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社交尺度: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3) - 别输在人际交往上 - 张瑞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2章社交尺度: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3)

第32章社交尺度: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3)

做人须有“道”老方人如其名,做人方方正正,从不去做歪门邪道的事,也从不会算计别人、陷害别人,因此老方走到哪里,别人都要给他喝一声彩。老方在厂区管理处工作了多年,处理的都是一些人事上的事和生活中的小事,按理说这个工作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但老方做起来却头头是道。大家都放心地说,我们信任老方,他呀没私心,一碗水端得平。比如说,上次他的舅妈从乡下带来了几只鸡,在自家房边围了个栏养起鸡来,有人对老方提了一次,他马上找到舅妈,请她把鸡或卖或杀,不要影响厂区形象。舅妈很生气,骂他不讲人情,连几个领导也来劝说养鸡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老方却坚决不同意,“如果我让舅妈做了违规的事,那以后还怎么管别人!”结果舅妈只好把鸡全卖了。日常生活中,老方是个老实厚道的人,吃点小亏从不往心里去,找他办事时,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会不辞辛苦地去做,大家都喜欢老方,也愿意配合他的工作。有人在老方公事公办时骂过他,但事后还是要说:“老方没私心,办得很公道,骂了他他还忍着,真是难为他了!”

老方做的是得罪人的工作,但他做人有“道”,结果大家还是喜欢他、支持他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你也能像老方一样做人,那你也一定会成为受欢迎、有好人缘的人。

那么,做人有“道”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首先,办起事来要公道。

一个人做事是否公道,是衡量他人品道德高下的标准之一。有人常说,某某领导、某某老板做事没有公道,非常“霸道”等等。公道就是以公正、公平、正确的道理去处事待人。公道的基础在于实事求是,只有对事情的本来面目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事情发展的脉络方向有清醒的分析,对事情的正面和负面才有恰如其分的区别,才能真正做出“公道”的结论。在社会交往中只要你给对方以“实事求是”,就可以长久地拥有与之合作的机会。

相对于公道的可以说是“私道”。私道的核心思想就是“惟我”,以“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画圆。更恶劣的是“霸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蛮横强暴,强词夺理。然而有道是“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强弱在于理”,霸道的人可以逞强于一时,但却不能逞强于一世,惟我独尊,称王称霸,最终不可能有好结果。像这种人,大家只会对他敬而远之,而一旦他遇到了困难、麻烦,大家不但不会帮他,还会拍手称快。所以霸道的人,只能得到一时之利,却会失去人心,这样看来做人太私道、太霸道实在没什么好处。

热衷于“私道”和“霸道”,是日常应酬中的两个大忌,以公道对待他人,他人才能还你以公道。

其次,待人一定要厚道。

厚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对一个人做人品质的褒奖,它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广。

我们所说的厚道,是指一个人待人以诚,不欺不诈、不诳不骗、以大局为重、与人为善、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恩怨,能忍受非原则的误解和委屈,但不是浑噩麻木的世俗庸人。厚道的人是能冲破世俗观念的羁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着深厚的思想和道德修养的。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个人有失厚道,而总是想着利用他人的厚道占一些小便宜,以满足自己的私利,其最终只能为人所不耻。

某地有这样一个人,他总喜欢在朋友中间耍一点小聪明,比如他常常对朋友说他有极大的能耐,可以帮助人家揽事做挣点钱。刚开始时大家都信任他,努力帮他把揽下的事做好,他也和大家讲好什么时候付钱。可是事情过后,他就装糊涂,利用大家不好意思向他讨要这份报酬的厚道,再也不提付钱的事了。朋友不是傻子,不可能总上当。因此几次过后,现在那帮朋友都已经不相信他了,他再来找他们干什么事,他们也不再答应。这样的人,虽然可以利用他人的厚道欺骗别人一两次,但是最终会被大家遗弃。

所以在日常交往中,以诚实待人,以厚道处事,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与合作者。

最后,还要为别人考虑周到。

所谓周到,无疑就是指面面俱到、没有遗漏、没有疏忽、兼顾多面、整体涵盖等。做事时要常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周到、思想周密的人,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办事公道、待人厚道、考虑周到,那么这个人的人缘一定会不错,这是因为他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正”字,一个“公”宇。什么人会不喜欢这样正直无私的人,不乐于和这样的人来往呢?

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希望友谊长久而稳定,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过于亲密或者过于疏离都不利于长久地保持友谊。

友情需要距离的度量。有距离才有吸引,心灵也才能保持独有的空间。古语云: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意思是说,别人还没有了解自己,不要急于让人家了解;别人还没有与自己相处融洽,不要急于同别人融洽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也有这个含义。交朋结友本来就是双方的事情,不能由着自己一厢情愿,而应当尊重对方,耐心地等待对方。朋友之间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别、人生经历的不同等,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总会有诸多的不同,因此保持各自独立的心灵空间也就显得很重要,朋友之间如果走得太近,胶着了,友谊也很难长久。

