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伊里戈延政府倒台——1930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6.伊里戈延政府倒台——1930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6.伊里戈延政府倒台

——1930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阿根廷,其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广大民众陷入贫饥之中。当时执政的伊里戈延政府,不仅不顾及民众的处境,反而加紧对民众的剥削。为此,民众进行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阿根廷政局日趋紧张。此时,军队首脑在美国垄断组织的支持下觊觎国家政权。1930年9月6日晚,乌里武鲁将军率领军官学校的官兵,借助某些陆、海军部队的力量,发动了军事政变,占领了首都,推翻了伊里戈延政府,夺取了政权。乌里武鲁自封为共和国临时总统。在保守势力的支持下,在国内建立了独裁政权。

外困内扰危机四伏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加深,仍由外国金融资本家掌握和控制着国家重要经济杠杆的阿根廷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国家财政收入逐渐减少,而支出却直线上升;出口额大大下降,外债急剧增加;因大批的库存粮食无法销售,不得不大火焚烧或抛于大海,成批的庄稼和土地被毁掉。农业濒于破产,工人工资降低,物价高涨,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执政的伊里戈延激进党腐败政府不但不设法救济和改善民众的生活,反而加紧了对民众的剥削。同时采取暴力镇压民众的反抗行动,并极力扼杀工人运动团体。这种局势很快动摇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伊里戈延的追随者也士气低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节。为了反对贫困和政府腐败,阿根廷的工人和农民掀起了罢工浪潮,阿政治局势日趋紧张。

1929年由共产党发起建立了阶级和工会团结委员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多次反政府的斗争。1929年11月,圣弗朗西斯科市米雷蒂冶金工厂的工人举行了罢工。由于企业主对工人提出的许多经济要求不让步,使罢工规模逐步扩大,引发了食品工人和建筑工人的罢工运动,而且很快就发展成了总罢工。圣弗朗西斯科工人的罢工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科尔多瓦、罗萨里奥、圣非等地的工人和农民也举行了短期罢工和示威游行,以表示对总罢工的声援。然而,圣弗朗西斯科的罢工运动遭到了当局警察的干涉、袭击和军队的镇压。许多工人被捕入狱,并死伤数人。罢工领导人、共产党员何塞、曼坎内被捕并遭受毒打,最后被逐出城市。其它几个省市的罢工运动也遭到了军队的镇压。但是,警察和军队的镇压并未平息罢工运动浪潮。

1930年3月,铁路员工又举行了罢工,使全国铁路运输停止运行几天。由于民众越来越对伊里戈延政府的政策不满,在1930年3月的选举中,伊里戈延领导的激进党遭到了执政15年以来的第一次失败,其威风扫地,脱离了群众。

积极酝酿政变

地主寡头、军阀和天主教上层人物也对其横加指责。于是,反动集团在美国垄断组织的支持下加紧了发动国家政变的准备活动。圣非、科尔多瓦、安特列里奥斯、布宜诺斯艾利斯各省的大地主、库约的大葡萄园主、图库曼的制糖厂主、密西昂奈斯地区的巴拉圭茶种植场主、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阿维利亚内达的大企业主和商人都积极支持反动集团发动政变的阴谋。同情墨索里尼法西斯组合制度的反动的纨绔子弟在反对政府的斗争中联合组成了所谓的“1930年运动”。这个运动得到了独立社会党、自由党、民主党、保守党、小资产阶级自治党、反私人主义的激进党人以及美帝国主义者的支持。

到1930年8月,政变准备和酝酿成熟。9月初,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学生和民众举行了游行示威,要求伊里戈延下台。在形势所迫之下,伊里戈延总统不得不把职权移交给了副总统马丁内斯。这时,一部分最反动的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在美国的支持和指使下组成了以乌里武鲁为首的保守派集团。

1930年9月6日晚,乌里武鲁率领军官学校的上千名官兵,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动反政府游行示威之际,借助某些陆、海军部队的力量发动了军事政变,占领了首都,推翻了伊里戈延政府,夺取了政权。乌里武鲁将军自封为共和国临时总统。在保守势力的支持下,在国内建立了独裁政权,企图建立法西斯制度。

实行独裁统治

在乌里武鲁执政期间,关闭议会,撤换各省的行政领导;宣布全国戒严,反对工会,反对激进公民联盟,取消8小时工作日制和公民的自由权利,实行书刊检查制度,禁止反对派集会,禁止共产党活动,并展开了反共运动。成立了法西斯组织“阿根廷公民集团”,进行反动活动。在内政部下面设立了“特务科”,还建立了军事化的恐怖组织“国民军团”。但是,乌里武鲁的法西斯专政并没把阿根廷民众运动镇压下去。不仅仅是工人、农民和广大劳动群众,就连小资产阶级分子和军队中的民主人士都对乌里武鲁所实行的代表地主寡头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阀独裁制度也表示不满和反对。1931年11月,乌里武鲁被迫同意大选。1932年2月,把政权交于当选为总统的阿古斯丁·佩德罗·胡斯托。

1930年9月6日的政变纯属内政。伊里戈延倒台后,被逐放到拉普拉塔河口的马丁加西亚岛,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1933年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点评:

政变不一定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的反应。以乌里武鲁为首的军人政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阿根廷民众的愿望。但政变之后应如何执政,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乌里武鲁当权后,没有代表民众的利益,而是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这就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寿命自然不会长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