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一
序一
李帼忠女士勤于笔耕,她的儿子徐骏峰跟她很像,慈眉善目,待人宽厚。此书为《逝去的武林》的姐妹篇,叙事笔法仍保持着质朴的纪实风格。
李仲轩是当代武林卓有影响的人物,传承了民国武术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武学,是作者的长辈。此书分为家世、武学两部分,其家族成员们的回忆,上溯鸦片战争,事到如今。作者耗费大量精力,对收集到的散杂素材几番增删。
这种私人化的历史叙述,所展现出的物品细节和人品性情,超出常识,可供小思一番:“国人是如何事到如今的?”写史,就该只叙述,不形容。作者简洁的行文,保住了真事态、真性情。
江世雄
2009年序于北京
序二
序二
我与徐骏峰以特殊因缘相识,他的二姥爷李仲轩与我的祖父韩伯言同侍师形意名宿尚云祥。骏峰英挺儒雅,待人谦和,一派学者风范。
《逝去的武林》一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形意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今骏峰不辞辛劳,煞费苦心,依据李老最后岁月讲述的薛颠武学代表作——“象形术”的口传线索,编纂成书,在《逝去的武林》后,又呈现给读者一部力作。
我将全部书稿恭读一遍,掩卷沉思,感慨万千!作者所整理编纂的内容层层削剥,系统全面,依据充实,确是祖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真谛精粹!作为后学,我们理应学习继承,发扬光大,无愧于先贤!
韩瑜
2009年序于岱下
我的爷爷(1)
李仲轩家世
一、王鹰忆旧(王鹰为李仲轩表弟)
1.我的爷爷
芦台王家有一件妻子逼死丈夫的事。丈夫性格软弱,看好了一位姑娘,想娶做小老婆。大老婆不让,他就吞食鸦片膏作威胁,觉得大老婆怎么也会叫人救他。没想到大老婆不让人救他,眼看着他死去。
此人留下的儿子却是极有胆色的人,长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
王燮是掌门长子,祖上王锡鹏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殉国,获朝廷封号“第一刚节公”,因而王家长子有世袭官位。清朝继承官位是只有长子能继承,并且是逐代降级的,最初封的官再大,几代过后也会变为平民。不会逐代降级的是“铁帽子王”,是有限的几位。
王燮继承时降了级,为京城右营都司,入京维护治安,当时二十五岁。京剧里有一出武戏《康小八》,说的就是他。
民国的话剧影响最大的是时报剧,就是把社会新闻迅速变成短话剧,剧情较粗糙,台词是时势评论式的,主要是报道热门话题,生命力很短,时过境迁,便不会再演。中国的这种话剧,是从京剧来的,京剧里本有时报剧的传统。
《康小八》是京剧时报剧,讲的是王燮智擒飞贼康小八的事。飞贼是有轻功的贼,北京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飞贼,一个是民国时的燕子李三,他是侠盗,劫富济贫;另一个就是清末的康小八,他是恶盗。
康小八专门欺负弱者,他在京城北郊有自己的匪帮,有轻功还有手枪,他常入京作恶,但行踪诡秘,难以抓捕。
《康小八》的京剧是个什么故事呢?和后来的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类似,都是匪徒看上了卧底,非要拜把兄弟,或许是中国的匪徒有共通性,所以发生的事情雷同。
《康小八》在京剧里是个演过即无的时报剧,在评剧里则是镇场子的剧目,评剧经典“八大拿”系列中便有一出是《拿康小八》。
王燮在京城上任一段时间后,一日将事务交托给了副手,自己便失踪了。他微服私访,终于摸到了康小八的线索,打入康小八匪帮的内部。康小八见这个新投靠的人器宇不凡,一谈发现很有头脑,要和王燮结拜兄弟。王燮则暗召人马,亮出官府身份,抓捕了康小八。
此出京剧,令王燮在北京市民中有了“王大人是好汉”的赞誉,用“好汉”来形容一个官员,并不多见。李仲轩的姥爷就是王燮。