有时候交朋友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我们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很远。尔虞我诈的事例不得不让自己多设置一道防线。孔子的学生子游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主管或者老板有不对的地方,做职员的有劝告的责任,那是我们忠于事情和职业,是职业道德。但劝告多次他都不听,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过分的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孔子嘱咐他的弟子,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虽然我们尽职尽责劝勉他,他不采纳我们的建议或意见,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就“适可则止”了,千万不要再去勉强。如果过分了就会“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甚至还会变成冤家对头。看起来这些话好像很圆滑,但是事实上我们根据经验判断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价值,批评和自我批评,有错误相互纠正谅解,彼此共同改掉毛病或缺点,互相学习勉励,共同发展,这就是真正朋友。但规过劝善,有一定的尺度,尤其是现在一些合伙做生意做买卖的朋友,更要注意。知道自己难以改变朋友的做法,那就不要再勉强了,让朋友自己去领悟去吧,也许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就算错了,吃一堑长一智,对朋友也算是有帮助的。这样还能保持朋友的关系,也伤不了彼此的感情。就拿公司的老板来讲,他们与属下或者朋友也要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都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就会成冤家了。对朋友要“敬而无失”,朋友交往得越深越亲近了,就更应该诚敬,朋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过失。不但个人关系如此,一个公司,一个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误以为好友之间应该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却不晓得过多了解别人的隐私和过多介入别人的生活于人于己都是负担!无论你和朋友多么知心,都须明白“疏不间亲、血浓于水”的道理,你的朋友最亲近的人是他的配偶、子女和父母,而不应是你。生活中常见的一幕是:约朋友周末出来聚聚,朋友说要陪老婆或女友,便讥笑朋友“重色轻友”。其实,“重色轻友”也没什么不对,无论多要好的朋友,都不应占用对方太多的时间,不应过多介入对方的家事,不要经常性地无事拜访或经常做不速之客。

中国人一向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既表达了对上述“亲密无间”行为的反感,也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一朋友之间多年不见会产生疏离感。尽管现在有了电话、e-mail、qq等电子通信方式,但这样的联络只能让人们产生进一步的疏离感。所以,朋友之交不仅推崇“淡如水”,也要注意不时“加点盐”,多聚一聚,见见面。中国人的价值观是“见面三分亲”,而不是“相见不如怀念”的“潇洒”。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滋味,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如果一个中国人违背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对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一视同仁对待,没有“摆平”人际关系,就要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在西方人的概念中,朋友不过是可以谈得来、玩得来的伙伴而已。在西方国家,一个人做生意赔了钱,不指望会有朋友站出来慷慨地借钱帮他还债;一个人犯了罪,也不指望会有朋友站出来仗义帮他作伪证开脱。但是在中国,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也是中国人把“朋友”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朋友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朋友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朋友概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在中国,为了帮助朋友看病舍得拿出毕生的积蓄。在中国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机会,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有一句座右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中国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太少,那真是寸步难行。

求“神”更要谢“神”

求神拜佛之人,在如愿以偿时,常常会携带香火贡品,再次回到庙里在神佛前表示谢意,感谢他们的暗中保佑。这是因为许愿之后必须还要还愿。在古代,那些金榜题名的书生,通常也要衣锦还乡,举行“谢师礼”,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学会这样做:先求神,再谢神。

求人办了事之后,即便你事先送了大礼,也别忘了再回来道一声谢温暖一下他的心,这是结尾处最完美的一笔。如果你事前装孙子,事后当爷爷,只会堵死你以后的路。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在用人之前好话说尽千千万万,在事成之后,却是半句问候也没有,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伤透了被求者的心。如果以后你还有事求他,恐怕他是不会再轻易答应的。所以在对方帮了你之后,一定要再找个机会对向你提供帮助的人进行感谢。这种做法,会让对方对你建立起好感和信任,并为双方建立起稳固、长久的关系。不要忘了,以后你还有很多事要求对方帮忙,而你的目的就是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自己的生意寻找长久的依靠。如果你在对方帮了一次忙之后就对人家置之不理,谁会愿意继续和你交往呢?

当然,如果你们双方的关系已经非常友好、不分彼此了,那就用不着这么客气了,因为这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不适。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和对方建立关系,或者是还没有建立牢固的关系,那么求神之后的谢神就非常必要。既然你们的关系还不是特别好,那不是更应该加强彼此的联系和交往吗?办完事之后再专门回头感谢,这是多好的发展关系的机会?佛经上说“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缘,是靠你自己去交结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神佛也不会乱结缘。所以说,事成之后登门致谢,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步,而是“结交缘分”的必要一环,它对你的好处不言而喻。

当然,登门致谢,不同于有事相求,你不必重“礼”相加,只需要多送几顶高帽子、多说几句奉承话,温暖一下他的心,并借此发展关系就够了。

比如你可以开门见山地表示谢意:“那件事多亏了你从中帮忙,如今都办妥了,我特意感谢你来了。”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让对方阳光灿烂,话题也可以由此发挥。少了些功利,多了份悠闲,彼此更容易沟通。或者你还可以这么说:“你看,上次让您帮忙,没少麻烦您,如今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我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这不,今天过来跟您坐一坐,聊一聊……”相信听了你的话,他的心一定会被你捕获。

话是怎么漂亮怎么说,事是怎么得体怎么做。成功之后的相处,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说不定你还会因此而常有些意外的收获。比如被求者感动之余,有时会不用你相求而主动为你解决困难,或者指点你几招,透露一下内幕——这也很正常,因为你已经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好感,成为了他的朋友。

画龙需要点睛,因为眼睛画好了,龙才会栩栩如生;若点不好,那就是败笔,整条龙就没有生气。同样,事情办成功后向被求者表示谢意是你整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笔,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