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遵循传统
杨玉祥开车,带着杨三明和杨玉龙去乡里,杨三明在车上想着心事。这次之所以和胡家兄弟断绝来往,杨三明并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三明觉得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胡家兄弟这种人欲沟难填,不趁着这次机会一刀两断,以后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再说了本来就没什么感情,让杨三明拿自己的钱去填他们,实在违背杨三明的本心。现在真的走了这一步,自己痛快了,可是对杨家人的声誉肯定会造成伤害,不明真相的人还不定怎么编排呢。自从知道杨三明要和胡家彻底断绝关系后,村里的几个老人就颇有微词,有个老人当面就对杨三明说‘甥舅情、甥舅情,打断骨头连着筋’。
去乡上的路需要绕很远,而且及不好走,杨玉祥抱怨道:“这破路,多少年了,就从来没人说给修一修。”
杨玉龙笑着说:“修路,谁不想修路,可修路是要用钱说话的,钱从那里来,靠村民集资,分摊多了村民负担不起,分摊少了也集资不了多少。何况有钱的几家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当起了城里人。”
杨玉祥抱怨道:“那政府呢,就不管管?”
“政府倒是想管,要致富先修路嘛,可政府也没钱呀,你看看咱们乡上的路就知道了。就咱们这破地方,公职人员的工资都是年年靠上级拨款解决,那还有余钱修路?别说修路了,就是在断崖那块修座桥,咱们出来进去就能省大事了。”杨玉龙道。
“祥子,听说你大他们今年冬天就都回来了,以后不去北滩了?”杨玉龙错开话题问道。
“这不是要退耕还林了吗?后滩也马上就要实行禁牧的政策了,我娘他们承保的那个小牧场已经接到通知了,明年不对外承包了。”杨玉祥叹了口气说到。
“那婶子他们回来不就没事干了吗?”杨玉龙问了一句,马上又自问自答的说“不过以婶子的折腾劲,用不了几天肯定找个新的营干。”
听着车上小哥俩的话,杨三明有了一个想法,不是村里和乡里都没钱修路吗,他决定自己捐钱把这条路修好。冒出这个想法后,杨三明越想约觉得有理,这么大一笔钱撒下去,绝对破除了人们关于自己是为了钱才和胡家断交的传言。另外,大表哥在政府部门工作了,能牵线办这件事情对他以后的工作绝对有利。华夏的商人自古以来在外行商发家以后,都有回到家乡修桥铺路的习俗,自己这样办也算是遵循传统了。有了路村里人干什么都方便,后头小婶子要是不愿意在家闲着,自己还可以在村里给他们投资兴办一个养殖场。
想着事情,很快就到了乡上,因为事先都协商好了,所以并没有再出什么幺蛾子,杨三明拿出五千块钱,拿到了胡家母子签字、派出所盖章的协议书。打发杨玉龙带着杨玉祥去嫂子那里帮忙去后,杨三明去了大表哥杨玉华的办公室。
瞅了瞅里外没人,杨三明直接对杨玉华开门见山的说到:“大哥!我打算出钱修一条从乡上到村里再到咱村西边国道的路,这样以后咱村人出来也方便许多,现在这路实在是太难走了。”
“什么?你说你要出钱修路?”杨玉华被惊着了,还以为是自己耳背听错了,忍不住再次询问起来。
“是的,大哥!我的确打算出钱把这条路修成柏油路,你说需要多少钱。”杨三明肯定的说。
“你娃在外面究竟赚了多少钱啊!要知道,想要把村子这条路建成柏油路可不便宜啊!”杨玉龙问道。
“大哥,我就和你说实话吧!我去年中彩票以后就和人合伙开了家公司,业务很好,今年没少挣钱。另外,前一阵子去给人捧场赌玉石,开出块好玉,又挣了一大笔,出这笔钱完全没有问题。”杨三明叹了口气,回答了杨玉华的问题,他现在都有些后悔用彩票这个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金钱来源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这我就放心了。”杨玉华不是看钱重的人,要不然也不会窝在小学校当这么多年的体育老师。他之所以问,是担心杨三明钱不够,听到杨三明的解释,也就不在担心钱的问题了。在他看来杨三明计划的这条路并没有多长,大部分地段都有现成的毛培,唯一的大工程就是需要修一座桥。
“修这条路,具体要花多少钱,我现在也不太清楚。不过,这条路可不仅仅涉及咱们一村一社的问题,还涉及隔壁乡呢,要想修估计的县上点头。”杨玉华想了想后告诉杨三明。
“大哥,我的意思是你来联系这事,你不是在县上有个老领导吗?说不定这事要是办成了还能给你们加加分!”杨三明建议。
“那现在就去县里,你也去,先和老团长说清楚了,他也好给联络。”杨玉华想了想,没有排斥杨三明的好意,立马就拿出了决定。
既然大表哥拿了注意,杨三明也没有意见,事不宜迟,马上就去,当下大表哥和主管领导请了个假,会和了杨玉祥,兄弟三人就奔县里去了。杨三明三兄弟开着车子直接进了县委大院,杨玉华领着他们去找自己的老领导王占山王副书记。
王占山书记兼任着纪高官的职务,平时并不忙,杨三明他们去的时候,他正在办公桌上翻看报纸,一见来人是杨玉华,起身笑着迎了上来。“小杨,怎么是你啊!怎么也没有打个电话就过来了?”
王占山是去年从部队转业过来的,在县里地位比较超然,也可以说是比较孤立。杨玉华当年在他手下当过近十年的兵,一直是他带领连队的骨干,当时两人关系就不错。现在王占山来了朔方,他又不是本地人,自然和自己这个老战友、老部下亲厚,要不然也不会主动帮他调动工作。
杨三明趁着两人寒暄的时候,四下打量了一下,王书记的办公室布置的很简单,不过办公用品一应齐全,后面的书柜整齐的摆放着书籍,整个办公室给人的感觉是干净利索。
“这两位是……”王书记引着他们到待客区,四人落座后,亲自给他们倒了茶,看着杨玉华带来的两个陌生人,穿着气派不像是本地人。
杨玉华介绍道:“他俩啊,是我的两个本家小兄弟,杨三明、杨玉祥,最近刚从京城回来的。”
“哦”王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杨玉华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来找他,肯定有事,只是纳闷他们来干什么?
杨三明和杨玉华对视一眼,杨玉华直接说明来意:“他们两个来,是想给家乡捐款修一条路,就是我们乡到西边国道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