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倚武夺权——1926年5月波兰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5.倚武夺权——1926年5月波兰政变

5.倚武夺权

——1926年5月波兰政变

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6年,波兰刚刚恢复本民族独立。但由于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同时外部环境的恶化以及议会民主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严重的政局动荡。在此情况下,前任领导人约瑟夫·毕苏茨基出于对当时波兰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不满和对新一届政府的愤恨,利用他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在军队中的影响,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军事政变,重新上台执掌军政大权。

毕苏茨基的赫赫战功

毕苏茨基,1867年生于立陶宛维尔诺市一个工人家庭。青年时期就积极参加反对沙皇统治的斗争。1893年加入波兰社会党后,为争取波兰和立陶宛民族独立进行了勇敢的斗争。在1894年社会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中央工人委员会的领导成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毕苏茨基执行亲奥德的方针,在加里西亚组织了“射击同盟”,配合奥军同俄军作战。1915年,俄军战败,然而波兰王国却被德奥军队占领。

战后,在德奥两个帝国崩溃和革命运动高涨的大好形势下,以毕苏茨基的“波兰军事组织”和波兰兵团为主体的波兰军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解除了德奥占领者的武装,把侵略者赶出波兰王国和加里西亚,开始重建自己的国家。

波兰重建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原来的亲德奥派和亲俄法派之间的分歧逐渐消失。为了在波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防止社会主义革命,波兰各资产阶级政党都感觉到波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毕苏茨基。他曾拒绝效忠德国,与德占领军分道扬镳,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因而在当时波兰民众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918年11月10日,毕苏茨基从马格德堡回到华沙,摄政委员会宣布把全部政权移交给毕苏茨基后自行解散。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原来政府的基础上,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任命社会党人安·莫拉契夫斯基为总理,他自己则统揽全国大权,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

毕苏茨基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波兰的东西边界,也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1920年3月19日,时任波军总司令的毕苏茨基被授予元帅军衔。以后他在参加的协约国方面对苏俄的干涉中,虽一开始遭到惨败,但在拉杰敏战役中,打退了红军的进攻,重新确定了波兰的疆界。

在1922年12月9日进行的波兰首任总统选举中,毕苏茨基因总统权力过小,拒绝做总统候选人。后来纳鲁托维奇当选为总统,接管了毕苏茨基的权力,但很快就遇刺身亡。在随后成立的过渡政府中,毕苏茨基应邀担任了军队总参谋长。

毕苏茨基的隐居岁月

过渡政府建立后,毕苏茨基毅然离开政府官邸而迁居华沙东部的苏莱尤夫科别墅。两天后,他辞去了军队总参谋长的职务。不久,又辞去了最后一个政府职务——军事委员会主席,此时,他已脱离了国家的政治生活,暂时过着“隐居”生活。

毕苏茨基隐居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议会民主制的缺陷。让他更为气愤的是国家民主党开动宣传机器,贬低和诋毁毕苏茨基1920年在波苏战争中的作用。为了反驳国家民主党对他的污蔑和给自己树碑立传,他连续写了《我的最初战斗》、《论兵团战士的价值》、《回忆加·纳鲁托维奇》、《1863年》、《1920年》等著作。同时,他开始考虑用议会外的办法从国家民主党手里夺回政权。

在过渡政府执政中,波兰通货膨胀达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罢工的人数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国的罢工运动和有名的反政府克拉科夫事件,使政府声名狼藉,如坠深渊。1923年12月,过渡政府倒台,国内形势的转变给毕苏茨基提供了夺取政权的绝好时机。但是当时他没有作好准备,只好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了。

精心策划政变

1926年5月10日第二届过渡政府建立,毕苏茨基对此勃然大怒。次日,他向报界揭露了维托斯政府贪污、舞弊、无能等劣迹,号召全国人民为推翻这个政府而斗争。波兰社会党、波兰农民党“解放”、农民党和波兰共产党等左翼政党也纷纷发表声明,号召群众起来推翻这个政府。在此形势下,毕苏茨基决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维托斯政府,夺取全国权力。

事实上,政变的工作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前任军政部长卢·热利戈夫斯基将军把几支由毕苏茨基分子指挥的军队,以演习为名,集结于华沙近郊、苏莱尤夫科附近的雷姆贝托夫。5月11日,新任军政部长约·马尔切夫斯基将军命令该部队立即撤离雷姆贝托夫,返回原驻地,毕苏茨基分子不仅没有执行此命令,反而从华沙附近的普乌土斯克和谢德尔策继续调来军队。政变军队达4000多人。

5月12日凌晨,毕苏茨基率政变军队从雷姆贝托夫向华沙进军。同日,毕苏茨基派的报纸编造谣言,发布消息说,5月11日夜间,毕苏茨基元帅的别墅遭枪击,有人企图谋杀毕苏茨基,并说这是维托斯政府干的。华沙居民信以为真,纷纷谴责政府的“暴行”。

政变一举成功

1926年5月12日凌晨,一支4000多人的部队突然从雷姆贝托夫出发。政变部队推进很快,傍晚就抵达华沙近郊,占领了交通枢纽维斯瓦河上的两座大桥。与此同时,驻扎在华沙的亲毕苏茨基的军队也纷纷出动,占领了东火车站等战略要地。下午5时,沃伊切霍夫斯基总统同毕苏茨基会晤于波尼亚托夫斯基大桥。总统要求毕苏茨基撤退军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政府危机。但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毕苏茨基断然拒绝了总统的请求。

军政部长马尔切夫斯基将军组织忠于政府的军队实行反击,任命塔·罗兹瓦多夫斯基将军为保卫华沙的司令,任命斯·哈勒将军为参谋长,在华沙实行戒严,并准备从波兹南等地调集军队支援首都。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毕苏茨基发动了攻击的命令。经过激烈的战斗,政变部队很快击溃了政府军的抵抗,占领了市中心和机场。总统府和政府所在地贝尔凡德尔宫也落入政变分子手中。政府迁往维拉诺夫宫。由于铁路工人罢工,从波兹南和波莫瑞等地驰援的政府军无法及时赶到华沙。5月14日下午,维托斯政府鉴于继续抵抗已没有希望,决定总辞职。沃伊切霍夫斯基总统也向议会议长拉塔伊递上了辞呈。

经过三天的激战,双方共牺牲379名士兵,有920多人受伤。毕苏茨基的军事政变获得了成功。

5月15日,拉塔伊议长被迫召见毕苏茨基,就组织新政府问题与他进行了磋商。根据毕苏茨基的提议,由卡齐米日·巴尔泰教授组织了新政府,毕苏茨基自任军政部长。从此开始了波兰现代史上的独裁政权时期。毕苏茨基1926年的五月政变得手后,一直担任波兰的军政部长和武装部队总监两个要职,其间两度出任波兰政府总理(1926—1928,1930),为波兰的实际统治者。

点评:

毕苏茨基五月政变一举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到左翼政党和首都居民的支持。另外,铁路工人的罢工阻遏了政府军救援部队,也是政变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这次政变成功的最根本因素,还是毕苏茨基等人的长期准备,周密策划,拥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政变军队。所以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一支自己的武装,是不可能夺取政权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