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在京城挖野菜
杨三明虽然是一个西北农村出来的孩子,但也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从一开始决定辍学,他就决定闯荡一番事业,不然的话他也就不会仅凭别人一句话就离开修理厂,其实就是他不甘心一辈子当个修理工。在外边闯荡这一年多,经过的、看到的,让他明白,靠着辛辛苦苦脚踏实地的打工是不行的,唯有做生意、赚大钱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唯一办法。他需要低成本快速的积累自己的原始资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缺少第一桶金。所以,一个西北人跑到京城计划着挖野菜、卖野菜,让谁看都是很荒诞的事情,可杨三明就大胆的做了。
辞职出来后,杨三明先去大桥下买了部手机又和卖二手车的买了辆车,当然是脚踏三轮车,至于为什么去大桥下买,当然是因为便宜,车和手机一共花了500块,还是名牌诺基亚8210和三枪自行车,至于来源,那就不说了。
杨三明已经打听清楚了,菜市场除了有部分固定摊位以外,还有部分临时摊位当天出租,这部分摊位早上没人管,8点之后市场管理人员才上班,那时候就开始收费了。杨三明从小在农村长大,野菜别说见过,吃都吃腻了的东西,当然知道挖野菜最好是在早上太阳没出来或晚上太阳下山时,尤其是苦苣菜和灰灰菜只有早上采的最鲜嫩,这样自己就可以隔一天来一趟,每次就能有100多200斤。于是杨三明又花了30元钱买了四个塑料大筐,怕菜被太阳晒了,还又买了一大块塑料编织布。
骑着新买的三轮车回到村里在卖农资的商店里买了两把挑菜铲子和一把割灰菜的小镰刀,连住处都没回就直奔村西边的河滩地去了。当然现在正当午也不是挖野菜的时候,杨三明现在去主要是先去找好地,免得到时候挖的时候浪费时间找野菜。要知道,对于他这个生意,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可金贵着呢。就这样,杨三明开始了起早摸黑挖野菜的工作,白天有空他就在附近田间地头的转悠找野菜,晚上回家就在家看看书。两天的时间,野菜挖满了四大筐,用手掂了掂,一筐没有五十斤也的有四十多斤,怕野菜不新鲜,每天挖回来都将野菜镇在房东的老菜窖里。杨三明看着这些野菜就直了,在他眼里这些可都是钱啊。
次日,杨三明在住处就着泡面吃了两个馒头,就蹬着三轮车拉着一车野菜往菜市场赶,车里除了有苦苣菜、蒲公英、马齿苋、灰灰菜这四样外,还有大概十来斤的桑叶菜,杨三明前几次在菜市场没有看见人卖这个,这次带着准备试试看有没有人买。
杨三明今天起得早,到了菜市场,天也还没有彻底的放亮,他知道这个时候还有好多人在被窝里没有起来呢。当然最主要的是这么早,菜市场的管理人员没有上班,像自己这样的可以省点摊位钱,等那些管理人员上班了,再接着卖就需要交摊位费了。这也是菜市场的规矩,主要也是为了方便附近郊区的村民销售自家的一些特产,不然管理人员下班的时候把大门一锁不就完事了吗?杨三明觉得菜市场的管理还是很人性化的,估计与市场里都是当地人有关系。
当杨三明进了菜市场才发现,这里早就有很多人了,一些在城区里卖菜的人和附近一些早起来锻炼的老头子和老太太,已经来买菜了。他看见那些摊位还有一些空着,二话不说就赶紧把自己的车子停了过去。从筐里把他带来的五样野菜各拿出来一把放在筐上面当样品,又把提前准备好的写着“卖野菜”及品种的硬纸板放在车子前面后,就开始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卖菜了。
也不知道是看杨三明面生还是看他太年轻,所以十多分钟了也没有人来问一下。这可把杨三明急坏了,他看别人的摊子上的人络绎不绝,老板都手忙脚乱的不停地过秤。有的摊子上钱都顾不上收,都是顾客自己找,纳闷自己这里就为什么没人呢?但他又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只能继续在这等人上门。
就在杨三明郁闷的想着为什么都没有人过来问价,忍不住都要自己高声叫卖的时候,一个老大妈走到了自己的摊子面前。
“小伙子,你这野菜怎么卖啊!”
