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逐渐强大的南华海军
在17世纪这边,发展一刻都没有停下来,因为陆军的武器已经是跨越了3个世纪,而海军方面并不占优势,甚至有不少劣势,而在这大航海时代,海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对海军舰艇的研发一直在进行中。
让陈海阳高兴的是,跟以前买的二手船不同,这次新下水的大同号可是南华船厂的负责人王晓钧、郝建、徐林三人为首的负责人带着工人亲自建造的,在后来出版的南华海军史中,通常也被称为“大同级”首舰。
大同号级的舰体和帆具跟买的葡萄牙的三四百吨战船基本别无二至,最明显的改进是将原来的两门130前装格伦德尔炮换装成了两座双联装130后膛炮。就像前时空“全主炮”概念随着无畏舰的出现带给海军战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这次大同号单舰的火力密度几乎等于之前所有海军战船的三分之一了。
在配合陆军登陆行动以及演戏里所暴露的问题,战后在军事委员会在听取战役总结检讨的闭门会议后专门提出要求提高火炮射程和射速。
接下来的几周里,军工部门开始进行摸底实验,最初是想通过增加格伦德尔炮的装药量提高射程,然而,随着装药量的逐渐增加,很快就发生了炸膛。这次炸膛完全在计算范围之外,开始以为是炮身质量问题,但后来更换火炮,甚至即便重新铸造了更重的炮身也没法避免。
“这件事,我觉得可能是‘二次爆轰’”袁奋斗一次例会上抖了一下机灵“我以前单位有个老领导,是军转干部,以前遇到过这种炸膛,他就负责调查,可怎么也找不到问题”
“后来请了军工部门来,发现个别老药包可能是因为转库什么的,传爆管断掉了”
“传爆管?是传火管吧”……“传火管是灯塔军用的,我军喜欢用管状药束”
“那个什么,我就是凭印象说,就是那么个意思”袁奋斗喝了口水“我记得他说:那种火炮的装药比较大,要靠传爆管或者传火管或者什么管均匀起爆,如果传爆管或者什么管断掉了,后面的火药已经起爆,没有传爆管把前面的火药点燃,前面的火药就会被急剧压缩,然后被压爆,这时候就不是正常发射药那种亚音速爆燃,因为被压缩了,就变成了超音速爆轰,这就叫‘二次爆轰’”……“这个你懂的,跟做的压缩黑火药一个道理。”
“我觉得前装炮的药包因为从前装,要压实,没法往里加传爆管,而且我们也没有做那东西的材料,装药一旦超出某个尺寸限制就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黑火药传火管还是能做的,不过黑火药里装黑火药传火管没什么必要吧?”
“技术问题你是专家,我的意见是这样”……
“咱们委员会讨论一下,给军工部门和海军再拨点款,干脆做后膛炮,比铸铁的格伦德尔炮还能省一些钢铁”
“今年的预算……”
“经费这个事不用担心,委员会对海军问题很重视,要加强海军。”作为一个官僚,最后总要落在拉拢盟友上。
王博正好有后装大队炮的设计经验,后装130炮设计起来差不多,也是参考现代火炮的结构进行局部改进和加强。装药也改成了药筒式,打开了日本贸易商路之后,做药筒的铜还是拿得出来的。药筒后面可以安装火冒和一个点火药包。发射药采用栗色火药管状药柱。
栗色火药是黑火药的变种,由于其中的的木炭组分不完全碳化呈褐色,所以叫做栗色火药,不完全碳化的木材中含有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燃烧时可以放出更多气体,并且由于碳水化合物分解吸热,还可以降低峰值膛压,可以进一步提高装药量。这种火药在19世纪后期一度盛行,后来被无烟发射药取代。
药型采用经典的管状药柱型,药柱中间的通孔除了可以提供传火通道,还使发射药在燃烧时越烧面积越大,叫做“增面燃烧”,这样当炮弹开始向前运动,内膛空间扩大时,药柱可以提供更多的气体维持膛压稳定,提高火炮的平均膛压值。
最终改进火炮这件事落实到了正在建造大同号上,大同号是以阿拉巴马号为蓝本设计的,本来阿拉巴马号装备了两门110磅炮,炮位比弹重50磅的130炮大的多,新设计的130后装炮紧凑的多,由于在水平回转底架上增加了一个板簧缓冲/复进装置,火炮复位也很快,炮班减少了6个推炮手,操作空间很宽敞,干脆改成了双联装。
