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社交策略:提升你的社交竞争力(3)
第25章社交策略:提升你的社交竞争力(3)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三个管道,一是你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二是你的语气或音调,三是你所使用的肢体语言,例如你的表情、手势、姿势、呼吸等。但是你可知道,根据分析调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文字只占了7%的影响力,另外有38%的影响力是由你的语气或音调而来。例如说“我爱你”这三个字,当某个人对你说这三个字时,用一种咆哮愤怒的音调和语气说出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可能感觉到的是“我恨你”。但同样的,若有一个人用轻柔感性或嗲声嗲气的方式说“我讨厌你”时,你可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挑逗或爱意了。至于占了最重要影响力55%的部分,就是你的肢体语言。一个人的举止动作、呼吸和表情在沟通时所代表和传达的信息,往往超出口中所说的话。但一般人在沟通的过程中,却时常会忽略掉这个占了55%的沟通共同点。因此,我们可以透过临摹对方的方式,让自己无论在文字、声音、肢体语言三方面都能和对方达成共同的沟通模式,换句话说,当两个人所使用的文字、说话的语气、音调、说话态度、呼吸方式及频率、表情、手势、举止动作都处于一种共同的状态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共鸣,会直觉地认为,对方与自己个性相近,并且产生一种亲切和信赖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是无意识的。催眠大师爱瑞克森博士就是透过这种方式,藉由模仿别人的语气和音调、呼吸方式及频率、表情、姿势等,便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对方无条件地信任或接受他。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摹仿他人讲话、音调及姿势表情的方式有点愚蠢,又似乎很做作而没有诚意,不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可是你知道吗?沟通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你不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心境,当你和一个人有相同的想法和心境时,自然会沟通无碍。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生理状态时,他们有相同的内心感受,甚至于相似的想法,而相同的想法和感受,不正是我们在沟通中所欲达到的吗?事实上对于这种摹仿的过程其实每个人都已经在做了,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你可以找两个感情很好的朋友或一对夫妻,仔细观察他们在讲话时的表情、姿势、肢体动作或用字遣词,肯定都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
1.模仿对方的音调速度。
视觉型的人头脑处理信息及思考的方式乃是透过图像的转换,因为头脑中图像的转换速率很快,而他在说话表达时,为了追上头脑中图像的变化,视觉型的人说话速度快,音调也较高,他们的呼吸较为短促,所以视觉型的人在呼吸时,胸腔起伏较明显,而且经常在说话时耸肩伸颈。
听觉型的人说话不急不缓,音调平和、呼吸匀称,通常在胃部起伏,较大声说话时喜欢侧耳垂肩。
感觉型的人说话慢吞吞的,声音低沉,说话时停顿时间长(需要去感受及思考),同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肢体动作或手势较多,也通常以腹部呼吸。
不同感官类型的人,你得使用不同的速度音调来与其说话,换句话说你得用他的频率去和他沟通。以听觉型的人为例,如果你想和他沟通或说服他做件事,但是却用视觉型飞快的速度跟他描述,恐怕收效不大。相反的,你得和他一样用听觉型的说话方式不急不缓地和他说话,他才能听得真切,否则你说得再好,他也是没有听懂的。
对待视觉型的人,若你以感觉型的方式对他说话,慢吞吞而且不时停顿地说出你的想法,怕不把他急死才怪。所以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说话,对方说话速度快,你得跟他一样快,对方说话声调高,你得和他一样高,对方说话时常停顿,你得和他一样也时常停顿,你能做到这点对你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的建立将有莫大的收益。
2.模仿对方的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脸部表情、呼吸的模仿是最能帮助你进入他人频道及建立亲切感的有效方式。当你和他人谈话沟通时,你模仿他们的站姿或坐姿,他们的手和肩的摆放姿势,他们的举止。时常有许多人在交谈时,惯用某些手势,你也时常使用这些对方惯用的手势来做表达,他们耸肩伸颈,你也耸肩伸颈,他的脸部有何表情时,你也和他一样。你这么做可能自己一开始会觉得幼稚或不习惯。但当你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时,你可知会发生什么结果吗?对方会莫名奇妙地觉得开始喜欢你、接纳你,他们会自动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而且觉得和你一见如故。但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要注意别去模仿他人的缺陷,若她是八字脚,你就千万别去模仿她走路的样子。
要模仿一个人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弹性,同时唯一能让你熟练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在一开始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呼吸时,你会觉得非常不自在,同时做得不好或不像,这是必然的现象,不过当你练习得够多够久后,你会对人生理上的变动特别敏锐,这时你甚至不必刻意地去模仿他人的生理状态,便能自然地做出和对方相同的动作、表情和呼吸来,当你到了这种地步时,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3.跟随和引导。
模仿是具有转移性的,你若一开始跟随和模仿他人的文字、声音、肢体动作,当你一旦进入对方的频道后,你便从跟随的地位转换成带领的地位,这时你可以不必再去模仿他的说话及动作,而以王者的方式改变自己的语气及动作,这时对方将会不知不觉随你而变,你先藉由模仿来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建立亲和力,随后便可借助这个亲和力来引导对方的行为,一旦你可以引导对方时,你便已发挥了潜意识说服的能力了,这时你会发现对方特别容易认可和接受你的想法和意见。
希望你能从现在开始,训练自己如何运用沟通的技巧,在文字、声音、肢体语言各方面都能运用仿效的方式来进入他人的频道,与他人做有效的沟通。如果你想成为一流的沟通者,你必须学会如何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人的频道和他人沟通是对他人的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表现。你能和他人沟通,你便能发挥你的影响力去影响他人,成为一个领导者,让他人跟随你;你若不能和他人沟通,你就只能受那些具有沟通能力的人的影响,成为他们的跟随者,要做哪一种人你得自己决定。
学会建立密切关系的诀窍
在认识初期,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所以不断地密切加强双方的关系才是人际关系稳定的保障。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有一见如故之感。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而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的地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防线”。
2.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我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在意,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是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的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4.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赞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