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太子港不太平——1991年9月海地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63.太子港不太平——1991年9月海地军事政变

63.太子港不太平

——1991年9月海地军事政变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1502年,它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1803年,海地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自从1957年以来,杜瓦利埃家族一直统治着这个岛国。在这个家族统治下的海地,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而统治者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为此,海地政变不断发生。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终于被赶下台。在以后几年,海地政局持续动荡不安,政变频繁。1991年初的总统大选中,阿里斯蒂德当选为海地独立以来的第一次民选总统。他的当选引起右翼分子、杜瓦利埃余党和部分军人的恐慌与不满。同年9月30日,以武装卫队临时总司令塞德拉斯将军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迫使阿里斯蒂德流亡海外。

反独裁英雄

阿里斯蒂德,1953年出生于贫穷落后而又动荡不安的海地。他目睹海地人民在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希望有一个救民于水火的上帝。他决定去寻找上帝。1979年,他到了耶稣的诞生地以色列攻读《圣经》学。1982年他学成归来,决心把上帝的博爱和仁慈洒向苦难的人间,唤起恶者的良知,激起百姓的觉悟。1982年6月,阿里斯蒂德担任了神父之职。在传教期间他深深地体验到了人民的苦难、政治的黑暗。他从理想的天国回到了残酷的现实。

人民在呻吟,在流血,在受难;阿里斯蒂德在沉思,在同情,在愤恨。既然万能的上帝不能把芸芸众生救出苦海,那么自己就做普罗米修斯,把光明和幸福带给人间,让加勒比海岛国走向民主与昌盛。坚定的信念化成了无畏的行动。阿里斯蒂德通过传教布道向广大民众揭露杜瓦利埃的残暴,抨击政府的黑暗,号召人民觉悟起来,推翻暴政。阿里斯蒂德对军人独裁政权的攻击是毫无顾忌的。他被海地人民誉为“反独裁的英雄”。

1986年2月,在一起军事政变中,统治海地几十年之久的杜瓦利埃家族终于被赶下台,杜氏王朝覆灭了。杜瓦利埃独裁统治瓦解后,政权落到了杜氏武装部队参谋长享利·南菲将军的手里。然而南菲依然实行的是独裁政体,民众生活一切照旧,以后的5年里,海地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政变频繁发生。

在这动荡的年月里,阿里斯蒂德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反对派领袖,在1990年12月的总统大选中,他作为民主阵线的候选人,参加海地独立187年以来的第一次民主的总统竞选。他多次表示,他的政党的行动纲领是扼制任何复活前杜瓦利埃政府的活动,并决心“根除腐败、暴力和犯罪活动”,把海地人民引向民主、自由和幸福之路。这个竞选纲领深得人心。极右分子恨之入骨,对阿里斯蒂德进行袭击、恐吓和暗杀。然而这些并没有使阿里斯蒂德屈服、退让,他以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去迎接挑战,接受人民的选择。

民众把国家的最高职位和民主化的重担赋予了这位“反独裁英雄”,37岁的神父以70%的绝对多数当选为总统。1991年2月,阿里斯蒂德正式宣誓就职。

总统宝座在旋涡中沉浮

总统宝座并非安乐椅,阿里斯蒂德是从一名神父一跃而成为总统的,无从政经验。他深知,在海地这样一个政局动荡的国家里,没有一个铁腕人物恐怕是难以驾驭的。从历史到现实,阿里斯蒂德深深懂得稳定的关键首先在于军队。他是一个神职人员,连枪都没有摸过,上至司令下至士兵他都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没有老上司、老部下、老战友。更为重要的是,在海地这个素有军人干政传统而又缺乏民主意识的国家里,军人是不会轻易服从文人政府的。既要稳定政局防止军人干政,又要利用军队,惟一的选择只有一个:改组军队。于是,他辞退了8名高级将领中的6名,同时提拔重用一些主张民主的年轻军官取而代之。其中之一便是塞德拉斯,他被委任为海地武装部队临时总司令。阿里斯蒂德希望这些年轻一代的军人支持文人政府的民主改革,成为民主政治和新政府的保护神。海地军人干政已成为传统,政府各部部长几乎是清一色的军人,人们不知道这是政府还是军营。

