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一次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胜利——1969年5月苏丹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8.一次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胜利——1969年5月苏丹军事政变

18.一次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胜利

——1969年5月苏丹军事政变

1964年的苏丹,以阿布德为首的军政府因社会经济危机和分裂主义问题而垮台。之后几年,政局一直处于混乱之中。1969年5月25日,苏丹“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格凡特步兵学校副校长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上校发动政变,建立了以革命指挥委员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军政府。尼迈里效法纳赛尔,执行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寻求新的社会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变之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矛盾。

军人政客权力之争

1964年10月,易卜拉欣·阿布德将军为首的军政府因无力解决政府中的腐败、经济危机和南部分裂主义问题而垮台,不得不将权力移交给政客们,由无党派人士和各政党联合组成过渡政府。1965年6月,在北部6省制宪议会选举中获胜的乌玛党与民族联合党合作,组成以两党为主体的联合政府,从此苏丹又进入政党争权夺利的时期,引起新的政治混乱。之后,虽然先后更换了五届政府,均由于腐败无能及管理不善,苏丹的经济问题日益恶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加上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反政府的斗争日益高涨。

南部黑人居民的分裂问题也困扰历届政府。苏丹南部的居民基本上是黑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信奉原始宗教或基督教,他们不满阿拉伯人的统治地位,要求民族自治。由于历届政府的拒绝和镇压,终于爆发了南部黑人部落的武装叛乱。苏丹政府军的多次围剿均告失败,政府军蒙受重大损失,国家为此一筹莫展。

苏丹武装部队中不满情绪也日益增加,一部分军人埋怨本不应将军人政府移交给文官,其中以少壮派军官为核心的苏丹“自由军官组织”的反应最为强烈,他们主张再次发动接管政府的军事政变。“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人尼迈里上校是一位信奉纳赛尔的阿拉伯军人,他鼓吹惟有具有先进思想、良好组织和高度责任感的武装部队才能廉洁奉公,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拯救国家于危急之中。于是,苏丹政局又出现了一场新的是文官还是军人治理国家为宜的争论,也就是“政客”和军人争夺政权的斗争。

尼迈里策划政变

60年代中,尼迈里上校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开始策划政变,但由于“自由军官组织”的力量不足,且多数握有军权的将领们持保守的、游离于政治是非之外的立场。因此,为了避免与政府军的正面战斗,尼迈里决定趁军政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时机发动政变。

机会终于来了,国家最高委员会副主席穆罕默德·伊德里斯·阿卜杜拉少将率领一个5人军事代表团访问莫斯科,这5名高级军官均执掌了重要的军职;国家最高委员会主席赛义德·伊斯梅尔·阿扎里也动身前往扎伊尔进行国事访问,尼迈里等人决定即刻发动政变,成立了秘密的革命指挥委员会。

尼迈里能集聚的武装力量总共只有434人,其中伞兵250人,装甲兵170人和14名军官,这点力量与近3万人的政府军较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在这有限兵力的情况下,尼迈里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占领军政重要机构、逮捕军政要员的突击战略,以达到控制首都的计划,从而宣布建立军人政权。

短促交火

1969年5月25日凌晨,政变部队集中后向喀土穆市区移动。根据政变指挥部的安排,首先集中全力进攻陆军司令部,经过短促的交火,占领了司令部,随即占领了电台和通讯机构,控制了宣传工具,切断了首都与外省的一切通讯和交通联系,以防止忠于政府的军队反攻。在政变行动获得部分成功后,一部分首都治安部队和警察加入了政变的行列,政变力量骤然增加,增强了尼迈里等政变领导者的信心。随后,各小分队按名单逮捕军政要员,把他们集中拘禁在陆军司令部和喀土穆宾馆,其中包括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德伊法拉少将、政府总理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古卜,还逮捕了极右和好斗的苏丹穆斯林兄弟会的领袖和主要成员。在控制了首都后,即宣布在全市实施戒严,以防止反政变力量的聚集。

上午9时,尼迈里上校代表政变力量在国家电台宣布,武装部队革命指挥委员会已接管了政权,解散国家最高委员会、内阁和制宪议会,停止1964年临时宪法,并任命前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巴巴克尔·阿瓦达拉为总理组织新内阁。至此,尼迈里上校领导的军事政变获得了成功,军人又重新执政。这次政变,虽出现了小规模的交火事件,但基本上是和平接管政权,政变者对前政府领导人、高级军政人员和有势力的政界人物没有采取杀戮和虐待行为,减少了反对政变的活动。

