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希特勒夺权的一次尝试——1923年11月德国啤酒馆暴动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4.希特勒夺权的一次尝试——1923年11月德国啤酒馆暴动

4.希特勒夺权的一次尝试

——1923年11月德国啤酒馆暴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强加在德国头上的《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了“奇耻大辱”。同时,多年的战争也使得德国耗尽财力,经济已临崩溃。希特勒巧妙地利用由于战败而蓄积在人民心中的愤懑情绪,于1923年11月8—9日发动了啤酒馆政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推翻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和德意志共和国政府,可因纳粹党势单力薄,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共和国岌岌可危

1914年,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毫不犹豫地把德国投入一场侵略战争,企图先凭借中欧称霸欧洲,并建立德意志的中非帝国,以便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上争雄,来完成德国的“世界使命”。然而,德国帝国主义者以害人的目的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得个害己的结果。四年的残酷战争,使德国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德国人民反对战争、反对专制制度、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垄断资本、要和平、要民主、要面包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战争加剧了德国的阶级矛盾,战争加速了革命危机的到来。

1919年5月7日,《凡尔赛和约》条件在柏林发表。尽管德国强烈反对,但还是在协约国的威逼之下表示同意签订和约。根据条约,德国不仅要割地赔款,而且要解除武装,德国军队只准保留10万人,而且不准拥有作战飞机、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接受这样一个肮脏的条约,对德国人民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理所当然地引起他们的极大愤怒,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和约签字使魏玛共和国日益成为德国人攻击的对象。这使希特勒从全国反对共和国的浪潮中看到了德国发展的趋势。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巧妙地利用了长期以来在德意志民族中形成的浓厚的军国主义情绪、反犹排犹情绪、德意志民族高于一切的民族情绪,利用由于战败而蓄积在人民心中的愤懑情绪,宣称要“取消凡尔赛和约”,“联合德意志人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从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它不断攻击共和国,一有机会就想推翻共和国。

绝望中的希望

1922年10月27日,意大利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夺取了全国政权,这对希特勒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他也想学着墨索里尼的样子,依靠军队的支持向柏林进军,推翻共和国,窃取全国政权。

随着凡尔赛和约的执行,德国的政治经济局面更加混乱。由于德国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失去了在普法战争中从法国夺取的物产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失去了德国工业赖以生存的鲁尔矿区,还要交付1320亿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特别是马克不断贬值,给德国各阶层的人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灾难。1923年1月,马克与美元的比价跌到1800:l,7月1日跌到16万:1,8月1日跌到100万:1,到了11月,更跌到40亿比1,此后数字就以兆计了。德国货币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工资的购买力等于零。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一生积蓄都荡然无存,德国人民对德国经济丧失了信心。

在德国普通人感到绝望的同时,希特勒却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在他看来,这正是他推翻共和国,完成其“千秋伟业”的大好时机。为了这,几年来他一直在精心准备,积蓄力量。正如后来他承认的那样:“从1919年到1923年,除了政变,我没有想过别的。”1923年上半年,希特勒以巴伐利亚为据点,加紧四出活动,尽量扩大自己的势力并争取巴伐利亚政府和驻巴伐利亚国防军的支持。2月间,巴伐利亚四个武装的“爱国团体”同纳粹党联合,组成所谓“祖国战斗团体工作联盟”,推选希特勒为政治领导,鲁登道夫充任联盟首脑。9月2日,在纽伦堡举行色当战役53周年纪念活动时,又组织了一个名叫“德国人战斗联盟”的更强有力的团体,希特勒为三人领导之一。该联盟公开声称,其目的是:推翻共和国,摧毁凡尔赛和约。

当希特勒还觉得没有把握的时候,他手下的党羽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反革命激情,他们要求希特勒马上采取行动,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希特勒和亲信们商量之后决定,首先在巴伐利亚采取行动,夺取巴伐利亚政权,然后像墨索里尼进军罗马那样,向柏林进军,一举夺取全国政权。