9月间,阿里斯蒂德到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在会上,他发表讲话,表示回国后要对军队进行进一步的改革。阿里斯蒂德回到太子港后,才知道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已引起了军方的强烈不满。然而他不理睬这些,仍然推行他的种种改革措施。首先,他进一步缩减军队,同时,增加了总统私人卫队中的文职人员。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削弱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

阿里斯蒂德的改革激怒了军方。9月27日,席瓦尔将军代表军方向政府提出“军人应享有最大自治权”的建议。席瓦尔毫不客气地对总统说,要军队把武器交给卫队中的文职人员,这是违反了武装部队条例。席瓦尔将军抱怨说,军队现在已缩小成专为政府效劳的单位,这是对军队的压制和歧视。

军队长时期没有总司令,7月初被任命为“临时总司令”的塞德拉斯将军,对“临时”二字怒火中烧,已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9月27日,席尔瓦举起手枪,狂然一吼:“拿起武器,送他去见上帝。”

激战总统私宅

1991年9月29日深夜,坐落在太子港北部的总统私人住宅里灯光还没有熄灭,阿里斯蒂德总统还在办公室里研究席瓦尔将军的那份建议。要接受军方的建议是很难的,这将意味着他的种种改革的失败;要拒绝军方的建议也很难,这将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在这个小小的岛国上,频频发生政变的事是有目共睹的。难道只有这两种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这时,已经是9月30日凌晨了。阿里斯蒂德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还在为哪种选择为好而苦苦思考的时候,军队已经动手了。

凌晨两点,驻扎在首都东郊的装甲营的一批士兵,在席瓦尔将军的率领下已爬上轻型装甲车,分兵两路向太子港进发,一路进攻总统府,另一路则负责包围坐落在太子港国际机场附近的总统官邸;与此同时,政变头目、武装部队临时总司令塞德拉斯亲自率领部队包围了北郊的总统私宅。此时,总统的心腹、国家电台台长法瓦尔德已经在电台宣布并谴责了这一军事政变。但是不到几分钟,6名士兵冲进电台播音室绑架了这位台长。接着,全国15家电台和电视台几乎均被政变军队封闭,只剩下宗教电台还在呼吁“拯救人类灵魂的上帝”。

当城内枪声大作时,阿里斯蒂德大吃一惊,他立刻意识到城里发生了军事政变。愤怒之中,他第一个反应是,立即赶回总统府,凭借他的威望和海地人民的支持,他有信心将政权从军人政变者手中夺回来。但是,一切都晚了。塞德拉斯亲自率领的部队已经包围了总统私宅。据法国驻海地大使迪富尔说,他是最早看到政变军人的车辆向总统住宅驶去的目击者之一。他甚至想到赶往总统住宅将阿里斯蒂德藏在他的防弹车里搭救出来,但是这时阿里斯蒂德总统的私人卫队已同政变军人开始交火。阿里斯蒂德命令卫队掩护他,无论如何也要送他到总统府。这时,总统贴身保镖已有一人被对方击毙。在其余卫兵的拼死掩护下,阿里斯蒂德终于冒着枪林弹雨登上了轿车,冲开一条血路,向总统府疾驰而去。

当阿里斯蒂德到达总统府不久,政变部队就将总统府重重围住,并且开始向总统府进攻。这时阿里斯蒂德身上的衣服已溅满了卫兵的鲜血,那是从总统私宅中冲出来时被击毙的卫兵的鲜血。阿里斯蒂德指挥着忠于政府的总统府卫队向政变部队开火,战斗异常激烈。政变部队士兵高喊着“活捉阿里斯蒂德”,不断地向总统府冲击,总统府卫队的伤亡越来越大,渐渐支持不住,从大门口节节后退。政变士兵冲进总统府,总统府卫队终因力量悬殊,成了俘虏。阿里斯蒂德无路可走,也被蜂拥而上的士兵逮捕了。

阿里斯蒂德被立即押往兵营,政变士兵打算在途中就把总统枪决。汽车开到半路,突然停下,政变士兵将总统押下车。就在这时,黑暗中驶来一辆汽车,车上的人朝押运总统的士兵开火,双方发生了枪战。原来车上的人是几名忠于总统的警察和总统保镖。政变士兵一边还击,一边将总统重新押上车,朝兵营急驶而去。枪战中,3名保镖被打死,其中包括总统的贴身安全长官。

