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吉大港的枪声——1981年5月孟加拉国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61.吉大港的枪声——1981年5月孟加拉国政变

61.吉大港的枪声

——1981年5月孟加拉国政变

孟加拉建国后,齐亚·拉赫曼任总统。1981年5月30日,齐亚在视察孟加拉第二大城市吉大港时,当地驻军首脑曼苏尔·艾哈迈德发动政变并成功,齐亚不幸遇害。但由于齐亚总统在国家和军队中威望很高,政变不得人心、军心,政变头子曼苏尔在总统被害不到60小时内被愤怒的士兵打死。孟政府和军队为齐亚总统举行国葬、军葬。之后,国家形势逐渐恢复平静。

齐亚总统其人

1978年3月26日孟加拉国建立之后,齐亚·拉赫曼得到穆吉布的重用。同年9月1日成立孟加拉民族主义党,齐亚·拉赫曼任主席。1979年4月,齐亚履行了在竞选总统时的诺言,全国结束军管,他本人亦退出军界。至此,孟加拉国完成了向文官政府的过渡。他之后在一次议会上说,他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目标:参加国家独立战争、在国内建立民主和发展孟加拉国的经济。他说:“我已完成了第一目标,第二目标也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第三目标尚待完成。”

齐亚总统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他以“外交活动家”的姿态,频频出国访问,改善和加强了与许多国家的关系。他高度重视孟中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1977年1月和1980年7月,他曾分别以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和总统的身份两次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隆重欢迎。

齐亚平时生活简朴,不吸烟,不喝酒,他办事讲求效率,经常在国内巡视,一月之中有时竟多达20天。他甚至还步行到偏僻的村庄视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为了保持与军队的关系,他当上总统后,仍一直安家在军营。总之,在孟加拉人民心目中,齐亚·拉赫曼是一个“有力、诚实和献身的领袖”形象。

突击队雨夜突袭

吉大港濒临孟加拉湾,是孟加拉国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齐亚总统于1981年5月29日上午乘专机从首都达卡抵达吉大港视察。抵吉大港后,总统一行入住政府客宾馆。齐亚总统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宾馆稍事休息后就召集执政的民族主义党部分常委开会,会议一直开到下午2点,接着又会见了当地的社会名流。晚上处理了急案后便上床就寝,打算翌日上午飞回达卡。

总统下榻之处本应戒备森严,按规定要派166名警卫人员和便衣特工守卫,但总统的私人参谋马夫兹中校已暗中参加了政变集团,在他授意下,当晚警卫人员减少到57人。马夫兹还下令撤走二楼总统卧室门口的2名随身警卫,这为政变谋杀扫清了障碍。

5月的孟加拉国正值雨季,当晚风雨大作。在暴风雨的掩护下,当地驻军首脑24师师长曼苏尔少将,派他的亲信组成的突击队,分乘3辆汽车由24师师部奔赴宾馆。凌晨3点30分,一个分队埋伏在宾馆附近,监视宾馆出入通道。另两个分队向宾馆大门发射了火箭,扔出数颗手榴弹,并用轻机枪猛烈扫射。

守卫人员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毫无准备,两个分队便在猛烈火力掩护下冲入宾馆。一个分队占领底层,另一个分队冲上总统住的二层,总统的警卫人员不少倒在突击分队的枪口之下,穆蒂乌尔中校率先奔向总统的套间。就在齐亚总统开门的一刹那,穆蒂乌尔恶狠狠地扳动枪机,其余突击队员也随之向总统开枪。在短暂的搏杀中,总统和随行人员伤亡28人,突击队只有两人负伤,鲜血洒满了地板,年仅45岁的总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政变者接管国家权力

曼苏尔得知刺杀总统成功后,窃喜大功告成,立即部署:控制电台、机场和港口,切断通向首都达卡的交通和石油供应。上午8点,曼苏尔召集当地军政领导人,宣布成立以他为首的7人“革命委员会”。在座的大部分官员得知总统已被杀害,被迫表示拥护曼苏尔。9点,吉大港电台公告,以曼苏尔少将为首的“革命委员会”接管了政权,同时废除宪法,解散议会和内阁,对全国实行军事管制。

曾在这一年的5月初,齐亚总统调曼苏尔回达卡任国防参谋学院院长。曼苏尔对于这个无实际兵权的职位深感不满。为了实现他的夺权野心决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成功,便成仁”。曼苏尔借故推迟到新职报到,暗中加紧部署政变计划,秘密调集4000名官兵驻扎吉大港。同时,把一些他认为不可靠的军官调离吉大港,去其他防区值勤或安排在5月份去外地休假。

5月中旬,曼苏尔派政变骨干分子穆蒂乌尔中校去达卡做总统的私人参谋马夫兹中校的工作。穆、马二人是至交,他们都有往上爬的野心。穆在交谈中透露了政变的打算,以“事成后必委以重任”的允诺换取马夫兹提供总统的行程。马夫兹利欲熏心,向穆透露了齐亚总统将于5月29日去吉大港巡视的消息。穆蒂乌尔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迅速返回吉大港向曼苏尔作汇报。曼苏尔在总统到达之前做好了行刺的部署。总统一行抵达宾馆不久,穆蒂乌尔就用暗语在电话中通知马夫兹动手时间,让他做好里应外合的准备。