啤酒馆政变

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亚州长卡尔、驻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奥托·冯·洛索夫将军和巴伐利亚州警察局长汉斯·冯·赛塞尔上校等人在贝格勃劳凯勒酒馆参加一个群众集会。当州长卡尔正对3000名听众发表讲话时,希特勒突然带领冲锋队出现在酒馆。冲锋队用机关枪封锁住酒馆的出入口,希特勒则走进大厅,跳到一张桌子上,拔出手枪对着天棚开了一枪。这一切都是在几秒钟之内发生的,州长卡尔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听众们也不知所措。这时,希特勒跳下桌子,快步走向讲台,卡尔吓得面如土色,乖乖地退下讲台,让希特勒站到了自己原先讲话的地方。这时,人们听到了希特勒声嘶力竭的叫喊,“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这个地方已经由600名武装人员占领,任何人不许离开大厅,大家必须肃静,否则我就在楼厅上架起机枪。巴伐利亚政府和全国政府已经被推翻,临时全国政府已经成立。国防军营房和警察营房已被占领,军队和警察已在纳粹旗下向市内挺进。”然后,他命令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跟他到后台的一间密室去。在冲锋队员的强迫之下,三巨头只得从命,其他人则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历史上有名的“啤酒馆政变”就这样开场了。

希特勒把三位军政要员请到密室不为别的目的,只是想强迫他们就范,承认他的政变并参加他的新政府,以示这个革命的成功和合法性。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这三个人竟没有被希特勒一连串的威胁和恐吓所吓倒,即使面对他的枪口也没有同意跟他走。最后,希特勒请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名的将军鲁登道夫。这位老将军虽然对纳粹党一无所知,对那个傲慢无礼的下士一点不了解,但还是劝三位被拘捕的先生予以合作。鲁登道夫的到来暂时为希特勒打开了一点局面,三位要人开始退让,政变者和屈从者准备离开啤酒馆。这时,有消息说陆军工兵营房那里发生了冲突,希特勒担心事态发展,便亲自驱车前往。后来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导致政变失败的致命错误。因为在他离开现场后,三位巴伐利亚要人以各种方式和借口溜之大吉。洛索夫将军回到陆军第19师师部后,马上调来郊外的驻军。到了第二天清晨,政府军和警察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希特勒政变的失败已成定局。

11月9日上午11时左右,希特勒和鲁登道夫率领3000多冲锋队员向慕尼黑市中心前进,准备去陆军部,因为希特勒的手下罗姆及其冲锋队员被围在那里。当队伍经过一条狭窄的街道时遇到了麻烦。在街道的那头,有大约100多荷枪实弹的警察把守,不准队伍通过。开始,他们还想以鲁登道夫的盛名说服警察,但这些警察无动于衷,他们根本不买鲁登道夫的帐。双方争执不下,武装冲突终于发生。枪声突然响起又很快停了下来,有16名冲锋队员毙命,3名警察死亡。希特勒在冲突中率先逃命,登上一辆等候在附近的汽车,丢下死伤的同伴,逃到了汉夫施丹格尔在乌芬的乡间别墅。但两天以后,即11月11日,他在这里被捕归案。希特勒纳粹党的核心人物除戈林之外都被拘捕,包括不属于纳粹党的参与政变的老将军鲁登道夫。“啤酒馆政变”就这样流产了。

政变囚徒成“英雄”

由希特勒一手策划的这场政变显然是场大失败。事后纳粹党被勒令解散,而且由于枪一响就落荒而逃,希氏名誉似乎已完全扫地,其政治生涯似乎已经结束。但通过1924年2月26日开始的24天的法庭审判,他却奇迹般地转败为胜。他巧妙地将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置于被告席上,毁了他们的前程;他的雄辩口才和民族主义热情打动了德国人,使他成为全国著名的人物,而且在许多人心目中,他不但不是叛国的罪人,反而是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的名字第一次越过巴伐利亚而传到整个德国,而且世界各国报纸都在第一版上登载了他的大名。

法官判决的结果是:鲁登道夫无罪释放,希特勒仅被判处5年徒刑,而实际上他服刑不到9个月便被释放出狱。与其说这是对叛国罪犯的惩罚,倒不如说是对他们的鼓励,因为它告诉人们:法律归法律,如果你是极右派的话,叛国罪的后果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许多反共和分子都看到了这一点,希特勒当然也不例外,一走出监狱的大门,又立即开始了反对共和国的活动。

点评:

啤酒馆暴动实际上是希特勒夺取德国统治权的一次尝试或序幕。在这次政变之后,希特勒从中吸取了教训,他认为要想夺取政权不能草率行事,必须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另外,他还认识到,要想将德国的政权弄到手,军队的支持与否是成败的关键。此后,他一直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持和发展与军队的关系。在十年之后,他巧妙地利用“合法”手段及其他势力的支持而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