此时,政变部队已占领了电台、电视台,关闭了国际机场。在城里的另一些战略要地,忠于政府的军队同政变部队发生了激烈枪战。到天亮时,枪声才渐渐停下来。

30日上午,现年42岁的海地武装卫队临时总司令塞德拉斯正式上台掌权。塞德拉斯通过国际法语电台宣布:“武装部队被迫承担起保证国家不沉没的责任。”塞德拉斯说,军队是“为海地人民服务的一支非政治力量”,他保证军队“将保障民主自由,遵守宪法秩序,准备同去年12月选举产生的议会一起治理国家”。此外,他还答应“不久将举行总统自由选举”,并希望“为下次大选建立有利的气氛”,不过大选日期则“另议”。

阿里斯蒂德总统被关进兵营后,美国、法国和委内瑞拉对政变后的阿里斯蒂德总统的命运表示了关注。经这些国家驻海地使馆的一番斡旋,阿里斯蒂德最终获得政变当局批准,让他离开海地,流亡国外。10月1日凌晨,被带往太子港机场的阿里斯蒂德总统登上委内瑞拉总统派来的专机,连同他的7名私人卫队成员和5名家属离开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阿里斯蒂德总统走了,但海地的政治形势仍然非常混乱,全副武装的军队继续在太子港街头巡逻。尽管从当地时间18时至次日凌晨6时实行宵禁,但阿里斯蒂德的追随者们仍在首都街头修筑街垒,偶尔仍可听到枪声。与此同时,部分居民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有一些商店已开门营业。据目击者和医院人士说,9月30日的政变,“至少有100人丧生”。政变后多日,海地首都仍“笼罩在一片紧张气氛之中”。

阿里斯蒂德受到元首礼遇

阿里斯蒂德总统抵达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时仍然受到了国家元首的礼遇。在两国领导人会晤前,还为阿里斯蒂德举行了一次阅兵式,总统卫队奏起了海地和委内瑞拉两国国歌。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亲自迎接阿里斯蒂德的到来,守候在总统门口的委内瑞拉国防部长奥乔亚明确表示委内瑞拉的立场是“完全反对政变,支持恢复法制”。他还说,“这类事情给拉美历史抹黑。佩雷斯总统已经代表国家表了态,委内瑞拉武装部队支持这种态度。”

几天后,当他来到华盛顿向美洲国家组织各成员国代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时,几千名侨居美国的海地人在这幢乳白色大楼的外面马路上狂歌狂舞,以示对这位合法的民选总统的支持。在纽约,侨居美国的海地人举行了示威游行,反对海地政变。

此外,巴拿马、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及古巴等拉美国家纷纷发表声明谴责这起军事政变,并要求立即恢复海地的合法政府。

同时,在美洲各国政府的要求下,美洲国家组织于10月2日举行特别会议讨论海地局势。被废黜的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出席了会议。他表示,尽管有生命危险,他还是准备回海地履行宪法赋予他的职责,并要求美洲国家组织迅速派一个国际代表团去海地劝说军人交出权力。阿里斯蒂德的讲话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10月8日,美洲国家组织外长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上又作出了对海地实行严厉经济制裁的决定。根据这项决定,对海地的经济制裁包括人道主义援助之外的一切贸易禁运和冻结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中的所有资产。美国也中断了对海地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在这次紧急会议之前,即6日,美洲国家组织外长代表团赴太子港同政变当局谈判,要求军人交出权力,恢复海地的合法政府。谈判进行了两天,毫无结果。

代表团返回华盛顿。拉美国家外长在特别会议上曾经讨论过,如果斡旋失败就派多国部队去海地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但是,派兵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海地发生政变后,美国虽然中断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是,在出兵干预方面,美国未正式表态。

点评:

阿里斯蒂德力图改变军人参政的局面,为国家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然而,不甘寂寞的军队却不愿意放弃政权,为了政权,他们不惜发动政变,给国家又一次带来动荡。可见,在一个有军人执政传统的国家里,要改变这种状况是艰难的。许多落后的中小国家政变多因军人争夺国家最高权力,且政变者再被政变,多为军人。这是一个世界性政治通病和难题,如何解决?政治家、军事家们本身解决不了,短时间内也解决不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也许将来在执政权力的方式和性质发生改变且与利益脱勾的情况下才能得以解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