这位大妈老远就被杨三明摊子上的野菜给吸引住了,几十年没有吃过了,其实大妈很纳闷,以前当知青的时候,野菜吃到吐,可现在看见了又忍不住想尝尝。
杨三明抬头看到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大妈,提着一个塑料篮子站在自己的车子边,篮子里有些东西看不太清。于是学着当下京城人的流行说法说:“大姐,您好眼光,这可是昨天晚上连夜从地里挖回来的野菜,您看看这样子,您在闻闻这股味,绝对是纯天然天生地养的正宗货。”
那个大妈听了笑呵呵的说道:“叫什么大姐,我可没有那么年轻,还是叫我大妈或奶奶吧,我孙子都快有你大了,你这样称呼我可不行。”不过,一看她脸上的笑容就知道对杨三明这样称呼她很高兴。
于是,杨三明继续说道:“我看大姐很年轻嘛,您孙子有我大,我可不信,要知道我都快二十了。我今天第一次出摊,您又是我第一个顾客,我给您优惠价,苦苣菜和蒲公英五块钱一斤,马齿苋四块钱一斤,桑叶菜和灰灰菜三块钱一斤。”
“哦,这样啊,那就这三样,每样给我来二斤吧。”那个大妈笑呵呵的指着苦苣菜、蒲公英和灰灰菜说。
杨三明很高兴,终于开张了,而且一下子就卖出去好几斤,他满脸笑容的揭开编织布让大妈挑选,结果发现没有袋子,赶紧跑到后边的杂货店买了一卷塑料袋。大妈很健谈,边挑菜边和他聊,当得知杨三明是陕北来的,很高兴,说她当年去陕北下过乡,后来又问他为什么不上学了,它将自己的情况简单的和大妈说了说,大妈很同情他。后来装好菜一称,发现装了快三斤了,大妈说今天是星期六,孩子们过来,她准备给孩子们吃个新鲜,就又装了点,每样买了三斤。杨三明过完秤高兴地又给大妈抓了两把马齿苋,对大妈说:“送您两把马齿苋,您回去加点排骨炖个野菜排骨汤。”
那大妈也很高兴,又对杨三明说:“小伙子,你的菜还的收拾收拾,最好是打理一下,扎成半斤或一斤的小把,这样菜看起来漂亮,大家买起来也方便。你这样的堆在一起卖,不是像我这样在乡下生活过得人,根本看不出来你的菜好。”
杨三明一听有理,赶紧向大妈道谢,大妈一看小伙子听劝,也很高兴,爽快的付了钱走了。那位大妈走后,又有人来问价,杨三明有了第一个的经验,应付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大哥、大姐不绝于耳,菜也不断地卖出去,其间市场管理员来了后,杨三明交了6块钱办理了半天的摊位租期。
很快,上午10点左右的时候,杨三明的菜卖的差不多了,剩下一点都是别人挑剩下的,看了看自己兜里鼓鼓囊囊的钱,杨三明也不准备卖了,就收了摊。结束了第一次的卖菜生活,又去批发市场买了几包塑料袋和一些塑料扎带就蹬着三轮车回去了。
杨三明蹬着三轮车回到家里,顾不上吃饭,急忙把兜里的钱掏出来数了一遍,然后对着自己在菜市场记得流水账核算起来,苦苣菜卖了48斤,收入249.6元;蒲公英卖了52斤,收入286元;马齿苋卖了40斤,收入180元;灰灰菜卖了62斤,收入186元;桑叶菜买了12斤,收入42元,今天卖菜总共收入943.6元。两天时间收入九百多块,杨三明干下去的信心更坚定了。