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社交基础:逐步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4)
第16章社交基础:逐步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4)
下面介绍一个在工作上成功地发挥善听人言的例子。m小姐在某保险公司从事外勤工作已近20年了,是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行家。就是在公司众多外勤人员中,她的成绩也一直是出类拔萃的。她在劝客户上保险时不采用劝说的方法,这正是与其他外勤人员的不同之处。后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客户面前摆上好几本小册子,然后向他们说明到期时间和应收金额,并口若悬河地以一种非常熟练的语调反复地讲述客户在投保后,将能得到多大的好处。而m小姐却与此相反,这样的话一句也不说。她总是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稍许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和失败的体会。原对劝说投保一事而素存戒心的对方因为她谈的是自己喜欢的话题,这样便在无意中跟她谈了起来。之后她总是听着,并为对方的讲述而感到钦佩和惊叹。对方却不知不觉地倾吐了内心的烦恼,谈了自己对将来的理想和希望。m小姐依然还是专心地听着。直到最后,m小姐才主动地说出投保的想法:“这么说,还需要适当地投保啊!”
m小姐是一个善听人言的高手。不过,在此可以断言的是:她并不是因为生意上的缘故而装出一副倾听对方言谈的样子的。与此相反,m小姐在这段时间里甚至忘记了工作,诚心诚意、极其认真地听对方讲话。也正因为如此,对方才会对她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即便在旁人看来,他们之间的对话像是单方面的,但实际上,这二人进行着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要做一个善听人言者,这比任何一个雄辩者都更要吸引人,同时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做到倾听对方呢?
要专心。倾听时要精神集中,神情专注。为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要多与对方交流目光,别人讲话时要适时点头,并发出“是”、“对”、“哦”等应答。但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要随便插话,若非插话不可,要先向对方表示抱歉,并征得对方的同意,如“对不起,我可以提个问题吗”或“请允许我打断一下”。
要虚心。交谈中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如确有必要,需等人家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方还没有充分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不要轻易表态,乱下断语,也不要挑剔批评。否则会让人感到你有一种优越感,影响交谈的进行。
要耐心。交谈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会因为对方过长的发言或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而感到厌烦,这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使之表露出来,要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特别是对方有意见的时候,要耐心倾听,给对方提供宣泄自己不满的机会,这样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距离:形成良好关系的秘决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
有两只小刺猬,尽管躲在洞里,也尽量蜷缩着身子,但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仍然被冻得瑟瑟发抖。就在它们感觉快要被冻僵的时候,其中的一只刺猬忽然灵机一动,向另外一只建议道:“我们靠紧一点,或许身上的热量会散发得慢一点。”另外一只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它们开始了尝试。但没想到的是,由于它们靠得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刺到了对方。
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由于它们在被对方刺痛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来自对方的温暖,所以它们没有气馁,又重新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为了避免伤害对方,它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靠近,最后,它们成功了。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感觉到对方的温暖,又刚好刺不着对方。
就这样,它们平安地度过了那个极度寒冷的冬天。
人与人的相处其实就像故事中的刺猬一样,离太远了不行,所以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朋友;但离太近了也不行,太近了常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对方。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要好的朋友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问题反目成仇,几十年的夫妻有时竟然在转瞬间就各奔东西。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的确,尽管我们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我的一个朋友曾向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他说:“上个月,我的大学同学进辉因为生意失败缺钱周转,我把所能资助他的五万元钱拿出来借给他。进辉很感动,他知道我是倾囊相助,所以,他每晚都会打电话来大吐苦水。我每天下班很晚回家后,还要花两三个小时陪他聊天解闷,说完他的事,他又开始说我家的事,而且上上下下的事他都不免要评论几句,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打听。开始,我觉得他心情不好,只要他问起,我都或多或少地说两句。可有一天我回家很晚,他和我妻子也絮絮叨叨地说了从我嘴里听说的我家的事,害得妻子以为我对她有意见。更糟糕的是,他在半夜三更会来找我,让我陪他去酒吧,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妻子、孩子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对我牢骚满腹。我觉得我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我已自身难保了,再也没精力帮他了。”
每个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间,进辉的错误就在于挤占了他人的心理领地。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
