总理等俄罗斯的核心领导人物,路上很是畅通,很快就赶向首都,进驻了俄罗斯议会大厦——“白宫”。
奇怪和值得庆幸的是,“白宫”里的一部分通讯线路并没有被切断。叶利钦试图和黑海边的戈尔巴乔夫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很快叶利钦又拨通了美、德、英、法等国领导人的电话。布什总统等西方各国首脑愤怒谴责了这次政变,并支持俄罗斯总统采取的反击措施。西方各国驻莫斯科大使也纷纷反对和谴责这次政变,表示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统治,并希望叶利钦能采取反击措施。他们愿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帮助叶利钦挫败这次政变。
西方各国领导人和外交官的支持,坚定了叶利钦反击的信心。8月19日上午天亮之后,有一些坦克和装甲车开上莫斯科街头,并包围和占领了几处要害部门。到19日下午,只见“白宫”前的桥头上,有4辆坦克横在街垒前,坦克上奇怪地插着旧俄国的白蓝红三色旗,炮口一律朝外。原来这些坦克上的士兵已投向了叶利钦一边,并转而保卫起议会大厦来。在“白宫”周围,还有十几辆坦克和二三十辆步兵战车、装甲车分散各处,炮口一律朝外。
19日傍晚,叶利钦从议会大厦出来了。他登上一辆坦克,向人群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叶利钦愤怒谴责了这次政变,表示他决不屈服,一定要斗争到底,直至苏联社会恢复平静。他号召人们团结在他周围,支持他挫败这次政变。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苏联历史上最后一页
20日清晨,“白宫”的25个出入口全都大门紧闭,内有全副武装的俄罗斯内务部特种部队和上过阿富汗前线的复员军人守卫。叶利钦和“俄罗斯民主精英派”继续在宫内发布命令,控制着局势。来人要过六道武装警卫才能见到叶利钦。副总统鲁茨科伊上一天已下令,冲击“白宫”的人格杀勿论。
事实上,叶利钦等已基本上控制了局势。“八一九”政变大局已定。进城部队有的投向叶利钦,有的不听“紧急状态委员会”调遣,退回了驻地。“紧急状态委员会”8名成员中,有的托病不出,有的已灰心丧气,有的干脆准备向戈尔巴乔夫求饶。
20日上午,俄罗斯议会紧急会议在“白宫”开幕。“紧急状态委员会”有3名成员飞往黑海之滨戈尔巴乔夫的别墅去请他重新出来收拾局面。22日凌晨,戈尔巴乔夫安抵莫斯科,微笑着走下舷梯,宣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
紧急状态委员会的8名成员,除内务部长普戈自杀外,其余7名全部被捕。“八一九”政变遂告失败,历时仅3天。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签署了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苏联飘扬了近69年的镰刀铁锤的红旗从大楼顶上被降下,原沙皇俄国的白蓝红三色旗在一片鼓噪声中被升起。苏联的演变加剧,最终解体。苏联的历史合上了最后一页。
点评:
“八一九”政变后,这个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半个世纪主要角色的超级大国,迅速衰落并开始解体。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回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却无回天之力,反而加速了解体的进程。戈尔巴乔夫也在这次政变后不久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叶利钦权力的上升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的结果总与他本初的愿望无法合一,他试图通过新联盟条约把加盟共和国松散地拼凑在一起,把原来高度统一的国家变成一个国家的联合即联邦,而结果却是分崩离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岂止是戈尔巴乔夫的遗憾,这次政变及之后的苏联解体,对国际共运产生了巨大冲击,对苏联更是带来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