双联装后装炮,更快的射速,更远的射程,更高的密集度,不只是提高了火力。更直接的是使火炮试射的速度大幅度加快。
除了火力,大同号之所以后来被单独算作一级,主要是因为换装了12.5kg/cm2的新型锅炉和双胀蒸汽机,随着临高技术水平的提高,3.5km/cm2蒸汽机系统的效率就显得过于低下了。考虑到菲律宾可能存在的敌对的未知穿越者,元老院的海军将需要在远洋长时间作战,这就需要大幅提高蒸汽机的热效率。
按照热机原理,热效率取决于活塞两侧的冷端温度和热端温度之差,蒸汽的温度则和压力成正比,提高锅炉压力就变成了最直接的办法。
锅炉的设计没有废太大力气,于鄂水负责的大图书馆里有太多优秀的近代现代锅炉技术资料,12.5个大气压,194摄氏度,也就是现代城市里到处都有的大型中央空调锅炉的水平,前时空1870年前后就实现了,只要花时间慢慢消化,总能挑出最适合南华工艺条件的设计。
至于材料,有南华几个郊区的无缝管厂和轧钢厂做支撑,只是橡胶不多,还属于控制物资,有时候陈海阳也跑去找乔淡客扯嘴皮子,机械总厂采用了多重紫铜密封件和硫化牛皮密封件代替,效果也过得去,除了维修比换橡胶圈麻烦,通过编写维修手册,加强用户培训也能得到妥善解决。
大同号这时候严格说起来还不算正式服役,只是临时编入第一舰队进行新装备测试,舰名也只是暂定。船上还有一些工业口的技术人员进行记录和保障,以便在将来批产之前完成“立春改”的设计定型。
之所以急着在实验大纲之外加上一次实战测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明年预算案最终敲定之前展示新设计的威力,争取更多的拨款。随船的工业口的首长们特意拍摄了一段视频,拿回来播放的时候,晨曦中壮观的火力表演让广大穿越者们一片欢腾,四条大同号的建造预算也得以顺利过关。世界总是这样无情,掌握工业化神器的人为了一些自己的小事可以轻易决定其它人的生死。
和大炮比起来,穿越者们对蒸汽机和锅炉关心也很大,因为动力机械的效率提升并不只是一项技术进步,工业化的基础是动力,不少谁在说过“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用机器造机器,带来生产力的指数增长”。
在前时空,1807年富尔顿建造了第一条商用蒸汽船,之后蒸汽船主要是在美国的内河运营,因为内河便于随时补给燃料。十几年之后蒸汽船才第一次跨越了大洋,1819年萨凡那号蒸汽机帆船从美国开到了英国,不过其中只有85小时的航程用蒸汽机,其它都是用风帆。
真正靠蒸汽动力完成越洋航行是1830年代的事了,不久之后,几艘东印度公司的蒸汽拖船就随着英国舰队参加了鸦片战争。蒸汽船获得真正的远航能力的背后是新式火管锅炉开始逐步取代老式的火筒锅炉。
新的蒸汽机系统在临高也开始带来一系列变化,首先是铁路机车开始使用9kg/cm2系统,达到了前时空50年代末地方支线铁路机车的水平,当时的地方支线机车在地方所属机械厂大量建造,除了连杆、轴承、阀门、泵之类个别关键件要靠国营大厂供应,整个机车从里到外都是用生铁和熟铁造的,而且大部分结构都是铆接,技术档案和各种报奖材料也很多,只要核心的系统压力攻克了,剩下的在南华只是照做。
然后是工业口开始逐步更换动力锅炉和蒸汽机,蒸汽机效率的提高减少了单位功率所需的煤炭装卸运力、人员和锅炉工的消耗,无形中解放了一部分人力,相比新招募的农场工人和新移民,干过一段的锅炉工、装卸工好歹组织性纪律性要强不少。
新的动力蒸汽轮也开始设计,随着南华共和国在海上霸权的确立,从南美洲到马达加斯加岛直到印度的航线一路畅通,新设计的h800s动力辅助型蒸汽轮上装了一个立式锅炉和小型蒸汽机,可以在逆风和无风时提供额外的航行动力,大幅提高人力和物资的周转速度,也降低对有经验帆缆船员的需求。
也就在大同号开始量产后,南华的海军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南华国开疆拓土,保护航线安全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