齐亚总统对曼苏尔其人是了解的,并有所防备。这次临行前,情报部门也汇报了吉大港的可疑迹象,建议总统临时取消去吉大港的计划,但总统认为这次去是为解决党内事务和地方选举问题,不接触军队人员。对于曼苏尔,齐亚总统认为他尚不至于马上公开反叛,当然也考虑到他不会遭到危险,并认为,“如果曼苏尔向我下毒手,他也没有好下场,肯定会被人民处死”。事实正出于他的意料之外。

政府对政变采取镇压、攻心对策

在达卡的陆军参谋长艾尔沙德中将于5月30日凌晨得到齐亚总统遇害的消息,他立即通知了政府总理、副总统及内阁其他成员。他们前往陆军医院,叫醒了正在住院的75岁的副总统布杜尔·萨塔尔。

上午10点,达卡电台在特别广播里宣布齐亚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阿布杜尔·萨塔尔就任代理总统。萨塔尔宣布孟加拉国全国为齐亚总统举行40天的哀悼,全国下半旗志哀。同时下令孟加拉国“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萨塔尔随后召集陆海空三军司令和政府领导人开会讨论形势。三军司令表示忠于政府和国家宪法。齐亚任命的内阁继续掌管国家权力。会议决定对政变采取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双管齐下。

萨塔尔代表政府在达卡电台向曼苏尔等叛乱分子发出最后通牒,命令他们限期投降,否则将对他们采取“最后行动”和“最严厉的措施”。陆军参谋长艾尔沙德也要求叛军投降,呼吁叛乱士兵离开吉大港兵营到附近政府军营报到,并宣布将曼苏尔及4名旅长从军中除名。

齐亚总统被害的消息在达卡电台一广播,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孟加拉国大地。达卡有上万名悲痛的群众冒雨到达卡体育场为齐亚总统作祈祷。代理总统萨塔尔、总理阿齐兹·拉赫曼、国会议长、政府部长和反对党领导人参加了祈祷。他们以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位奋发有为的领导人。

政变分子受到惩罚

曼苏尔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各界的谴责,各地驻军和警察部队均表示效忠政府。各政党也发表声明,谴责杀害总统的叛乱行为。曼苏尔的第24师内部在了解事情真相后,趋于分裂,开始有3个团向政府投降,炮兵和305旅等部队也陆续投降。政变发生后不到一天时间,形势就急转直下。政府军在发出最后通牒而仍有部分叛军负隅顽抗、拒绝投降的情况下,向吉大港推进,叛军内部顿时一片慌乱。

31日下午,曼苏尔与达卡陆军总部通话,表示愿意同政府和平谈判。陆军总部断然拒绝,令其立即无条件投降。曼苏尔见大势已去,于6月1日凌晨2点携家眷和一些亲信乘吉普车逃跑。当日上午政府军畅行无阻地开进吉大港。政府电台宣布悬赏50万塔卡,捉拿叛军首领曼苏尔,死活皆可。下午4点,曼苏尔及其一行数人在距吉大港东南40英里靠近边境的一个叫法蒂克查里的小村子里被捕。当晚,在押送途中曼苏尔被愤怒的士兵和群众打死。正如齐亚总统所预言的,害人的曼苏尔最终得到了可悲的下场。

曼苏尔和另外两名政变发动者被打死,17名政变骨干分子被捕。政府组建了专门审判此次政变事件的军事法庭。6月7日曾隐藏在总统身边的马夫兹中校被捕。军事法庭共秘密审讯了31人,除2人被判无罪外,穆西努丁准将、拉希德上校、纳瓦泽什上校、马夫兹中校等12名政变发动者被处以死刑,另外17名军官被判处年限不等的徒刑。

人民向总统志哀

6月1日下午,齐亚总统的遗体被政府军空运首都达卡,停放在议会大厦。这一天,数十万群众涌上街头悼念齐亚·拉赫曼。齐亚总统弹痕累累的遗体停放在鲜花簇拥的木棺内。人们把鞋拿在手里,赤着脚走路,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一英里长的吊唁队伍蜿蜒行进在议会大厦周围,通宵达旦,川流不息。当天,吉大港的居民也在总统遇害的宾馆外举行了悼念活动。

6月2日上午,孟加拉国以最高礼节为齐亚总统举行隆重的国葬、军葬。达卡倾城而出,近百万人身着白色服装如潮涌一般奔向议会大厦。吊唁者堵塞了整个地区,达卡市约有一半的居民陆续来到齐亚墓地同他诀别。内阁成员、议员、三军领导人、外交官参加了葬礼。当覆盖着孟加拉国国旗的棺木安放到墓穴时,响起了21响礼炮,三军司令敬礼志哀。参加葬礼的数十万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11月16日,萨塔尔在选举中以1200多万票的压倒优势当选总统,反映了孟加拉国人民维护国家独立,要求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愿望。

点评:

曼苏尔·艾哈迈德发动的吉大港政变,对孟加拉国人民来说,无异是晴天霹雷。齐亚总统在民众的心目中,有着良好的领袖形象,遇害后引起了全国巨大悲痛。但为什么没有避免这一灾难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掌握一定军权者妄图篡位夺权,当时机到来时,便以极其凶狠的手段置总统于死地。其次,总统安全工作机制不完善,安全工作不到位。另外,总统本人安全观念淡薄。总统临行前,情报部门已向他汇报了吉大港不安全的可疑迹象,可总统并未取消计划,也未采取更好的安全防范措施。这些,便给政变谋杀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