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闪电行动”——1999年10月巴基斯坦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70.“闪电行动”——1999年10月巴基斯坦政变

70.“闪电行动”

——1999年10月巴基斯坦政变

巴基斯坦自1947年独立以来,多是军人执掌国家政权。因此,军人在巴基斯坦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十分突出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2月,谢里夫被推举为总理,他决心削弱军人的涉政功能,他首先利用执政党在议会的绝对优势架空了总统,使之武装部队总司令有名无实,之后准备撤换陆军参谋长。但在实施过程中,被早有准备的军方反戈一击,不仅没有撤掉陆军参谋长职务,反而断送了自己为期才31个月的政权。

穆沙拉夫的空中惊魂和闪电政变

1999年10月12日晚上7时左右,刚刚参加完斯里兰卡建军50周年庆典的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将军,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起飞的班机飞抵巴基斯坦机场上空时,机组人员突然接到指令,不准降落,并被告知要么飞到印度降落,要么飞往距首都卡拉奇200公里的纳瓦布沙阿机场降落,而一旦降落在这个机场上,等待穆沙拉夫军的将是冰冷的手铐,因为在那里警察已做好了逮捕穆沙拉夫的准备。

其实,此时的穆沙拉夫对自己几小时前被免职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当天下午5时10分,巴基斯坦电视台播放特别节目,内容是巴总理谢里夫颁布命令,宣布巴陆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沙拉夫将军“提前退休”,任命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自己心腹的三军情报局局长齐亚·乌丁取而代之。谢里夫宣读完命令后,还同齐亚·乌丁亲切握手。

飞机无奈只好在机场上空盘旋,燃料在一点点枯竭。富有经验的穆沙拉夫已经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边指挥部队包围机场,对自己的专机实施营救行动,另一方面与卡拉奇机场调度周旋,要求降落。就在燃油将要耗尽之时,穆沙拉夫果断拿起话筒命令地勤人员:“我是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飞机燃料将要耗尽,我命令你们允许飞机降落。”

就在飞机强行降落的同时,忠于穆沙拉夫的军队冲进了卡拉奇机场。7时47分,飞机终于在燃料即将耗尽之时着陆。一大群士兵簇拥着穆沙拉夫离开了机场,前往当地的海军基地。接着首都忠于穆沙拉夫的军队便采取了行动,很快占领了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包围了总统府和总理府,关闭了全国所有的国际机场。这令谢里夫惊慌不已,最使他始料未及的是,支持穆沙拉夫的军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迅速集结,以致他还没有来得及离开电视台就成了瓮中之鳖,谢里夫自己与新任陆军参谋长以及部分内阁部长全被逮捕软禁。接着,穆沙拉夫军队控制的电视台发布消息,宣告谢里夫政府已被解散。穆沙拉夫的政变称得上是一次“闪电行动”。

13日凌晨,穆沙拉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声称:为了国家利益,军队不得不解散政府;采取军事行动是为了稳定局势。他要求全国保持镇静,并说军队已控制了局面。

15日凌晨,穆沙拉夫颁布临时宪法1号令,在巴基斯坦全境实行紧急状态,中止宪法,解散联邦和省议会,穆沙拉夫担任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

17日,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向全国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宣布成立以他为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负责巴基斯坦的内外事务,并称将尽早恢复民主。巴总统继续留任,并根据国安会的建议行使职权。另外,宣布成立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监督下的部长内阁。穆沙拉夫还阐述了管理国家的七点计划纲要:重树国民信心和士气;加强和巩固国家联邦制度,消除各省之间的矛盾,恢复民族团结;振兴经济,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国家机构非政治化;权力下放给百姓;迅速全面清查腐败。

穆沙拉夫再三强调指出,“巴基斯坦现在并不是实行军法管制,而是采取另外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除非确有必要,军队无意留恋管理国家事务”。“宪法只是暂时被中止,目前的举措只是为国家实现真正的民主铺路”。

外交上,穆沙拉夫向国际社会保证,巴基斯坦将一如既往地遵循所有国际关系准则,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巴将继续保持和发展与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并重视保持与美国等世界大国的关系;将继续致力于改善与邻国印度的关系,巴将单方面采取措施,撤出新近布置在边界地区的军队,缓解两国边境地区的紧张状态,但他又强调,巴将继续在道义上、政治上、外交上支持克什米尔人民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

必然的结果

巴基斯坦这场军事政变来势突然,其背后存在着必然因素。巴基斯坦自1947年独立以来,曾有20多年时间由军人执掌国家政权。即使民选政府掌权时期,军方在国家政治社会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军队、总统、总理并称为国家权力三大支柱。谢里夫1997年2月上台执政仅2个月,便利用执政党在议会的绝对优势修改了宪法,废除了宪法中规定的“总统有权在适当时候解散政府和议会和调动军队”等有争议的条款,架空了总统,总理独揽党政军大权。

之后,谢里夫又将矛头指向军方,企图在军中扶植亲信,撤换巴陆军最高领导人穆沙拉夫,继而完全控制军队。军方对此早有察觉,并公开与其挑战。1998年8月,时任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委员会议主席贾·吉尔·卡拉迈特上将突然宣布辞职,其原因是卡拉迈特对政府的内外政策提出了批评,并建议在最高层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这表明军方希望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在政治生活中有更大的发言权。卡拉迈特的建议使谢里夫极为恼火,立即要求卡拉迈特辞职。

穆沙拉夫接任陆军参谋长一职后,政府与军队的矛盾并未缓和。1999年中,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卡吉尔边境发生冲突,使巴军政矛盾公开化。谢里夫指责军方没有得到政府的同意就在这一有争议的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并下令部队从卡吉尔撤军,同时主张不再支持挑起争端的伊斯兰教武装分子。而穆沙拉夫不同意,因为是他亲自下令打响了卡吉尔战役的枪声,他也公开承认对克什米尔武装分子的支持。同年7月,在印巴冲突最为严重的时候,谢里夫顶着国内重重压力访问美国,并签署了巴美华盛顿宣言,直接促成了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后撤行动,印巴紧张局势终于降温。但此举事先并未征得军方同意,致使双方的关系雪上加霜。

卡吉尔冲突后,谢里夫视察了几乎所有的巴军防地,安抚将士,独揽“蒙羞卡吉尔”的一切责任,将巴军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积聚自己的实力。此后,谢里夫先后派其弟等心腹访美,与美达成了“孤立塔利班、协助捉拿本·拉登、解除穆斯林武装分子的武装”等多项默契。军方认为谢里夫的行为是“继续出卖国家利益并企图把外部势力引入巴国内事务”。

于是,一场政变在酝酿着。1999年9月18日和24日,巴军方高层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一旦总理罢免穆沙拉夫,军方将采取的应急措施。与此同时,穆沙拉夫开始清除军队中的亲谢派。但纸里包不住火,谢里夫很快得到了军方两次秘密会议的密报,遂下决心,先下手为强,就在穆沙拉夫出国期间解除穆的职务。然而,谢里夫却失算了,却被早有准备的军方反戈一击,断送了自己为期31个月的总统生涯。这就叫算尽机关反被算。

点评:

一个是总统,一个仅是陆军参谋长;一个在国内可以有条不紊,严密地部署人事变动,一个在国外毫不知情;一个在地面,可以掌控多数部队、机场等,一个在天上,只能掌控少数忠于他的地面部队。然而,前者却被后者推翻,据说后来被判终生监禁,而后者则当上了总统,这真是令人反省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谢里夫的轻敌还是穆沙拉夫的机智,是谢里夫的失道寡助还是穆沙拉夫的人缘好?这也许只有当时的旁观者清楚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