当然,我们不需要太过拘泥于某些数据,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做得那么精确,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基本的原则,学会如何把握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之间越是要相互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过分挑剔的人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这时,距离就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诚信:赢得高朋满座的资本
诚信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夫妻、朋友还是同事,甚至是陌生人,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讲求的都是真情流露,这是建立在真诚表达、无欲无求的基础之上的。
诚信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资本。一个人糟蹋自己的信用,无异于在拿自己的人格做买卖,卖得越多,留下的也就越少。我们只有事事以“信”为重,才会有“信”满天下的那一天,到时,我们的人缘也会遍布天下。
如果你能够凭着诚信,让别人在心里承认你、信任你,那么你就有了交天下友的巨大资本。
赢得高朋满座,首先要对别人讲诚信,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之结为朋友。只要你学会了讲究诚信,其所带来的收益要比获得千万财富更足以自豪。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懂得诚信对于人们建筑人缘的重要意义。大多数的人都无意中在自己拓展人缘的路上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他们因不守诚信常常使一些有意和他深交的人感到失望。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说“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墨子云:“言不信者,行不果。”所有这些无不强调了诚信是一种承诺、一种保证、一种真诚,讲诚信就是一诺千金。
英国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用过的盘子一定要刷七次。有一次一个在校学生在酒店做临时雇员,开始很认真,每个盘子都刷七次,后来他感到厌烦,开始刷五次,之后又改为刷三次,始终没有人发现他的偷懒行为。终于,有一天老板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了他的这种不讲诚信、不按规矩做事的行为,便将其解雇了。这个雇员想去其他地方洗盘子,可是他不讲诚信的事传得到处都知道,以致其他酒店也不聘他!当一个人不讲诚信时,他失去的不仅仅是朋友,还有事业,可见诚信对于人何等重要。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诚信”二字的分量可谓沉甸甸的。因为讲诚信,刘备充分信任、重用诸葛亮,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样因为讲诚信,诸葛亮知恩图报,辅助后主,力保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因为讲诚信,关羽铭记“桃园结义”的誓言,“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刘备身边。人们崇拜诸葛亮,敬仰关羽,就是崇拜、敬仰他们这种恪守诚信的可贵品质。
一些年轻人认为:一个人的诚信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一个人有钱、有雄厚资本,就象征着有诚信。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讲诚信在于身体力行,一个人是否讲诚信不取决于他的财富,而取决于他对待别人是否有一颗诚实守信的心。
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都不能离群索居。人和人之间要有顺畅的交流、沟通,彼此寻求寄托与抚慰,这是对个体存在的承认,更是对生存状态的肯定。而彼此认同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彼此信任、互相接纳、多元包容的过程。作为社会的最小个体,我们不能强求别人守承诺,但我们自己要能做到真诚守信,信任他人。
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要获得别人的情感认同,不断取得信任,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从小事做起,友善待人。要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会变,也不能变。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了大量著名人物之后指出,一个人要走向成功或走向健康的个性有八条途径,其中两条是与诚信相关。如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在许多问题上反躬自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诚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潜在力量,它将使你与众多的人建立起密切和谐的关系,为生活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信,诚也”,指的就是心口合一。一个人必须先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然后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中国历来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说法,指的就是做人要重诺言、守信用。
一个讲诚信的人,他的自我是纯真的、稳定的、健康的,体现出一种理想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为他人所信赖。率真是真诚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品质,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如实地展现自己,不自欺欺人,这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自尊自重。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对自己要诚实,才不会对任何人欺诈。”因而,真诚和守信用是一个人自尊自重的表现。
一个人诚实守信与否,涉及他是否有自尊自重的素质。西塞罗说:“没有诚信,哪来尊严。”诚信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诚信的回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先要以诚待人、相信他人,这应当是交友处世的第一原则。要知道:“隐瞒真实,就是欺骗自己。”至于他人会对我们怎样,那是另外一回事。
诚信的基础是信用。诚信就像是一辆直通车,选择的是沟通心灵距离的最佳路径,唤起的是一种大家发自肺腑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在这个时代,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李嘉诚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找我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一个诚信的人,他的一生将因此拥有更多人缘,更多成功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