受欢迎的左倾立场

尼迈里上校在政变成功后,决定接管政权,并宣称任职5年之久的文官政府未能解决苏丹的经济发展、南部的骚乱和分裂活动、农业生产衰退等重大问题,并指责各政党都在为帝国主义的事业效劳。他向全国人民和武装部队表示,这次政变的目的是要消灭政治腐败、贪赃枉法和治理不善的弊端。他保证新政权将全力解决经济问题,以和平谈判解决南部黑人自治问题。新总理阿瓦达拉发表施政纲领时说:“以尼迈里上校为首的军官们进行这次政变,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竭力要恢复政党政治,苏丹独立以来历届由政党组成的政府都破坏了苏丹独立的原则。新政府将使这次政变能实现结束腐败制度,使人民摆脱落后和奴役,使这个国家走上社会进步的希望。”他表示新政府将“支持反对新老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支持反对种族歧视,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渗入非洲大陆的斗争;努力建立同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合作,将尽一切力量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服务;将加强阿拉伯联盟,保持与埃及的特殊关系。”这反映了尼迈里的军政权是以纳赛尔在埃及实施的政策为蓝本,表现了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性质,也反映了它在政治上的左倾。

革命指挥委员会是由年轻军官组成的。尼迈里任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晋升为少将。内阁由军人和文官混合组成,尼迈里兼任国防部长。政变后,革命指挥委员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更换武装部队中的全体军事领导人和各兵种军事指挥官,由校官替代了将军。校官们即成为执掌军政权力的新贵。革命指挥委员会还宣布除了苏丹共产党外,一律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尼迈里主席表示了军政权的强硬立场,对任何反对军政权的人士都将给予严厉的惩处,直至处以死刑。军政权在政治上的左倾立场,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苏丹左翼势力的代表工人、学生和知识分子普遍支持政变,他们走上街头,举行支持军政权的示威游行。多数社会团体纷纷发表支持的声明。武装部队的军事指挥机关、各兵种和各地驻军纷纷发表支持以尼迈里为首的新政权的声明。这一广泛的支持,使新政权获得了保证。

苏丹的右翼势力反对这场政变,对军政权持反对的态度。如苏丹最大的政党、与苏丹伊斯兰教势力最大的安萨尔教派有密切联系的乌玛党反对推翻文官政府的军人政变,该党总书记萨迪克·马赫迪公开指责尼迈里等人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争权夺利,并散发了号召苏丹穆斯林起来反对军政权的传单。

寻求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尼迈里在政变后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他的军政府将通过实施适合于苏丹国情的社会主义来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他说:“我愿意强调,我们的革命是根据人民的愿望而产生的,我们的革命将实行适合于我国情况的苏丹社会主义制度。”他指出,军政府将采取一些主要的措施,其中包括将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建立一个由工农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政治组织,将扩大苏丹同东方集团的联系。尼迈里表示,军政府永远不会恢复腐败的、制造分裂的、争权夺利的多党政治制度,苏丹永远不再返回到旧的制度。尼迈里公开承认苏丹将遵循纳赛尔主义,以他提出的“自由、社会主义和统一(指阿拉伯民族的统一)的原则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彻底改变苏丹的落后面貌。

革命指挥委员会执政后,即宣布推行国有化运动,并在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国营经济,将外资企业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收归国有。首先将外资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56家外资公司和大中型苏丹私营企业收归国有。军事指挥委员会坚决实行一党制,顶住了国内左右两翼的压力,决定仿效埃及建立的全民党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经过长期的筹备和激烈的斗争,成立了苏丹社会主义联盟。

点评:

这次政变是尼迈里上校以少制多、避实击虚、一举得胜的政变。政变成功后的种种举措表明了尼迈里的军政权具有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性质,也反映了它在政治上的左倾。这在当时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使新政权得以产生。这次政变后尽管是军人执政,尚有许多问题,但对苏丹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苏丹从政治混乱中走向了社会主义联盟,经济恶化的形势逐步得以改变,同时也使苏丹其它各方面建设逐渐走上正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