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面包车
下午两点多回到了京城,下了火车,先去了一趟hd区的农科院种子商店,购买一些蔬菜种子。有番茄、白菜、莴笋、芹菜等等等等,不下二十个品种,又买了一些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因为买的东西很多,直接让店家帮忙雇了一辆车送去小柳沟村,让张旭在那边接收。
本来想去看望一下郭大哥,结果打电话过去才知道,郭大哥去南方收水果去了,也就作罢。想到自己的书看得差不多了,于是叫司机直奔农大附近的集贸市场,又去那家叫“华新”的书店,在收银小妹惊讶的注视下,买了一堆书。
回到小柳沟村,看到送种子的还没有来,打电话问了一下,对方说明天才能给送过来。于是和张旭一块去看了看温室大棚的建设情况。大棚已经盖得差不多了,地上到处摆放着一些建造材料。
李杨三明和张旭转了一圈,对张旭说;“旭子,他们都是包工包料,再说建造温室大棚和装修房子不一样,咱们也不用每天盯着,完工时检查一下看看这些材料是不是合同中规定的就可以了,这几天你和张叔把人定一下,我的意思是找十八个人就行了,到时候四个人一组负责五个大棚,剩下的两个人负责那八个小棚。对了问问有没有人愿意兼职晚上守夜,每个月给三百块钱。”
张旭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又在这里转了转,杨三明忽然想到买车的事,问张旭;“旭子,咋们的驾照下来了,你会不会开车?明天咋俩去买辆车。”
张旭点头说;“会开,我以前在酒厂打工的时候跟一个老乡学过,不过正常办驾照要去驾校学习,我没时间也没钱,所以就没办证。”
杨三明高兴的说;“那就太好了,你既然会开车的话,咱们明天就去买,回头你也教教我,以后大棚里的蔬菜成熟了往市里送也方便。对了,你觉得咱们买什么车好?”
张旭犹豫了一下说“我觉得花五六万块钱,买辆面包车就行,到时候把后边的座椅拆了就能当货车用,进城也不像货车那么受限制。”
“行,既然如此,咱们明天就把车买了,反正买面包车,当天交完款就能直接提车。”杨三明说道。
回到办公室,杨三明用自己的笔记本把阿福为他修正的锻炼方案打印了出来。按阿福的说法,在杨三明达到能够控制身体每一块肌肉单独活动以前,只需要做两项修行:一是每天早上修习拳术;二是晚上出去跑步,要求一千米以上。当天吃完晚饭杨三明试了试,才发现跑步容易,但配合了特殊的呼吸方法后,就不容易来,试了几步,差点跑岔气。杨三明也就不敢再跑了,老老实实的准备按要求先将拳术练习顺畅了,再开始跑步锻炼。
第二天一早,杨三明和张旭坐上小巴车就往京城去,用了一个小时到了市里,又打了辆出租车十多分钟到了西郊的汽贸城。杨三明和张旭进了一家哈飞4s店,随便找了一个销售接待,让他给两人介绍了一下,又带着两人看车。看了一圈,杨三明相中了一辆松花江中意面包车。
杨三明回头问张旭;“这辆怎么样?”
张旭对着车子转了一圈,又进车里试了试,然后说;“挺好,开着挺舒服的,外观也挺不错。”
杨三明对着旁边的销售接待说;“这款现在有没有现车,交完钱就提走。”
销售接待热情的说;“没问题,这款车的库存量很大,交完款就可以提走。”
交完钱,杨三明他们就把车开出了4s店,出了京城以后,张旭给杨三明讲了讲驾驶要领,让杨三明试着开开。没想到杨三明现在身体协调性极强,不一会儿就开的有模有样了。想到自己因为空间的问题,以后经常要来京城,两人又返回去找到那个销售接待买了一辆。那销售接待高兴坏了,主动提出帮他们办理上户,由于杨三明没有本地户口,最后车子上到了公司名下。
两人一人开着一辆车,用了一个小时就回到了木器厂。把车停在大门外,看着光秃秃的大门,想了想,杨三明又让张旭记得回头联系做几块牌子,最起码让人们以后提起来不再说是木器厂。
这时候张村长走了过来,对着两人说道;“正要找你俩呢,我已经把人统计好了,你们看看行不行,我好通知人家。”
正说着话杨三明农科院种子商店打来电话说杨三明买的种子送到了。三个人将种子卸下来,送走了送货的司机后,杨三明对两人说:“这是我帮老家亲戚代买的良种。这样吧,老张叔,人的事情你和张旭定吧,只要老实肯干就行。重点是哪几个小组长,一定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告诉他们,以后每季度会根据每个小组的工作成绩发放奖金。我的先把这些种子送到汽车站给老家捎回去。”
想了想又和张村长说:“老张叔,我可就全靠给你了!”
张村长听了杨三明的话,哈哈一笑,说道:“小杨,不说咱们的关系,就光凭你是第一个来我们村投资的,一下子就解决了我们村二十多个人就业的问题,我也的把活干漂亮了。放心吧,我找的都是实在人,其中有几个还是前几年部队转业的,保证满足你的要求。”
再次和张村长道了谢,又把那些种子,装到自己的面包车上,杨三明开着车子出了村,路上看左右没人,于是在车后座上打开了空间门,将种子扔进了空间,交待阿福种在空间的土地上。
出来后,想了想现在没事干,回村里又不方便,决定去看看曹老。想到曹老喜欢吃鱼,于是又打开空间门,叫阿福帮忙抓了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青鱼,向着潘家园驶去。
杨三明给曹老打个电话,告诉他自己给他抓了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青鱼。知道曹老爱吃鱼,早在杨三明租下鱼塘的时候,杨三明就打电话和他说过,自己租的鱼塘十几年没有人经营过了,里边鱼虽然不多,但都是野生的鱼。
到了顺意坊,老人正坐在店里喝茶,见了杨三明提着的鱼也没有和杨三明客气,让小伙计找了个大盆收了起来。拉着杨三明问了问他的近况,主要是关于杨三明的大棚,老人听说大棚已经盖得差不多了,种菜人也找好了,很替杨三明高兴,期间也提醒了杨三明一些做生意的注意事项。陪老人聊了会天,见店里来客人了,杨三明就提出了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