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去不复返——1923年9月西班牙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3.一去不复返——1923年9月西班牙政变

3.一去不复返

——1923年9月西班牙政变

20世纪20年代,西班牙是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国家,与此同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统治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君主制度发生严重危机,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希望取得军队的支持和帮助以巩固王位,在他授意与支持下,加泰罗尼亚军事长官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发动政变”,国王随即委任他组织内阁,和平地取得政权。从此,在西班牙建立了为时达6年多的军事独裁统治,暂时保住了君主制度。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到来的更大的经济危机和新的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独裁制度连同君主制度相继在西班牙垮了台,独裁统治一去不复返了。

君主制的危机

君王阿方索十三世统治西班牙近30年,但他即位的时候,西班牙已在美西战争中失败,丢尽了最后残存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昔日的殖民地威风也一去不复返。20世纪的西班牙已走向衰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农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像阴影一样始终伴随着这个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是一个中立国,它利用这一特殊地位为交战国双方提供粮食和战略原料——煤、铁、铜以及某些轻工产品,经济得以暂时高涨。可是这种好景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一战后的西班牙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如故,经济收缩、外贸逆差和失业剧增都加剧了这一矛盾。在1917年俄国革命和战后欧洲革命运动高潮的影响下,1918—1923年西班牙出现工农运动高涨的局面,罢工次数从1918年的463次增至1920年的1060次,罢工人数从10.9万人增至24.5万人;农民运动也达到空前规模,有些地区,如安达卢西亚的农民还成立“争取土地委员会”,拥有自己的武装,强行夺取地主的土地。在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里西亚等少数民族地区争取自治的斗争也声势浩大。这一切,汇集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冲击着日益没落的君主制度。政府危机频繁发生,1917—1922年,内阁更迭达11次。几乎所有的内阁都是短命的。这反映了君主制度病入膏肓,需大换血了。

西班牙长期对外进行殖民战争,助长了将军们的威风,他们专横跋扈,时常干预政治。军队和天主教会一起,形成西班牙政治舞台上两股强劲势力。1916—1917年,由军官们组织起来的所谓“军事洪达”,其宗旨就在于反对议会立宪制度,建立军事独裁以对付工农运动,巩固君主制。这些人公然干预政治,1919年就曾上书国王,要求更换内阁,代之能镇压工农运动的更强有力的政府,导致当时执政的罗曼诺内斯内阁的倒台。

战争失利引起纷争

自1859年始,西班牙入侵摩洛哥,但始终未能真正征服这块土地。摩洛哥人民顽强地抗击入侵者,西班牙耗尽人力、物力,即使暂时在战场上获胜,也随时遭到袭击,难以安宁。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条约,瓜分摩洛哥。西班牙名义上得到摩洛哥北部沿海的狭长地带、西南部和伊夫尼地区为“保护地”。以此为据点,进而窥视内地的里夫部落地区。

一战后,西班牙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国王希望以对外用兵来转移国内视线,从1921年起加强对里夫部落地区的入侵。7月21日,阿努瓦勒一役,西班牙侵略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达数千人,被俘也达700人,侵略军司令费·西尔维斯特雷将军阵亡。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剧了国内矛盾,导致了政府危机。

8月15日,新上台的安·毛拉内阁组织了特别调查委员会以追查战败的责任。调查的结果涉及国王本身。共约30名高级将领和官员必须交付法庭审判,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将军和政府要员。随后上台的桑切斯·格拉内阁继续这一追查战争罪责的案件,经议会通过解散“军事洪达”的法令,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从而加深了军队和政府的矛盾。军队、天主教会和一些右翼势力强烈要求取消议会制,建立军人独裁政权;与此相对立的是,左派政党和群众也迫切要求改变君主政治,实行共和民主制度。而国王本人明确倾向于前者,他攻击立宪议会制度,号召军队做君主制度的支柱。

米格尔将军政变

从1923年起,军队中已公开谈论政变,而且议会和军事法庭还在继续深入追查阿努瓦勒战役失败的罪责,一部分军官面临受审的威胁,更加速了政变的准备。尤其是担任加泰罗尼亚军事长官的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将军,对政变意图更是毫不隐瞒。政变的风声早已为国王所闻,可是这正符合他依靠军队来对付共和派的心意,他惟一关切的是,政变者是维护抑或反对君主制度。