王燮的弟弟叫王照,他年轻时把天津东部八个县城的民团武装都给组织起来统一练兵,结成攻守同盟的战斗模式。他被称为“王老总”,平定了天津东部的匪祸。
这位少年豪侠转成文士,因为抗婚。他母亲能看着丈夫死,是暴脾气的人。她看上了一家姑娘,让王照娶,王照不答应,她就把王照锁进屋里,不给饭吃。家人劝他暂且答应这门婚事,然后以进京赶考的名义逃婚。
他考进士是第一甲第六名。考之前他来了灵感,对人说他会考第六,结果竟然真是。在母亲死后,他和兄弟分了家,用自己分得的家产修了一座咸水坝,有了此坝,就可以防止洪水泛滥,也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因此获得了“仗义疏财”的美名。
王照主张清廷以日本明治维新的方式变革,上奏要慈禧和光绪去日本考察。他上奏时是四品官,没有上奏的资格,奏本被扣了下来。王照对呈奏折的主管许应骙说:“你要不上奏,我就拦皇上的轿子。”
许应骙无奈,将王照的折子上奏了,同时联合其他官员,上了六道弹劾王照的奏折,说王照包藏祸心,置皇太后、皇上于危险中。
光绪看完这一起呈上来的七道折子,将许应骙在内的六个官员都免职了,升王照为三品,赐“上书房行走”,让王照享有直接面见自己的特权。
虽然光绪没有采纳亲自去日本考察的建议,但光绪有心变法,王照成了变法的骨干之一,就任礼部主事。他的三弟王焯任吏部主事。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学生在科举考试上多没有中过举人,他们要当官,需要一位有身份的官员保荐,康、梁不能自己保荐自己的学生,所以多由王照写奏本保荐。
王照与康梁都是维新派,但政见不同。康梁主张以光绪来变法,王照则主张以慈禧来变法。
他看出慈禧还没有放权,光绪力量不足,而且慈禧并不守旧,她对西洋文化感兴趣,常把对外公使的女儿们召进宫,询问外国的事情。所以,王照的计划是让光绪督促慈禧变法,利用慈禧的权力迅速推进变法。让光绪以变革为重,不要急于争权。
另一个与康梁不同的是,王照要争取中间力量。当时许多清朝的王爷们都倾向于变革,在光绪和慈禧之间采取中立,但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光绪。王照观察到变革是大势所趋,需要顺势而行,这些作为中间力量的王爷们是可以联合的。
而康有为的主张,更符合光绪急于有一番作为的心态,光绪最终没有选择王照的策略。康有为自己取得高位后,陷入了盲目乐观,热衷于从王爷们手中抢权。
康梁势力争到了一些虚的官位,却令原本倾向变革的王爷们采取了观望态度,最终都倾向了慈禧。
局势不知不觉就变坏了,康梁决定发动兵变,软禁慈禧。当时在京城掌兵的是聂士成,他与王照是好朋友。谭嗣同让王照劝说聂士成,王照说:“你们这是误国,将光绪置于死地。”
谭嗣同和王照私交好,听了这回答,直接就骂王照怕事。王照解释,自己跟聂士成是朋友,但聂士成忠于荣禄,一劝聂士成,聂士成一定会禀告荣禄,荣禄就会禀告慈禧。
王照使谭嗣同打消了劝说聂士成的想法,谭嗣同就派了一个人去劝说袁世凯。那人没见到袁世凯,却回来跟谭嗣同说袁世凯给说动了。于是光绪召见袁世凯,直接讲了兵变计划。
我的爷爷(2)
袁世凯有能力发动兵变,但兵变成功后,立首功的元勋是康梁,袁世凯的兵权还会被康梁掏空。康梁从老王爷手里抢权的事肯定引起了袁的警惕,而投靠慈禧,则能把持住兵权,所以他向慈禧告密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王照和梁启超同船逃去日本。王照一直对梁启超印象好,觉得他比较客观冷静,比康有为更有才华。
他出逃后,王家在芦台的老宅子便被清兵围了,家里几十口人都封在里面,买日常用品都是贿赂墙外的兵,从墙上垂下篮子让他们代买。
慈禧抓不到王照,想杀他哥哥王燮。王燮作为武官,有英武之名,荣禄欣赏他,有心回护,对慈禧说:“王燮我了解,他是大老婆生的,王照是小老婆生的,两人不是一个妈。这对兄弟素来不和。”
一句话救了王燮的命,其实王燮、王照的父亲正是因为娶不到小老婆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