普里莫·德里维拉在西班牙军界中算是资深望重的将军,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曾经参加过美西战争,在古巴和菲律宾作战过。1909—1913年,在摩洛哥殖民军中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任为加的斯军事长官。1922年调任加泰罗尼亚军事长官。在这不久,1922年10月,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国王和军队的支持下,胜利地“向罗马进军”,从而取得政权,这对他有很强的吸引力。他在加泰罗尼亚的大企业主、教权派的支持下,凭借手里所掌握的部分军权,跃跃欲试、剑拔弩张。

1923年,普里莫·德里维拉认为政变准备已大体就绪,就于9月13日宣布,加泰罗尼亚全区戒严,与此同时发动了军事政变。他在其发布的《告全国、全军和全体西班牙人民书》的宣言中猛烈抨击现行的立宪制度,宣称必须罢免各级政府中的文职官员,暂时禁止一切政党的活动,由军人执政,并在短期内为国家选出“能解决西班牙命运的、有学识的和勤劳的执政者”。政变的队伍几乎未遇抵抗,就控制了加泰罗尼亚全区。

与此同时,圣胡尔霍将军在阿拉贡率领萨拉戈萨卫戍部队起义以策应。可是西班牙其他军区都按兵不动。如果此时政府能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平叛的话,政变者可能就不会得逞。首相加西亚·普列托以国王不同意他要求罢免普里莫·德里维拉的请求为由宣布辞职。

政变的第三天,即9月15日,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召见普里莫·德里维拉将军,并正式委托他组织内阁。于是这场政变闹剧终于在王室、军队和大企业主的共同支持下胜利结束。

军事独裁政权确立

取得政权伊始,1923年11月20日,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即偕同新任内阁首相、独裁者普里莫·德里维拉访问罗马,面谒法西斯党领袖墨索里尼,尊他为“导师”,愿以他为榜样,建立彼此之间政治上、经济上的密切关系。

普里莫·德里维拉以军人专政取代过去的文官制度,各级行政长官皆由军人充当,并且立即实施全面特别戒严,取消宪法保障,可以不经正常司法程序而任意捕人法办。同时宣布解散议会,禁止政党活动;统制新闻,取消言论出版自由;取消民族自治运动所取得的成果。随后,还试图由高级军官去领导所谓“索里登”的组织,作为这个政权的武装支柱。又试图建立所谓“爱国同盟”以充当执政党。1924年6月,宣布不再追究阿努瓦勒战役战败罪责,原被告的一些将军和军官们都被宣告无罪,并再次加强对摩洛哥的殖民战争。1926年11月开始仿效意大利在全国建立劳动组合制度: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组成“劳动组合”,以体现劳资合作。1926年2月以后在摩洛哥战争中取得法国军队的配合和协同军事行动,至5月27日,基本上征服了里夫共和国。7月,法、西就瓜分摩洛哥达成协议,从而结束旷日持久的摩洛哥战争。

1923—1929年,财政年年超支,赤字总额约达30亿比塞塔,国家财政濒于崩溃。经济危机又促发了政治危机,全国工潮汹涌,保皇派和共和派的力量从右、左两个方面反对独裁政权。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军队,1926年6月、1929年1月,先后两次发生军队的未遂政变,虽然主谋者都受到惩处,但这已经表明原被当作独裁政权支柱的军队也不稳了。随后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西班牙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规模更大了,而保皇派和共和派两支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反对独裁政权的共同目标下也逐渐接近和联合起来,严重冲击已失尽民心的独裁政治。

在四面楚歌、大势已去的形势逼迫下,普里莫·德里维拉于1930年1月28日向国王递交辞呈,灰溜溜地下了台,流亡法国,不到两个月就郁郁死去。西班牙也结束了为时6年有余的军事独裁统治。

点评:

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军事政变后,西班牙建立了为时达6年多的君主制度下的军人独裁政权。这个政权以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为榜样,力图建立类似法西斯的专政。它解散议会,禁止政党活动;统制新闻,取消言论出版自由等,严重辖制了人的思想自由,从而促发了新的政治危机。原先支持独裁政治的各种社会力量:保皇派、教权派、大企业主和军队都已分崩离析,不再成为支持这个政权的力量。普里莫·德里维拉在四面楚歌中,结束了它的独裁生涯。这表明,专制独裁是不得人心的,独裁者无论怎样上台最终也得垮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